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不仅是评价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辩证思维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全面、客观、发展地看待问题,这对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分析辩证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培养对策。
辩证思维是哲学的重要思维,它是反映和符合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的思维。恩格斯曾清晰地阐述,客观辩证法主导着自然界,而主观辩证法则是辩证的思考方式。高中语文作文训练中,应当采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指导学生对写作素材进行细致的提炼与加工,将其主要含义转化为个人的观点和感受。从高中生写作的视角来分析,客观辩证法主要是利用现象性的思考来创作,而主观辩证法则倾向于采用对立统一的方式进行文章的撰写。两个因素互相交织和影响,共同形成了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一项极为关键的教学内容。
为了能够显著地提升学生的作文技巧和水平,教师有责任始终将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作为主要的教育目标,通过作文写作来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同时还要保证在作文创作和辩证思维的结合过程中,让学生这两方面的技能能够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一)实现深度学习目的必备因素
辩证思维是学生深度学习的潜在动力,其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探索欲,让学生掌握写作的技巧和方法,为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具备辩证思维能力的学生能够深度分析事物,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核心知识。所以,在目前的写作教学或语言教学中,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已成为教育从业者所关心和讨论的核心议题。
(二)实操考查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自2013年以来,高考语文作文多次深入地考查并评估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例如,2024年新课标玉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人工智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为了解决时代的问题而出现的,但人工智能的出现也必定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这类试题需要学生结合以往了解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与思考,以辩证的视角看待人工智能,并在高考考场上写出高质量的作文。因此,身为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加强对高中生辩证思维的指导和训练,以协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教材内容和写作逻辑。
(一)立足课文质疑点展开辩论
通过对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深度剖析,发现很多文章中都有能够训练辩证思维的议题。作为教师,应善于从教材中提取有辩证思维的文章,鼓励学生围绕争议开展写作活动,并在此过程中辅助他们更深入地解读文章内容。例如,我们以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册的《六国论》为研究对象,对作者主张“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行贿秦”这一观点,从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一方面是正方的看法,即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行贿秦;另一方面是反方的看法,即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并不是贿秦。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六国的覆灭无疑是历史变革中一个不可回避的事件。当学生在这个议题上基于自己的理解挑选观点、寻找论据、展开辩论时,会自然而然地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这就在客观上促进了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该文还融合了多种历史资源,在完成这篇文章的学习之后,教师还可以根据时代背景适时地提出让学生撰写一篇以“人才”为主题的论辩性文章,引导学生明确什么样的人才才是被认可的?人才选拔应如何进行?并列出若干人才选拔案例。比如,秦惠文王重用了魏国的张仪,秦始皇重用了楚国的李斯等,还可以回顾历史,写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茅庐等。在这样的写作中既能加强学生的逻辑能力,还有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再如,在学习统编版高三必修下册的《归去来兮辞》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陶渊明辞官的事件展开深入讨论并最终成文。写作中,有些人认为陶渊明应该辞去职位,但也有人持相反意见,认为他不应该辞官。正方觉得应当辞去公职,因为陶渊明的个性并不适合在官场生活。他看到了官场的腐化,但发现自己无法改变它,因此官场的生活对他是一种折磨。陶渊明对于田园生活的热情十分浓厚,因此他选择辞去官职,这一选择被认为是极为聪明的。那些持相反观点的人则认为,辞职是不可取的。陶渊明心中充满了宏伟的抱负与梦想,他成为官吏主要是出于关心和保障人民群众的福利和福祉。当他面临官场中的阴暗面时,他做出了辞去职务的行为,这实际上是对现实情况的逃避。通过进行辩证的讨论,学生可以进一步洞察到论点、论证以及论证背后的主要价值。这为学生撰写的议论文提供了架构。在写作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论点,选择支持的观点,或认可陶渊明的理想抱负,或认为必须改变现实问题,最终指导自己的言行。
(二)以名言警句为对象展开辩论
名言警句是人生路上的座右铭,当遭遇难题时,这些鼓舞之语便会逐一涌现在脑海深处。可是,有些古代的名言警句呈现出对立的关系,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与“读过万卷书,胸中无适主”。表面看,这两句话南辕北辙,但它们在某种意义上却存在着内在联系,这就需要学生用一个辩证的角度来理解这一问题。杜甫认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说人们应当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这样才能在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中,自由地展开写作,从而创作出更为出色的文学作品。郑板桥说“读过万卷书,胸中无适主”,是因为他认为当一个人阅读过多的书籍时,他在面对某些事情时可能会失去自己的判断和立场。教师可以借助这两句诗,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并在这些分析中阐述他们的看法,最终将自己的观点写成议论文。首先从杜甫和郑板桥的思想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核心论题,那就是“广泛阅读与深入阅读哪种阅读更好”。仅从文字的直接含义来看,广泛阅读与深度阅读是相互对立的。广泛阅读意味着阅读大量的书籍,而深度阅读在相对时间内必然会带来阅读量的相对下降,短时间内会让广泛阅读变得困难。然而,从辩证的思维方式来看,这两者既存在冲突,同时也是相互融合的。深度阅读不仅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更是发掘文章教育意义的关键,只有通过大量的深度阅读,我们才能为广泛阅读提供有益的环境。深度阅读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方法之一。《论语》一书所阐述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学生通过这样的思辨训练,不仅能够对文本内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而且还能运用在写作中,一举两得。
综上所述,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实践,同时也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努力。通过上述对策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为他们的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湖北省天门市教科院)
责任编辑郭维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