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北京

2024-12-19 00:00:00简满屯
博览群书 2024年11期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庆祝之余,很快归于正常的秩序。淡定中国的北京,不自矜,因为这个称号名至是归,不至于喜出望外。这背后,是十几年来北京市的努力,修建拆迁整修,多少工程的努力,换来了整洁美丽,换来历史遗迹的焕然一新。这背后,是元明清三代王朝政治文明发展成功的必然,如果没有元朝定都此地,没有明朝定都此地,没有清朝定都此地,怎么会有这些建筑的遗迹,怎么会有申遗?再往前,就要追溯到周天子分封燕、蓟,那是城市的开始,然后有金辽的建设。风云际会古今来,天下大都看北京。问题是,这个地方,为什么成了数千年来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热点,从小国的都城,到每一个朝代的重镇,然后到了现在的首都?

地理

路遥在小说《平凡的世界》中写道一层意思,陕北高原的农民,为了吃饱肚子,需要长年累月的在土地里耕作,过着牛马一样的生活,就是为了吃食。这是因为地理的原因,他们的祖先很早就在这里生活,所以他们就在那块土地上劳作。相反,广东海南等地,土地肥沃,插根筷子都能长起来,农作物生长不在话下。两者差距很大,原因是地理环境。因此,一个地方发展的基础就是地理环境。

北京的北部是燕山,西面是太行山,东面是大海,唯有向南是平原。整体而言,处于华北平原的冲积扇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大的地理环境而言,处于山之南,水之北,属于传统文化的吉地。问题是,这个山南水北的区域中,城市不止一个,何以北京蒸蒸日上而成为首都?

千百年来,凡是连接不同区域的地方必然会成为交通枢纽,再加上军事因素的影响,就更具有价值,如果这个地方能具有经济价值,无疑就会价值倍增。换个思路,交通枢纽的地方,本身人来人往,就会具有军事价值和经济价值,很容易成为城市。

北京向东北通往了东三省,连接了一大片价值丰厚的土地。山海关也是连接华北和东北的枢纽,但是毕竟是在社会发展,明代之后才具有的价值。准确说,是长城修建到了山海关后,山海关的军事价值才日益凸显。在此之前,甚至战国时期,生产力低下,通往东北的枢纽就是北京这个地方。

北京又通往北方。燕山横亘在内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古代交通不发达,一座大山就是难以逾越的障碍。燕山山脉中有几条通道到达北京,比如古北口和南口。山中的蜿蜒小道,可以让骑兵通过,然后直接来到北京,然后就会是战争。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明长城为什么在北京的防御体系如此完备。八达岭和居庸关距离不到二十公里,就具有完备体系的城防两套,就是为了挡住北方的奇兵。而这样的体系,在北京很多,至今我们看到的旅游景点,都是明朝在历朝历代的基础上完善的。这也间接说明了北京对于北方防御的重要性。

北京向东,就是太行山系,西边的人通过太行山到华北平原,历来是从太行山穿越。其道路艰难交通不便程度,不是今天交通便利时代可以想象。古代有太行八陉,从太行山的南向北,分布着八个通道可以穿过太行山,越过后就到了华北平原。而要控制华北平原,依次有安阳、邢台、石家庄、保定、北京,石家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发展起来的,安阳、邢台、保定的军事价值重要,但都是限定在一定范围,唯有北京,如果把握好,能卡住华北和东北,乃至向北的关键。所以,北京的军事价值是地理环境决定的。

而且,北京古代水系发达,河流遍布,能生长很多农作物,具备了大量人口居住的能力,具备了潜在的战争物质支援能力,所以,北京古有燕蓟都城,后来是金辽发展,再到元明清定都,不论城址或者宫殿群地址变化,成为首都的特征越发明了。

当然,如果我们把海洋考虑进来,用现代的眼光看,北京有不足,但是,首都的选择是历史形成的,起作用的主要是当时的眼光和标准,一旦选定,就相对稳定。

从历史的轨迹看,黄河入海口的泥沙在不断堆积,入海口一直缓慢的向东推进,沧州的铁狮子在宋朝时处于海边发挥镇海作用,现在呢,海已经向东退了很多,以后呢,还会继续向东退,必然带来渤海岸的东进,这就不仅影响北京,还影响天津河北了。只不过,陆地增加,人类活动范围扩大,舞台大了,北京可以发挥的影响空间更大。

历史

北京如同一件艺术品,前人加工创作形成了自己的作品,后人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加工创作,遇到了环境变化,大家再根据时代需要调整创作方案。无数代人的努力,终于让北京从最初小国区域中心,成长为王朝的中心,直至成为今天的国都。

北京之所以成为北京,历史深厚是一个原因。我们平时谈到中国历史,眼光会多放在中原地带,其实,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上,多个地方都曾存在文明,只不过受到当时挖掘条件和认识水平限制,这些文明不曾被发现,还有不少仍然没有发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些文明在交流交往中,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而北京,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在旧石器时代,北京有“北京人”“新洞人”“田园洞人”和“山顶洞人”。新时期时代,北京也发现了大量的遗迹,早的有9000年前的“东湖林人,还有8000年前到5000年前范围内的大量遗迹。说明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这里地力肥沃,适合生存,今天生产力水平更高了,可以承载的人口必然更多,环境更好了。

随着时间推移,燕和蓟成为北京这块土地的主角。开始是,黄帝的后裔蓟,从涿鹿地区发展而来,在北京平原上繁衍生息。到了西周初年,文王姬昌的庶子奭分封于此,在今天北京的琉璃河建立了燕国的都城。之后,燕国发展迅速,实力巨大,蓟国渐弱,史书无记载最后不知所踪,于是燕国都城就成了北京城的起源。

之后,多少朝代多少变迁,尽管都城所在的地理位置从莲花池移到了北海附近,尽管都城宫殿有所扩张变化,尽管管理北京的行政机构名称有所变化,尽管位置东移西移南移北移,但是北京这个地域上,演绎出了精彩纷呈的都城演进篇。

秦朝时,天下分为三十六郡,北京是广阳郡的政治中心,也就是郡治所在。

秦末时期,战乱纷起,燕国旧势力曾经复辟,以北京为都。

西汉时期,卢绾为燕王,今天的北京在那时为蓟,是封国都城。

王莽时期,把广阳封国改为广有郡,蓟城是郡治所在。

三国曹魏时期,蓟城仍然是当时封国的都城,或者当时郡的郡治。

从晋到隋朝,北京是幽州的政治中心,即郡治所在。

唐朝时,蓟城变成了幽州城,先后有幽州总管府、幽州大总管府,在今天的北京地界上,成为幽州节度使、范阳节度使办公地。

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和后唐的政治军事经济重心还是蓟城,北京仍然是那个时代的重镇。随后,有几件标志性的事件值得回忆。石敬瑭身为河东节度使,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938年,北京成了辽的陪都,时称南京。

后来,大约在1122到1125年,北宋从金手中买回了当时的南京,成为燕山府的府治。然而,金钱买不来和平,金人1125年重新占领燕山府,设立了燕京析津府,在金海陵王手中,迁都燕京,北京正式成了金朝的首都。

元朝时期,北京先是成吉思汗大臣木华黎统治汉地的驻地。后来,忽必烈在燕京建立都城,1272年正式迁都。然后,就有了明清两朝的首都所在。

在这个过程中,蓟城、燕都、幽州城、燕京、南京、中毒、大度、都、北平、北京、京师,北京的名称不断变化,但是地理位置变化不大,基本都在莲花池东一带。最大的变化是蒙古人建设新城时,原来金的都城破坏严重,于是在金中都北郊不远,选取了金离宫万宁宫为中心开始建设。

明清两朝,在元大都基础上,扩建宫殿,形成了今天巍巍壮观的北京城。我们看到的中轴线,从永定门到中古楼,是数千年历史发展的结果。

几千年的历史变迁,给北京带来了很多影响,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影响风吹日晒逐渐淡去,那些沉淀下来的,深深影响了北京的氛围。

无论是燕赵时代的区域中心,还是元明清时期的全国政治中心,北京一直是政治中心。中心必然带来官僚体系的集中。围绕体系的文化、经济、军事等体系,也会聚集到北京。这就会让一大批不同体系众多优秀分子聚集北京,再经过改朝换代,进来的多出去的少,久而久之,人口的素质就越来越高。

清朝以前,中原地带的农耕文化政权,经常和燕山以北的游牧民族政权发生战争,从秦始皇时代,到清朝的剿灭噶尔丹,都是这个范畴里的故事。可以说,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这两个大的集团,总是在燕山到太行山的大同一带发生军事斗争,打仗、和解,然后是互市,交换物资。在这其中,不论怎么打,不论是和亲还是最后的讲和,最后都是少数民族的一部分进入北京,自身融入中原农耕文明,再就是改朝换代,彻底融入。北方如此,西域的少数民族,西南的少数民族,也是如此。各民族在北京都有融合,在这里融合的彻底,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样板。时间长了,人民会发现,在边疆的少数民族和在京城的少数民族不一样,京城的融入更深,或者说,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行程中,北京作为政治中心,发挥的作用更为明显。

当然,还有经商的队伍,怎么会能在京城没有一席之地呢?各省的商人一直在北京有所活动,有所收益。山西票号、浙商、广东十三行等,不同地域的商人群体,运来物资,赢得利润,满足人们的需求,自己也发财。尽管不是所有商人都发财,但是,北京人口众多,官宦群体需求多,需求广,就给商人带来商机,让商人整体上收获满满。资金流、信息流,还有文化,都在京城汇集,相得益彰。

政治中心,必然会带来文化的繁荣。无论是科举选拔的优秀人才,还是民间的优秀人士,他们自身承载着文化,在北京交游,开阔眼界,也在更大范围传播自己的学问,在北京形成了文化高地。不仅高雅文化,通俗文化也是如此。清朝时期,四大徽班进京,加上朝廷上层人士的雅好,形成了京剧。不仅京剧,各种文化形式,在北京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让地方的文化在北京得到推广,也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点,有的干脆就直接形成了新的品种。

历史赋予北京的无数养分,成就了北京,犹如一口酱肉锅里的老汤,不断蒸发,不断增加新成分,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回味悠长香味四溢的氛围。这就是北京的特点,也是历史演进带来的积极效应。概括总结一下,北京的发展,小起于土地肥沃适宜人口聚集成为小邑之都,大起于山南水北交通要地控边强国乃成国都。到如今,沿着历史惯性,北京享用前人的成果,面临新的任务,在继续努力。

人文精神

每个人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城市如人,其性格就是人文精神。从童年、少年,经过青年到中年,性格基本定型,城市的发展呈现出的人文精神也相对固定。

七八公里的中轴线,秩序壮美,古今贯通,井然有序,建筑的外形深入人心,建筑的精神同样深入人心。秩序壮美的中轴线,从永定门开始,经过天坛、先农坛,再到正阳门、天安门、故宫,然后到最高点景山,分散开是德胜门、地安门,收尾的是钟鼓楼。眼光再开阔一些,向北就是奥运系列,地理上也是中轴线。向南到了大兴机场,也是在此线上,多少年以后也可以申遗。高低起伏,左右分开,每一个建筑都有合适的位置,依据就是功能大小,合理排列,体现的是安守本位,这是一种秩序。一以贯之的是中国社会中的差序格局,每一个以自己为原点,向着外围分别是子女父母等关系,天然的是逐次递减的格局,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根本。北京的建筑反映了这种精神。北京是几百年的王朝所在地,自然吸收了这种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清末民初,旗人礼多说的是一种传承,实质是秩序。如今在北京,这种隐然的秩序格局处处都是。

辽阔的舞台广谱的对接。北京汇聚精英, 不排外,平台大,有足够的空间,什么人都可以活下去,宛如一个万能充电宝,什么方式也可以活,什么能耐都可以有作为。作为首都,各路精英都来到北京,繁衍后代。各种能人,也会想办法到了京城打下一片天地,有不少就干脆留下来了。时间长了,能人越来越多,精英自然就多。见多识广,各种情况都会汇集到北京,又让这些本身就见多识广的人增长了水平。

宽容豁达各取所需的精神。南来北往,古今大事,川流不息。每一辈人见过了,看开了,自然就豁达了。这就是生活,万事万物都有生存的原因,只有理解了,随缘而为,才是高层次的思维。北京人见得多,就很豁达。什刹海的小巷子里,有不少人力三轮车,能带着游客一家一家说过去,哪个达官贵人的发家史,倒霉事,教训等,让游客在不到两个小时受到一场深刻的人生教育,佩服车夫的学问。岂不知,这就是车夫的生存之道,就是靠着这个生活,论起生活品质,不一定就比游客高。为什么,游客还有钱有闲来京城玩,车夫能有钱有闲去外地玩吗?经历过了,宽容就成了一种必然。宽容是对别人的态度,对自己呢?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北京的平台大世面广,人人都从中得到共鸣有所收益。当然,这个过程,有努力,有无奈,有雄起,主线是奋斗,最终都是一亩三分地的需求,找到定位,体现价值,就活出了滋味。在北京,既有提笼架鸟的公园大爷,也有挥汗如雨跑步的中青年,既有焦圈豆汁,也有牛排奶茶。不论如何,只要能得到满足,实现价值有口饭吃,就是好地方。

发展

城市发展的历史中,政治和市场是两个很重要的因素。有的城市因为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繁荣,这样的例子多在国外。有的城市,因为政治原因,带来繁荣。这是理论的逻辑分析,在实际中,这两种因素总是相互交织,不可能完全分开,无非哪一种发挥的作用多一些。北京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发展,最大的影响因素是政治。燕蓟金辽的时候不说,就从元朝后开始,定都所在,决定了中央政府机构所在,影响决定了文化发展,也间接带动经济的发展。这才有了北京几百年以来的发展,把元朝以前的成果发扬光大,直到今天的泱泱国都。

如今,北京的人口越来越多,就开始瘦身,疏解非首都功能,迁出一部分产业,人随业走,自然减少部分人口,卸掉一些北京发展的包袱,北京才能更成为首都。准确地说,是围绕首都的定位改了,保留了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对外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原来的经济中心取消了。然后又有了非首都功能疏解,有了北京市相关部门的搬迁。对于这个思路,人们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不同,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北京正在改变,交通虽然还不理想,但是比以前好了,环境在变好,拥挤程度似有改变。这就好比人到中年,会发福,需要制定锻炼计划,甚至包括节食,才能保持身材和活力。城市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也需要控制产业规模,控制人口,方能保持活力。

当然,说到北京发展,离不开河北和天津。燕山以南,渤海以西,太行以东,能真正带动这块土地发展的,只有北京。北京是国都,必然承担着全国发展的谋划执行责任,也应该承担起引领周边发展的重任。说到底,这是一个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问题。首都功能的调整,北京成为京津冀地区华北平原的龙头,在智力、人才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既可以靠相关产业增加京津冀地区的活力,也可以成为人才智力输出的仓库。天津可以继续在制造、海洋运输等方面。河北应该在为北京天津发展的必须产业上,在配套方面成为助力,比如吃穿日常生活用的,劳动力,还有相关产业的配套方面,比如现代高端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等。

北京成为首都,有千年发展的基础,也有政治因素的所用。在未来的发展中,政治因素还是北京的重要一极。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的实践,让我们再次考量北京的定位和发展空间。如果中国发展可以带动亚洲的发展,北京就成为亚洲的中心。如果亚洲的发展,可以带动欧洲的稳定繁荣,那么北京就成为亚欧大陆的中心。如果北京可以黏合北美和南美洲融入世界秩序,形成更加和平稳定繁荣的秩序,那么北京的作用更大。那么,非洲呢?北京已经在非洲的繁荣稳定中发挥作用了,中非合作论坛的作用越来越大。

中轴线,7.5公里的长度,用了三千年才形成,成为中国的中心象征。假以时日,这个中轴线,也可以成为人类文明的中轴线,方不负北京之称谓也!

(作者系中央机关公务员,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