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天空》是作家徐贵祥的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21世纪初,并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小说主要以20世纪30年代的抗日战争为历史背景,通过讲述以梁大牙、陈墨涵为代表的革命青年投身革命的故事,展现了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成长与蜕变,以及他们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忠诚与奉献。小说铺展开一幅可歌可泣、悲壮雄烈的历史画卷,抒发了作者心中的家国情怀,表达了对历史的赞歌与敬意。
小说整体情节紧凑,情感真挚热烈,语言也颇具生活化和口语气息,这与创作者丰富的军旅经历有关。作者徐贵祥两次亲历过战场,并从真实的历史人物中得到灵感,最终完成这部具有深刻历史内涵和高度艺术价值的优秀作品。笔者试从情感和语言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赏析。
一、情感表达
(一)个体的家国理想以及英雄主义情怀
个人的家国情怀是整部小说塑造表现的核心情感,同时作为贯穿作品的线索,小说以出身贫寒、性格粗犷的乡村青年梁大牙为主,讲述了他的成长历程。为了逃避日军追杀而投身革命,他没有信仰,也没有方向,连投靠的队伍和选择的道路都是以乡村狭隘的眼光所决定的,但是作为小说中最具颠覆性也是成长蜕变最明显的人物形象,随着小说的情节发展,梁大牙身上逐步显现出来的对共产主义和民族大义的信仰在岁月和风霜的洗礼中才愈加震撼。
“《历史的天空》在新的历史时期塑造了一个当今社会已经久违而又满足广大民众‘英雄’情结的一个真的英雄、真的男人的伟大形象。”[1]原文有具体的表述,从最初加入八路军队伍是因为两个女同志:“一句话挠到了梁大牙的痒处,梁大牙得意地向四周瞟了一圈,看见两个青年女八路冲着他笑得尤其灿烂,心里顿时一热,一句话便脱口而出:那好,他娘的这个八路咱就当上了……”梁大牙这个带有地方习气、匪气的乡村青年便迎来了他的人生转变,也因此开始由一名地方老百姓慢慢地向一名军人转变。在完成转变的路上,杨庭辉是最先发现并赏识梁大牙的人,可谓是他的“伯乐”。在梁大牙面临处决危机时,杨庭辉凭借过人的智慧和魄力,力排众议,不仅挽救了梁大牙的性命,还继续让他担任大队长。作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杨庭辉教育他要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和革命理想,并鼓励梁大牙学习文化知识。无论在任何时候、面对任何情况,杨庭辉始终对梁大牙保持高度的信任和支持,这对日后梁大牙的快速成长,以及在军事指挥方面显示出的才能和政治上的进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梁大牙在队伍里逐渐大展身手,他当上了八路军凹凸山上的小队长,然而完成转变需要时间和经历的考验,在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梁大牙依然被他固有的自私狭隘的小农思想所限制,做事态度和说话风格大多也只是从个人层面出发,是反对者眼中自私自利、说话满嘴脏字的“投机分子”,更无从谈及他作为一名军人的职责与使命。
一个人的转变包括表象和内里,梁大牙虽然穿上了军装,但和他的身份比起来,他的思想和生活习惯依然处在滞后状态,这个阶段的梁大牙不懂得什么是使命,更不理解什么是责任,虽然被游击小分队接纳并且当上了小队长,但是军阀气息和土匪作风依旧控制着他的思想,仍需很长的时间来破除这些局限。有一次他命令本小队的一位兄弟把新鞋子换给他,只是因为他看不惯自己穿旧鞋而手下的人穿新鞋,这反映了他控制人物动机的小算盘和拿不上台面的小心思。再比如第一次执行任务时,梁大牙在最关键的时刻想的还是“如果韩秋云能看到自己的这拼命的样子就算出了气”;生活中调戏女同志,并屡次出言不逊,后来因为执行任务有功而又向组织要求享受伤员待遇。一件件事情叠加到一起表明,这种滞后的思想如果无法得到转变,那梁大牙距离成为一名真正的受人尊敬的军人还差很远,这也势必会对他的革命事业造成阻碍。刚完成身份转变的梁大牙抱着一种功利且含有低级趣味的念头,为了所谓“男人的尊严和生计”而活,直到他升任为县大队长后,梁大牙还是以封建官僚的口吻和价值观去评判得与失。
但实际上,梁大牙的做事风格也催促着人物发生反转,他最大的不同是其本性是正义善良的,淳朴的成长环境虽有局限性,但也对他往后的发展表现出正向的影响。梳理梁大牙当兵之初的一个个事件,可以看出其出发点都是正向的,只不过由于他的思想被成长环境所固化,再加上短暂的军旅生涯和有待提高的办事方法,导致人物前期受到争议,但我们也要看到人物积极的一面,无论是半路解救韩秋云还是第一次执行割电线任务时那句掷地有声的命令,再加上他身为一个野路子出家的领导者,梁大牙都是一个极具魅力的人物,这种魅力来源于他的矛盾性和特殊性。从受教育经历来看,他既没有受过规范的教育,也并非传统科班出身,但是在他完成身份转变加入队伍后率领执行的任何一场任务,都能看出梁大牙在指挥和战略上的严谨,“乱而有序,紧锣密鼓”,战术安排也称得上是有勇有谋;虽然早期人物动机并不纯粹,对于职务的调整和心态也并不端正,但就像后来张普景写的那篇材料分析还有领导层级的评价那样,以梁大牙为首的同志对这支队伍有着积极炽热的感情、鼓足向上的干劲儿以及所向披靡的无畏精神,也正是这样一种纯粹向上的精神力量,才让之后描写他对人生理想的追寻和正确道路的探索显得更加宝贵。经过杨庭辉、王兰田等同志的潜心教育以及东方闻音的感化,梁大牙逐步走上一条忠诚与奉献的道路,并在思想上发生了彻底的转变,从张普景眼中自私自利、没有崇高信仰和理想的草莽英雄,慢慢成长为一个具有高度政治觉悟的高级将领,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破除了自己的局限性,同时又把这种影响传递给周围同志,梁大牙对他所从事的工作和坚守的事业变得更加清晰,也完成了从乡村青年到英雄的转变。
(二)坚定纯真的爱情信仰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小说中所表现的爱情、战友情、亲情都充满纯真和美好。在战火硝烟的年代里,这种最纯粹、最美好的情感变得更加珍贵,也是作品重点塑造的主题之一。在特殊的环境下,生命所散发出来的光渺小且微弱,却因为充满信仰而拥有灵魂的重量。这种观念在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有因共同的理想和信仰而选择相伴一生的伴侣:梁大牙和东方闻音爱情的纯粹、莫干山和高秋江爱情的炽热、陈墨涵和俞真水到渠成后的结合,以及在东方闻音牺牲后梁大牙和安雪梅的互知互信和往后余生的平淡又浪漫的细水长流……爱情可以有很多种形式,但作品传递的所有爱情观建立的共同前提在于两个人的信仰驱使和互知互信,这是一个时期的缩影,也是一个时代的特殊浪漫。
梁大牙的爱情很简单。初见东方闻音时,他被她知书达理的气质和美丽的外貌所吸引,这种一见钟情的感觉让他决心改变自己,东方闻音用她的知识和信仰,引导梁大牙逐步摆脱原有的匪气和痞气,向着逐步理性和成熟的方向发展,她指导梁大牙如何更好地开展工作、如何与战友相处、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并教给梁大牙文化知识,她与梁大牙从相识、相知到相恋,逐渐让梁大牙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什么是责任和担当,可以说,东方闻音在梁大牙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的存在不仅激发了梁大牙的革命决心,促使梁大牙加快完成一名真正军人的转变,还促进了梁大牙成熟价值观的确立和完整的人格塑造。虽然和东方闻音的爱情是全书的一个悲剧,但这个悲剧在一定程度上又成就了梁大牙;而对于东方闻音来说,她从出现到牺牲,都似乎带着一种天然的使命。她看着梁大牙逐渐向一名真正的军人完成转变,却因接应起义部队而不幸中弹身亡,年仅二十五岁,这个结局令人惋惜,但作品的高潮部分也恰恰停留在此处,她的形象得到了升华。小说对她是这样描写的:“东方闻音只认识到了自己是个人,却没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女人。”[2]她是一个集女性的美丽善良和信仰上对党忠诚、追求进步的双重特质于一身的共产主义战士,也是梁大牙和其他男性的楷模,在完成自己的使命任务后牺牲,用自己的生命和信仰谱写了一曲悲壮的革命之歌,成为作品中最动人的形象之一。而在东方闻音牺牲后,梁大牙遇到了安雪梅,虽然他和安雪梅的爱情并非作品的主线,并且缺乏一定的塑造,但要有情感归宿才能达到梁大牙作为作品主角的完整性要求,即使安雪梅没有带给他曾经与东方闻音之间那样轰轰烈烈的爱情体验,但这种趋于平淡的爱情更多地可以被亲情所囊括,尤其是在梁大牙的晚年得到体现。轰轰烈烈并不是爱情的常态,朝暮相伴、细水长流的陪伴也是其中的一种,安雪梅更多的是把梁大牙当作一个因尊敬而爱慕的英雄,从称呼上来看,梁大牙称安雪梅“老伴”,她也尊称梁大牙“首长”,其中想表达的还是一种基于革命理想的结合。作品关于梁大牙和安雪梅之间的爱情描写不多,这样的描写角度在意料之中,因为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是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微小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们的命运随着历史的洪流起伏跌宕,同时也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着历史的走向。作品表达了一种深刻的历史观,即历史是由无数个具体的人和事构成的,同时它也是复杂多变的,其中充满了偶然与必然、矛盾与冲突。
(三)民族至上、无私无畏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贯穿小说的主要情感。从一开始凹凸山上零星微弱的游击力量,再到后来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师团级单位,直到最后的统一,小说涵盖了多个历史阶段,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广阔的历史背景为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让不同历史时期的家国情怀得到展现。梁大牙因为革命事业推迟了和东方闻音的婚礼;东方闻音冒着生命危险承担起接收起义队伍的责任最后牺牲;张普景始终坚持着心中的规则和道义,为了心中的家国信仰不配合江中碑伪造证据等,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面对复杂恶劣的环境坚守着心中的道义,为共产主义事业前赴后继,用鲜血托举起一个冉冉升起的新中国。这种自发向上的精神力量比任何一种武器、任何一支部队都要强大,而我们也要将这种坚定的精神信念传递下去,这对读者也是一种启示。
《历史的天空》的伟大之处在于它通过展现个体的命运变化来反映一个时代的一群人,同时也说明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相对统一。梁大牙和陈墨涵进入不同的革命队伍向着相反的方向前进,在经历过生死考验后最终又殊途同归;梁大牙在成长进步的过程中,同一开始反对他的张普景成了同事和互尊互敬的知己,失去了与东方闻音之间最美好的爱情,最后选择与安雪梅相伴一生。从作品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成长道路是充满艰难坎坷的,要在这种环境中学会感恩,心怀善意和大爱,以积极乐观的态度为人处世,在大环境中成长。
二、语言特色
(一)口语化风格贴近生活和人物形象
在作品中,人物的性格转变通过前后语言方式的不同更加清晰。小说开头在描写梁大牙的对白中,用了大量较为粗俗的口语表达,直观地将梁大牙粗狂、只有匹夫之勇的莽汉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作品还结合了民间一些俗语,增加了白话语程度。例如,开头在写梁大牙和朱一刀投奔队伍的过程中,把砍头比作“不过腕大的疤”,突出人物的草莽气息,语言表述贴近其成长的环境。作家徐贵祥一反经典战争叙述的拘谨生硬,其朴实轻快的语言风格不仅拉近了读者与历史人物的心理距离,还能让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天空下更加真实的色彩,这种语言风格让小说读起来亲切自然,大大增强了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小说中的方言、俚语也是作品的特点之一,首先在人物的对话上,梁大牙在和东方闻音对话时,他说:“这有什么学不学的,熟能生巧嘛,杀猪杀多了还讲究个刀法呢,咱跟鬼子打仗,当然更得讲究个招数。”这句话中,“熟能生巧”“杀猪杀多了还讲究个刀法”都是典型的口语化表达,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梁大牙的性格特点和对战争的独特理解。小说在人物日常交流对话中也经常使用口语化表达,在描述梁大牙和战友们讨论战术时写道:“咱们得想个法子,把这帮小鬼子给端了!”这种表达方式既体现了战争环境的紧张氛围,又展现了人物之间的亲密关系和战斗精神。
(二)幽默的叙事语言与心理描写的结合
小说中除了贴近日常的口语描写外,其轻快的叙事语言也富于幽默色彩,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来营造幽默效果,不仅使语言更加生动,还缓解了紧张的战场气氛。比如在刻画梁大牙第一次单独率队执行任务时,对他的动作描写有:“抱着机关枪猛往地上摔,摔完了不甘心,搂起来又抠火,还是抠不着”“眼珠子暴出来老大一截,索性攥住枪管,把机关枪倒提起来往树上掼,掼了几下……”这种与严肃主题形成鲜明对比的幽默语言,不仅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也让读者充分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此外,作者运用幽默的表达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他心里琢磨着,这仗该怎么打才能少死几个兄弟。”这种心理活动的描写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无论是对话描写还是心理描写,其对于立体人物的塑造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也让读者更加真切地走近作品,感受人物的内心,从而引发读者共鸣。
参考文献:
[1]巫文广.新历史主义观照下的“新革命英雄传奇”的书写:以《历史的天空》为例[J].名作欣赏,2015(6):70-72.
[2]张云霞.小说《历史的天空》人物形象解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28(4):24-25.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