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蝉是汉代的代表性玉器之一,这种小巧扁长玉器以其拙朴的“汉八刀”工艺而著名。
我们仔细观察“汉八刀”成形的玉蝉,蝉首两只眼睛突出,有的玉蝉眼睛轮廓圆滑,有的眼睛平直且有刺手的尖部。蝉首上一般有三条弧刻线,以区别首与身。有的玉蝉从嘴部直接两条线刻划到蝉羽,交叉于蝉背。常见的玉蝉背部有两条弧线从蝉的肩部下划到底,形成蝉的双翅,并在尾部与蝉尾形成三角尖的刺状。形成蝉翅的两条弧线仿佛是篆书的“八”字。后世有研究者认为玉蝉是八刀而成,或是因背上的线条呈“八”字形,于是称这种简洁的线条工艺为“汉八刀”。
但我们仔细观察这些汉代玉蝉上的线条会发现,这些线条均是琢磨而成,而非刀刻,以当时琢玉的技术手段,还没有琢玉工具能达到如此锋利的程度。我们认真数一数使玉蝉成型的线条,有的玉蝉九条线而成,有的八条而成,有的数十条而成,线条数不一,所以我们很难说“汉八刀”之名与玉蝉上刻划的线条数有必然的联系。
我们不能忽略一个事实,就是“汉八刀”一名出现在什么时候不得而知,一些文献也无从查询。从目前已知的情况来看,“汉八刀”一词可能是收藏界、古玩界对这种工艺的称呼。早在东汉时期许慎的《说文解字》对“八”的解释中说:“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许慎对“八”字的解释与玉蝉背上呈篆体“八”字线条形具有很强的一致性。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汉八刀”与琢玉工艺技法无关,它是对“以线成型,以形写神”线条塑造结果的概括,后被收藏人士用来形容蝉羽之形,延用至今。我们现在仍然把“汉八刀”作为一种琢玉工艺,用来描述汉代线条明显、粗略成型的玉器似乎就有失偏颇了。所以,我们不妨收窄这一概念的范围,即“汉八刀”仅用在描述汉代玉蝉上更为合适。
玉蝉作为当时人们在丧葬中选择使用最多的一种玉琀,具有非凡的意义。在汉代人们的意识中,蝉是一种神秘而圣洁的灵物。蝉在最后脱壳之前,一直生活在污泥浊水之中,等脱壳化为蝉时,飞到高高的树上只饮露水,故而古人认为“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汉代社会这种意识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与先秦社会追求长生不死的信仰不同,汉代社会人们更加注重葬玉的使用。玉被称作“石之美者”或“石之坚者”,因此玉的理想化是以石为基础的。普通石头的大量存在恰好衬托出玉的稀少和珍贵。永恒与升仙的观念已经与石联系在一起,而现在人们又认为“玉者,石之精也”,那么从逻辑上讲,玉便可视为永恒与升仙观念的最有力的象征。玉琀蝉作为自然蝉的转喻,也被赋予了入土生活、出土羽化的特点,表达逝者再生复活、羽化升仙的美好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