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赏析陈从周《翠竹图书画卷》。陈从周(1918年至2000年)原名郁文,晚号梓室,自称梓翁,室名梓室(叶圣陶题),浙江杭州人,是中国知名古建筑园林艺术家,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是张大千入室弟子,著有《说园》《徐志摩年谱》等。
该卷第一部分为《翠竹图》前陈从周自题引首(18.5厘米×49厘米):“‘兴移无洒扫,随意坐莓苔。’此杜少陵诗也。余绘事当随兴而得,信手涂抹,适性而已,存其我耳。守海弟侍砚席索画,辛酉之岁除,梓翁从周。”后钤白文印“陈从周”,朱文印“梓翁从周”。在引首中,作者叙说了绘制此图的缘故、心态与联想,用唐杜甫句“兴移无洒扫,随意坐莓苔”引领全图,可谓提纲挈领、意在笔先。
此卷第二部分为《翠竹图》(18.5厘米×181厘米),图绘竹林一片,可谓随心所欲,信手拈来。其中,老竹苍劲,新竹清雅,书法用笔浓淡相间。构图左下斜上,动感十足,使我们不仅能见到竹之形状,而且似能听到吹竹之风声,有一种连绵不断、无穷无尽之感。画中钤朱文印“我生戊午”“陈从周”,白文印“有竹人家”。
第三部分为8位当代文化名家依次题写的尾跋(18.5厘米×320厘米):
第一段是叶圣陶题:“从周胸中富成竹,墨笔乘兴一气挥。高竿细条竞脱俗,着纸便是睢园绿。”落款“叶圣陶”,钤朱文印“叶圣陶”。这里首句引用“胸有成竹”典故,感叹陈从周所绘竹图的风采,用精美诗句称颂陈从周画竹的高雅脱俗。尾句引用“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的典故,称赞陈从周的有竹之家就像汉代“梁园”一样,可以汇集文人雅士,为后面题跋做了铺垫。
第二段为赵朴初题写大字:“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另题小字:“前年从周教授曾取少陵诗意绘长卷见示属题。当时潦草塞责,已不记所题何语。今见此卷始忆及与从翁有此一段因缘,因录杜公句,以志鸣爪。一九八〇年十一月六日。朴初。”钤朱文印“朴初”。他用大字书写唐杜甫《陪郑广文有何将军山林》诗中的“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句,突出主题。一方面称赞陈从周画竹的意境,另一方面用杜甫这首诗的尾句“只因与明好,风雨亦来过”,隐喻此前与陈从周的过往。小字注解细说因缘,呼应陈从周的翠竹图及其引首,十分有趣。
第三段题跋来自红学家、散文家、新文学运动初期诗人、中国白话诗创作先驱者之一俞平伯:“庚申(1980年)冬月为梓室序其文集,称其挥洒丛篁,无往非适。今观于斯作,良然。俞平伯。”钤白文“俞平伯印”。俞平伯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借古人常用的“丛篁和非适”,经过演绎用“挥洒丛篁,无往非适”来称颂陈从周所绘竹图的精美意趣和绘画者、观赏者共同的愉悦心情。
第四段由中国知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金石学家、版本目录学家谢国桢题写:“前尘梦影渐消沉,坐守青毡我似君。琅玗翠竹周千亩,和烟滴露长风云。录题黄小松拓本旧作,一九八一年元旦,谢国桢。”钤白文印“刚刚八十后作”。谢国桢引用“青毡故物”的典故和宋杨万里诗句“琅玗饶屋东西翠”及清董元恺“和烟滴露”诗意,借古颂今,称赞陈从周的绘竹风情与人品学养。
第五段来自有“红学泰斗”之誉的周汝昌:“ 未剪凌云一寸心,萧萧纸外起清音。夜来风雨敲秋韵,晓向晴窗作画临。庚申(1980年)腊月坏目呵冻书诚意札也,聊用奉题从周墨竹卷。周汝昌。”钤白文印“脂雪轩”。周汝昌引用唐李商隐《初食笋呈座中》的“忍剪凌云一寸心”的诗句,反其意用之,赞赏陈从周所绘竹图,只是临写书画,从不掘笋而食的人性品格。
题写第六段尾跋的是著名红学家、史学家、书画家冯其庸:“从周画竹无成竹,信手挥洒风飒飒。展卷如对筼筜谷,幽窗笔砚皆生缘。从周老友墨竹图,率书二十八字报令。江南冯其庸于京华。”钤白文印“冯其庸”。他引用苏东坡《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事迹与郑板桥“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句,表达对陈从周画竹时任性任情、自由自在境界的赞赏和自己与陈从周的亲密关系。
第七段题跋的书写者是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欧阳中石:“竹者虚心而有节,是以人多爱之。画家正取此意,因而亦称人敬。今见名家竹卷,众家相誉,遂题数语,忝列其后,以奉附庸耳。丙子(1996年)秋,中石。”钤朱文印“ 欧阳中石”。这里引用“ 竹贵有节、人贵有志”的古语,表达对陈从周所绘竹图的高度认可,并对前面各位大家的题跋表达敬佩,同时用“ 忝列其后,以奉附庸”八个字,表现了自己的谦卑。
最后一段题跋来自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冯远:“人生当如竹,虚心、直节、清峻、拔俗、具君子之风。癸卯(2023年)立秋看,冯远奉题。”钤白文生肖兔及“吉祥”,朱文印“冯远”。冯远是其中最年轻者,用当代语言直书“人生当如竹”,概括竹的“虚心、直节、清峻、拔俗”,并进一步深化。“奉题”二字与欧阳先生的“忝列其后”一样,具有极其谦逊的含义。一方“吉祥”用印,表达了画外之意,希望所有朋友们吉祥如意。
此图卷集9位当代文化艺术大家之笔墨诗文于一炉,围绕《翠竹图》和杜甫诗意,从不同侧面,用不同典故、不同文词,赞颂翠竹之精神与人性之品格。9位大家均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在各自领域成就辉煌。他们具有相近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又均是喜好书画、诗词之人,常寄情诗词笔墨之间,畅游历史长河之内。他们没有文人相轻之弊病,反倒是互相欣赏、互相扶持、互相激励,因而能形成一个强大气场,就如历史上的苏东坡、黄庭坚,近代的徐悲鸿、蒋兆和一样,自会千古流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