11月24日,央视《财经调查》报道了多个“以丝代绒”的羽绒骗局案例。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江苏南通羽绒被生产厂商用“飞丝”冒充“羽绒”。同样一款外观的羽绒被,充“90绒”,成本需要800元,而充“飞丝”,只要400元。在江西九江一家童装工厂,一款填充物为“飞丝”的所谓“羽绒服”成本价不足40元,两个月内销售量高达6万多件。
大量劣质产品流向市场,产生的负面影响令人担忧。据中国羽绒工业协会有关人员介绍,所谓“飞丝”就是粉碎毛,实际上就是鸭、鹅毛的边角废料粉碎以后成为丝绒状,这种“飞丝”填充的羽绒服不仅不保暖,而且由于缺乏高温消毒等程序,还有可能产生异味和病菌,潜藏致病危险。
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从多地警方侦破的类似案件看,羽绒骗局并非个案。
近日,浙江湖州织里警方破获了一起案件,抓捕犯罪嫌疑人3人,查获假羽绒服7万余件,涉案价值700余万元。民警称,涉案羽绒服的吊牌上标着70%绒,然而专业检测显示,该批服装羽绒含量基本为0。
假羽绒制品在线下制作,在线上通过虚假宣传叫卖,对消费者而言,需要提高警惕,不要在直播间的低价格和虚假宣传中失去理智。要认识到如此“质优价廉”的背后,大概率存在猫腻。
按照中国畜牧业协会的监测统计,我国鸭的出栏量从2019年的48.8亿只下降至2023年的42.2亿只,同时鹅的出栏量也从6.3亿只下降至5.2亿只。同时,新国标《羽绒服装》(GB/T 14272-2021)实施后,对羽绒服的生产标准提出了更高要求。这都意味着商家需承担更多的成本。
蓝鲸新闻援引业内人士介绍,今年羽绒原料价格整体较去年同期上涨30%—40%。若以一件羽绒服含200克白鹅绒计算,光是原料成本就已超过200元。这意味着100多元的鹅绒服绝对不是真的90%白鹅绒,甚至无须检测,100%存在问题。
而这些假羽绒服在各直播间,都有一整套看似合规的检测报告。据报道,直播主播们为取得观众信任,出示的标明绒子含量的检验检测报告、水洗标、羽绒充气标等,实际上也是采购来的,一套成本仅一两元。
多个案例显示,现在已形成了一条由“黑心”厂家、虚假检验检测报告制作方、网络虚假宣传主播等构成的利益链条。而正如人民网的评论所说,畏寒向暖,是每个人在冬季的基本需求,取暖不该也不能成为一种奢侈品。从某种程度上说,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履行监管责任。
11月25日,针对羽绒骗局事件,南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情况通报称,央视曝光问题后,市、区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属地公安部门连夜进行现场检查,针对相关经营主体的违法行为,已采取固定证据、查封扣押、立案查处等执法措施。
江西省九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也通报称,已联合公安部门连夜部署,对相关违法企业采取了抽样检查、扣押、立案查处等执法措施。
媒体曝光后,监管部门迅速采取行动值得肯定。对监管部门而言,这种突击排查确实会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在短期内,也会震慑“黑心”商家。但从长远看,要想严厉打击此类违法行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监管部门应该强化日常监管,发现苗头,及时采取措施,变舆论倒逼为主动出击,斩断利益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