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样板可以更好为苏州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赋能,为江苏、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探路。近年来,苏州全面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探索实践,如期完成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年行动目标任务,推动乡村振兴工作迈出了坚实步伐,苏州具备了农业农村率先发展、打造样板的时代机遇、物质条件和人文基石。苏州应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发展优势,进一步做强都市农业产业优势、绘就江南水乡锦绣风貌、呈现志在富民共富底色、探索充盈澎湃动力机制,打造标准更高、图景更全,能够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显著特征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样板。
关键词 农业农村现代化;样板;路径
中图分类号 F 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23-0232-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23.050
Exploring the Path of Building a Model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in Suzhou
HE Bing,YAN Ya-jie
(Jiangsu Suzhou Cadre College, Suzhou, Jiangsu 215011)
Abstract Without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is incomplete.Building a model for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can better empowe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in Suzhou, and explore the way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in Jiangsu and the whole country.In recent years, Suzhou has fully launched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completed the three-year action goal of taking the lead in achieving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as scheduled, and taken solid steps in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Suzhou has the opportunity, material conditions, and humanistic foundation to take the lead i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and create a model.Suzhou should combine its own resource endowment and development advantages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advantages of urban agricultural industry, paint the beautiful scenery of Jiangnan water town, present the background of the goal of enriching the people and common prosperity, explore a full and surging dynamic mechanism, and create a model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with higher standards and a more comprehensive picture that can highlight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Template;Path
基金项目 苏州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苏州农业发展形势与展望”(LPS2023LX003)。
作者简介 何兵( 1977—) ,男,江苏泰州人,副教授,硕士,从事农业经济管理研究。*通信作者,助教,硕士,从事农业经济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 2024-01-30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苏州全面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探索实践,如期完成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年行动目标任务,推动乡村振兴工作迈出坚实步伐。着力打造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苏州样板,让中国式现代化在苏州更加可观可感,可以为全面推进苏州“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提供有力支撑。
1 科学认识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苏州样板的基础条件
苏州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等多方面条件来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样板,按照江苏省委“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的部署要求,永葆“探路者”的姿态和“挑大梁”的自觉,为服务全省、全国大局作出更大贡献[1]。
1.1 苏州面临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样板的时代机遇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等众多国家战略叠加给苏州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样板带来重大发展战略机遇,可以有力放大巨大消费市场潜力,助力推动城市资源要素导入农业。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苏州都有更为集中的体现给苏州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样板带来探索机遇,既可以完成农业农村现代化自身发展的“过河”任务,又可以思考“桥和船”的问题,用苏州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为全国探路[2]。
1.2 苏州具备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样板的物质条件
最强地级市的苏州具备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经济实力。2022年苏州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高达2.4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8.60万元,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 329.2亿元,其中城乡公共服务支出2 096.2亿元。同时苏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也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带来了高端农产品消费市场庞大、工商金融资本活跃、企业运营管理先进、创新要素密集等诸多优势。苏州“三农”工作长期位居全省、全国前列,“三农”工作连续 3 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连续 3 年获评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第一等次,为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样板奠定了坚实基础。
1.3 苏州拥有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样板的人文基石
苏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历史文化基因和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本发展思想结合,迸发出苏州党员干部苦干实干拼命干的行动自觉。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不改为民初心,坚持发展为民使命,坚定不移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让苏州成为邓小平同志“小康构想”印证地、习近平总书记现代化目标勾画地,并孕育了苏州“三大法宝”和“四敢”情怀等精神财富。尤其是新时代10年,苏州“三农”发展更是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县域镇域经济发达,城乡融合体制机制健全、乡村共富动力充沛。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4.38万元,城乡收入比继续缩小到1.82∶1。
2 准确把握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苏州样板的实践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3]。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苏州都有更为集中的体现,苏州打造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样板必须标准更高、图景更全,能够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显著特征。
2.1 打造特大城市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样板
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基石。苏州实际服务人口逐年攀升目前已超过1 600万,面向实际服务人口的粮食自给率仅有25%,同时城市人口持续增长态势预计还将延续,稳产保供巨大压力将长期存在。苏州有效构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体系,维持特大城市的安全有序运转,发挥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和服务特大城市的“压舱石”作用,为特大城市如何破解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难题提供示范借鉴。苏州要面向实际服务人口,持续发力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在耕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产储销一体推进和域内外统筹协调、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创优发展等方面打造样板。
2.2 打造城乡融合和乡村共富的样板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4]。苏州与全国大多数地方相比,城乡发展一体化起步较早、基础较好、程度较高,农民家庭殷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相对较小,形成了以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机制路径,积聚了推动共同富裕的强大优势,成为地方发展的最大亮点。苏州要持续发力城乡融合、乡村共富,在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打造样板。
2.3 打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样板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5]。苏州在农村工业化,乡镇工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发展等发展历程中抓得早、起势快,物质文明成就大、图景全,同时精神文明谋得长远、成果丰硕。苏州要持续发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在提升农民文明素养、树立乡村文明新风、推进乡村系统治理等方面打造样板。
2.4 打造农业生态低碳和乡村绿色发展的样板
发展生态低碳农业是中国特色农业强国的五大特征之一。“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是一场深刻革命”[5]。苏州立足“都市生态农业”定位,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苏州土地流转率、耕地适度规模化经营程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农业数字化转型等领先全国。苏州稳步推进农业清洁生产,进一步减少农用化肥施用总量,目前拥有“国字号”农产品证书20个,绿色食品830个,有机农产品334个。苏州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修复农村生态,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农文旅合作、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农业休闲、农村康养等一批新业态、新经济快速发展。苏州要持续发力农业绿色生产、农村绿色生活,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等方面打造样板。
2.5 打造人文和科技协同发力的样板
“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6],“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7]。苏州通过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创新创优发展现代种业等,为铸牢全国、全省粮食安全根基展现了苏州担当。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级智慧农业试点城市,苏州农业现代化指数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苏州坚持“以文兴业”,下好产业兴旺全局棋;“以文靓村”,绘就生态宜居美画卷;“以文化人”,培育乡风文明好风尚;“以文施治”,塑造治理有效新格局;“以文惠民”,坚守生活富裕初心志。人文让苏州相对狭促的“三农”空间腾挪出特有优势,人文与科技成为打破苏州“三农”发展天花板的核心要素。苏州要持续发力人文“润”农、科技“强”农,在人文锻造“三农”新神态、科技赋能“三农”新提升、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打造样板。
2.6 打造改革创新和争相作为的样板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8]。发扬“四敢”精气神,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是苏州长期以来开展“三农”工作的宝贵经验,也是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苏州样板的重要法宝。自苏州2011年被列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以来,累计承担21项国家级、8项省级改革试验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近年来,苏州在深化农村改革试验任务基础上,提出集成改革的探索目标,推进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苏州持续打造想干事、能干事、不出事的“三农”干部队伍,培育争相作为的创新创业氛围,深化5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市领导挂钩联系示范镇等工作机制,让农村遗忘空间成为乡村怡美空间、让农民弱势群体成为社会幸福群体。苏州要持续发力改革开放、守正创新,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系统改革、动力机制、保障支撑等方面打造样板。
3 创新探索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苏州样板的现实路径
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苏州样板必须立足优势资源禀赋,在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成果基础上,按照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系统谋划、全局推动,力争标准高、谋得远,抓得早、起势快,更好发挥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样本意义和示范作用。
3.1 做强都市农业产业优势
3.1.1 扎实扛起粮食稳产保供责任。
苏州作为典型的粮食主销区,要贯彻党中央关于粮食安全的部署,对照保障特大城市安全运转的要求,自觉树立“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的大局意识。一要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充分挖掘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备资源,坚持改造提升与新建并重,改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断提升耕地质量等级。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向“数字农田”转变,做到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数字化转型高效衔接。二要统筹市内域外粮食“产储销”布局。稳定域内产能,切实稳住12.667万hm2左右的粮食播种面积,确保总产量稳定在9亿kg左右。提升储备能力。按照实际服务人口测算储备需求,科学确定市内、域外的储备配比,建立以市内储备为主体、域外储备为补充的粮食储备体系,确保全市储备粮管得住、储得好、用得上。做大销售市场,充分依托市场资源,建设更加稳定可靠的粮食供销体系,有效发挥市场作用,提高市场化的组织调度能力。三要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创优发展。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苏州地方特色优质良种品牌。用好政策红利,加大对种业创新、良种繁育、产业化经营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动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坚持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提升苏州种业国际竞争力。
3.1.2 高度重视本土特色产品培育。
苏州本土农业物产丰富,是农业发展的宝贵财富,要积极探索对苏州本土重要特色农产品开展“一品一策”专题研究和保护开发。一要建强产业基地,提升产业保障力。坚持把建强产业基地作为培育特色农产品的基础保障,通过研究制定培育标准、建立“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开展品种选育和改良攻关研究,全面夯实高产稳产优产基础。二要选育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引领力。大力培育扶持竞争力强、牵引作用大的龙头企业,通过纵向延伸、横向拓展,贯通产、加、销、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加速推动产业集群由“小散乱”向“精特美”转型升级。三要树立特色品牌,提升产业竞争力。坚持把做优品质、做强品牌作为特色农产品发展的关键举措,从“拼数量”向“拼质量”转型,以品牌打造彰显特色农产品鲜明的地域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加快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3.1.3 加快推动科技赋能农业转型。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要依靠科技赋能破解农业发展的空间约束,加快新品种、新设备、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一要推动种业科技现代化。充分利用数字化能力,将种质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化为育种创新优势,努力打造现代种业创新创优高地。二要推动农机装备智慧化。农机装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支撑。通过政策扶持、示范引领、优化服务等措施,营造智慧农机安全应用环境,保障数字技术与农机装备的深度融合,加速推动苏州市农机机械化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三要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将数字赋能作为特色优势产业“强链补链延链”的切入点,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着重在产前、产后环节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工流通数字化上补齐短板,发挥数字技术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各环节高效协同和产业化运营中的作用,打造“链通数融”的高质高效农产品产业链。
3.1.4 持续坚持农业绿色低碳发展。
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从农业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绿色低碳产业链打造等多方面发展绿色农业。一要强化资源利用,实现“废料”变“肥料”。推行生态循环种养,构建以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利用为主、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等为辅的综合利用模式,进一步提高畜禽粪污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二要推进绿色防控,推动“施药”变“施策”。保障主要农作物病虫智能监测全覆盖,不断优化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加快开展绿色防控示范建设,促进农药减量控害。稳慎推进肥药“两制”试点,强化科学用药指导,通过转变农民思想观念撬动农业绿色发展杠杆。三要打造绿色产业,优化“低效”变“高效”。推广农产品绿色电商模式,打造一批环境优良、生产可追溯、产品高质量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3.1.5 创优打造一流现代农业园区。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培育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和推进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载体。一要依托农业园区,做强农业产业链条。充分发挥农业园区集聚效应,增强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活力,通过沙龙、论坛等形式驱动多元主体相互学习、增进合作。推动每区县选准1~2个农业主导产业,打造上下游贯通、一二三产融合的农业全产业链,实现“一县一特、一特一园、一园一牌”,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二要依托农业园区,打造数字农业窗口。现代农业园区是现代农业数字化转型的排头兵,要利用展示馆陈列园区内数字农业的实践基础、应用场景、发展前景,让更多企业、经营主体和农户认识到农业数字化转型的意义和实效,通过沉浸式参观智慧园区内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实地观摩入驻龙头企业让数字农业可观可感。三要依托农业园区,提供多维扶持服务。充分发挥产业园区孵化作用和枢纽作用,全过程、全周期地为在孵企业和创业者提供服务,同时积极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
3.1.6 深入推进农耕文化保护开发。
苏州是江南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要厚植新时代鱼米之乡的文化底蕴,全面深入挖掘保护、活化利用农业文化遗产。一要以人才支撑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持续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依托农业遗产专家智库,深入开展农业文化遗产资源识别普查工作,持续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活态传承。二要以文化产业化传承农业文化遗产。以农耕文化实践营地建设为鲜活载体,以农遗搭台、文旅唱戏,将农事体验、科普教育、研学旅游、休闲拓展等内容有机融合,在农文旅新业态中深挖农遗价值,传承农遗魅力。三要以产业人文化激活农业文化遗产开发利用。依托生态本底、生态魅力的优势,聚焦碧螺春、枇杷、杨梅、水八仙等特色产业,讲好产业背后的农耕文化故事,赋予农业产业更多文化内涵,在“一镇一品、一村一特”中构建江南农耕文化的“世外桃源”。
3.2 打造江南水乡锦绣风貌
3.2.1 优化农村人居环境。
经过多年攻坚克难,苏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已从运动式集中整治过渡到长效治理阶段。一要厘清目标定位,统筹农民生产生活。要充分认识到人居环境整治长期性、基础性、群众性的基本特征,在政策执行中强调因地制宜,解决乡村最迫切、最突出的基础性问题。充分考虑地方的财政能力与农民的接纳程度,不能将人居环境整治和农业生产生活需求错置,让“造福农民”变成“折腾农民”。二要确立农民主体地位,激活农民主体角色。秉持“政府兜底,农民主体,共建共享”的原则,在政府提升公共设施建设和完善基础保底领域的基础上,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动员村民参与到村庄环境提升和长效维护之中,分担政府压力,降低人居环境整治成本。三要优化考核问责体系,赋予基层落地空间。人居环境整治是打造锦绣江南水乡风貌的重要工作,但在推进过程中不宜将此过度政治任务化,应当进一步合理化考核问责机制,赋予基层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检查督察应当明确“把方向”“看整体”而非“找漏洞”“抠问题”的导向,给基层适当“松绑”,为政策的长期贯彻执行留有空间。
3.2.2 促进乡村片区发展。
乡村振兴片区化建设是打破边界消极空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举措。一要明确党建引领,以坚强的组织保障提供资源支撑。在不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管理体制、不改变原有党组织隶属关系和功能形态基础上开展党建联建,在实体化运作中谋求利益契合点,破解各村单兵作战、势孤力薄问题,实现资源共享、集聚发展。二要坚持规划先行,高质量开展乡村振兴片区规划编制。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以点带面、点线结合,逐步逐镇成片推进的经验,以规划引领项目布局。一方面要按照“近城、近镇、近区”的原则,编制、完善重点村的建设发展规划;另一方面,要形成周边乡村与重点村的联动发展规划,辐射带动片区发展。三要聚焦重点任务,切实促进乡村振兴片区效能提升。以片区化的思维统筹农业生产和农业产业发展,优化片区农业生产条件和布局,统筹推进片区产业优化发展、抱团发展、全产业链发展。坚持以“千村美居”工作引领全市美丽乡村建设,从“试点建设”走向“集聚融合”,真正实现把“盆景”做成“风景”。
3.2.3 树立乡村文明新风。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9]。乡村振兴要实现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双重富裕,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一要让文化空间融入生活空间。苏州的传统村落是吴地文化的宝库,也是吴地文化传承的基因库。要让传统村落“活起来”,既保留屋宅楼阁本身的文化价值,又充分开发其使用价值,让吴地传统文化在“生活着的古镇”源远流长。二要让传统文化紧跟时代发展。寻找传统村落的“古”与现代生活的“新”之间的连接点,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品牌打造、设计加工、网络营销、数字赋能等手段增强传统文化和时代要求的匹配度,打造古今辉映的文化格局。三要让乡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以老街、文旅特色村落、乡村博物馆、乡村故事馆、民俗馆、艺术课堂为重点,打造一批高能级的文化载体。组织开展送戏下乡、特色村歌表演等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构建更高水平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精神文化建设统筹起来,提升精神面貌,培育文明乡风。
3.2.4 推动乡村系统治理。
不断完善党建引领下“三治融合”的乡村系统治理体系,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乡村治理水平,让“一团和气”成为苏州乡村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一要把牢“自治”根基,拧成民心“一股绳”。坚持“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推进新乡贤文化和乡村社会治理有机融合,利用乡贤文化的“软约束”“软治理”健全乡村居民利益表达机制,提高凝聚力和自治能力。传承“无讼”思想,涵养文明、调停纠纷,做到矛盾不上交、化解在当地。二要强化“法治”保障,筑牢安全“防护网”。盘活各类法律资源,利用文化礼堂、农家书屋等多元载体,充分延伸法治文化阵地触角。创意化打造特色“法治公园”,让鲜明的法治文化元素与生态公园和谐共融,在润物细无声中涵养法治意识。三要注重“德治”培育,树立道德“风向标”。将本土特色文化与村庄治理有机结合,通过“文明有约村村有戏”“文化讲堂”等平台,传播“最美家庭”“道德模范”等典型人物事迹,营造“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培育乐于助人、乡邻和睦的民风气质。
3.3 呈现志在富民共富底色
3.3.1 深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积极探索共建共享模式,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一要补齐短板,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乡村功能品质,同时完善城乡接轨的职业农民社会保障制度,针对农村特殊群体,构建兜底救助政策体系,确保硬件设施与服务水平相得益彰,发挥更大效能。二要做强长板,精准提供优质服务。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优化人才队伍及发展软环境,推动“民生七有”向“民生七优”提升。三要锻造新板,推动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利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乡村公共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水平,持续整合苏州大市范围内的医疗、教育、文化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实现资源跨域联动、共建共享和高效配置。
3.3.2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苏州农村集体经济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要在改革发展中持续增强农村集体经济活力。一要因地制宜,放大优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要利用好自身地域的优势条件发展特色产业,逐步扩大规模并延长产业链。二要片区打造,组团发展。单个村庄独自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往往底子不厚、路子不宽,很难形成产业规模,也不具备市场优势。要打破行政界限,探索地缘相近的镇村片区化联合建设,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产业共谋。三要盘活资源,结对抱团。巩固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帮扶成果,以资源禀赋不足、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的村为重点,采取异地共建项目、联合发展物业经济等方式发展“飞地”经济,增强“造血功能”,变“强弱不均”为“互助共赢”。
3.3.3 多元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一要完善支农惠农政策。持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扎实推进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加强政策引导,让村民增收有奔头。创新乡村投融资机制,引导社会资本下乡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二要推进返乡下乡人员创业。返乡创业的新农人思路活、办法多、干劲大,要加大对新农人的扶持力度,充分做好人才“引”“育”“留”,通过强有力的创业扶持政策引进一批新农人成为带领村民致富的“领头羊”,让乡村振兴更有后劲。三要做实农民职业培训。深挖农民培训需求,创新多元培训方式,追求培训项目的精细化、培训对象的精准化和培训效果的最优化。聚力政校企合作,撬动培训资源,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订单式人才培养,在农民职业培训的高质量发展中达到农民增收、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的内在统一。
3.4 探索充盈澎湃动力机制
3.4.1 增强干部创业激情。
“农业强国,是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10]。干部要永葆“探路者”姿态、永存“创业者”激情。一要压实责任链条。各级党委要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持续深化5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市领导挂钩联系示范镇工作机制。二要做优教育培训。选优配强农村基层带头人,高度重视基层干部培训,创新建立乡村振兴实训载体,培养更多懂农业、懂农村、爱农民的优秀农村基层干部。三要完善激励机制。关心关怀农村基层干部群体,探索建立干部心理干扰机制,让干部拥有积极、健康、上进的心态,对敢于担当、真抓实干、实绩突出的干部,在评先评优、提拔任用上适当倾斜。四要用好督导考核。坚持“求真务实”,合理设定考核内容和考核权重,科学组织实施、强化结果运用,坚决杜绝花钱“堆花瓶”、借贷“买政绩”,更好引导干部为民办实事、解难题。
3.4.2 激发群众参与活力。
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广大农民主动性积极性是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一要打造地域共同体,推动乡村有效善治,让群众身有所归。进一步丰富和完善“1+4+1”的乡村治理路径,积极探索推进清单制、积分制、数字化在乡村治理中的应用,做靓“苏城善治”品牌,打造有温度的宜居乐园。二要打造利益共同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让群众情有所系。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扶持力度,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帮助农民提供更多就地就近就业机会、提供更多福利福祉,让群众“力出一孔,利出一孔”。三要打造价值共同体,深化精神文明建设,让群众心有所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探索建立荣誉社会机制,让农民精神更加富足,让乡村成为有价值归属的精神家园。
3.4.3 放大改革集成功能。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用好改革这一法宝。加强改革的统筹设计、系统集成,释放改革集聚效应,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持续注入新活力。一要准确把握农村改革的正确方向。苏州“三农”发展水平高,遇到的困难挑战相对超前,可供借鉴参考的现存经验较少,必须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富民底线,确保农村改革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二要持续抓好国家改革试验区建设。用好国家改革试验区载体,聚焦农业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创新探索,既解决好自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中的难题,也为全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探路、示范。三要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的集聚效应。集聚苏州承担的国家级、省级改革试验任务中各个单项试点成果,积极探索集成改革试点,不断提升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最大化激发农村改革活力。
参考文献
[1] 吴庆文.全力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排头兵[J].群众,2023(9):8-9.
[2]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当好排头兵[J].群众,2023(7):22-24.
[3] 张占斌.努力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知识体系[J].文化软实力,2023,8(4):1-8,101.
[4]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N].人民日报,2021-08-18(001).
[5] 本报评论员.奋力展现乡村振兴的江苏作为[N].新华日报,2017-12-19(001).
[6] 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406-407.
[7] 习近平.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8-09-28)[2023-06-25].https://www.gov.cn/xinwen/2018-09/28/content_5326563.htm?eqid=ee3b851b000733de000000026462f8b0.
[8] 新华社.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3-02-07)[2023-06-25].https://www.gov.cn/xinwen/2023-02/07/content_5740520.htm.
[9] [每日一习话]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EB/OL].(2022-06-11)[2023-06-25].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2/0611/c1001-32444064.html.
[10] 习近平.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OL].求是,2023(6)[2023-05-25].http://www.gstheory.cn/dukan/qs/2023-03/15/c_11294322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