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县域教育信息化建设 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2024-12-19 00:00:00李俊
山西教育·管理 2024年12期

“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赋予了教育新的战略地位、历史使命和发展格局。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也是信息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已经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改革的有力抓手和有效手段。但由于当前实际条件的限制,部分县域信息化建设还比较缓慢,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不利于县域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早日实现。

一、当前县域内教育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还存在偏差。受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部分教师对教育信息化认识不足,只是简单地把教育信息化和计算机等同起来,认为教育信息化只要教会学生打字、上网、聊天就可以;有的教师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对学生今后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影响,没有意识到它将是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认为信息技术离他们还很远,不够重视;有的教师因循守旧、故步自封,认为传统教学效果更好、质量更高,对教育信息化甚至存在抵触心理。

2.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不正。有的地方将教育信息化简单地认为是信息技术引入教育教学的过程,把信息化建设侧重于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没有意识到只有把信息理念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才算完整的教育信息化过程。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不仅是教育教学方法的转变,还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理念融入知识传授以及学生接受后进行系统分析、认识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指导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应用,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教育信息化。

3.投资力度不够,硬件设施不足。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保证。总体来看,其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绝大部分现代教育技术装备集中在城市学校,一大批农村学校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还非常薄弱,不少农村中小学的微机室设备陈旧,运行速度缓慢,远远无法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

4.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使用现象普遍。一些地方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高标准机房,把互联网、远程教育系统和多媒体教室都建设起来,但却没有配套的软件管理平台和新课程教学所需的学习软件,学生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练习;部分学校为了减少损耗、降低维护费,把软、硬件资源尘封起来,只用作上级检查的展示品,导致大量的投资白白浪费。

5.重复投资、重复建设较为突出。近年来,各地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不少县(市、区)先后建成了“三通两平台”、教研教学、图书管理、异地同步课堂、学生安全教育、校车管理、校园安防、财务管理、人事学籍等多个平台,但在方便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由于教育技术装备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各平台之间多头管理、不能互联互通,也存在着重复建设严重、平台利用率不高等问题。

二、推进县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方法和对策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教育信息化积累的基础顶住了巨大的压力,有效支撑了“停课不停学”,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也让我们达成了必须加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共识,为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1.转变观念,做好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2024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吹响了建设教育强省的号角,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是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省的有力支撑。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显著标志,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正确认识、理解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对我们而言非常重要,要按照《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要求,加强县域内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明确发展目标和方向,因地制宜制定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提高教育技术装备使用效率,以便更好地为教育改革发展服务。

2.补齐短板,强化教育信息化资金保障。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合理配置信息技术教学装备,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应有的效应。在经费筹措上,各地要形成以政府投资为主、社会积极参与、多渠道筹措的体制,发挥地方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职能,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支持,确保政府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纳入政府预算,并做到逐年增加,保证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同时要抢抓国家和地方政策机遇,抓住国家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数字城市等大好时机,增加信息技术硬件设备,提升县域内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大倾斜力度,逐步提升农村学校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和校际差距。

3.强化应用,推进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校园网、多媒体、微机室、电子阅览室、“三通两平台”等相继进入校园,转变了学生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自主式探究型学习提供了交互平台,学校、教师、学生要借势而上、乘势而为,加快构建各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模式,实现从少数人应用到广大师生普遍应用、从课外应用到课堂教学主战场应用、从展示性应用到日常性教学应用的转变,从而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智能化学习环境。

4.规划先行,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需而不建是不为,无序而建是乱为。教育行政部门要强化对信息化建设的统筹协调,加强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对教育资源、教学管理、安全管理、数据统计等各类教育教学网络管理平台进行规划整合,变原有“分散式”为“统一投资、集中建设”的区域一体化教育云平台,对上可实现与国家、省教育厅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对接,对下可对接各学校平台,实现各平台系统间的互联互通。通过打造统一的开放平台,避免县域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此外,还要加强对新建网络平台的审批管理,减轻基层负担,减少重复性投入,做到“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5.强化培训,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积极开展全方位、全员基础培训,通过分级、分层、分片、校本培训等方式,使广大教师能了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引导教师将信息技术与个人专业成长相融合,不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素养;以学科建设和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为目标,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与研究,进而巧妙地将传统的基础知识教学与网络信息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教师从“要我用”到“我要用”的观念转变。

总之,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我们要把应用驱动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本要求,以应用为导向,通过深入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以及“晒课”“评课”等活动,持续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深化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常态应用,更好地发展教与学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助力缩小教育资源的城乡差异,让更多学生共享优质教育,从而实现更大范围内的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作者单位:高平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 田薇 助理编辑 杨鑫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