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功在千秋利在当代

2024-12-19 00:00:00董妍
博览群书 2024年11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等部委先后颁布了多项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政策、文件,这着力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中国人民大学俞国良教授作为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一员,早在2002年,他就主笔起草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最近,俞国良教授《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六卷)》一书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不仅对其个人及团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开启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这部书的出版高度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即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俞国良教授长期聚焦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在以专著的形式将成果结集出版,无疑是对这一要求的积极践行。虽然我国古代有着独特而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和观念,但是,科学心理学诞生于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实验室,所以,一定程度上讲心理学是西方的舶来品,由于上述原因,国内很多学者更愿意将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外期刊上。无疑,这有助于推动国际学术研讨。然而,鉴于语言以及文献检索的便捷性问题,这会导致很多国内学者并不能详细了解这些科研成果,更谈不上将这些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而这部书的出版,则更能够让广大读者方便并集中了解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特点和前沿问题,甚至可能会激发一些实践者将这些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干预方案和实际应用产品。因此,这部书的最大价值即在于践行总书记要求,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其次,从学科建设的发展历程来看,这是一部具有时代意义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著。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起步并不算早,1983年,林崇德先生率先提出“心理卫生”的概念,并倡导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1994年,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短短30年的时间,国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也同期出台了多个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政策和文件,学者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也逐渐增多。这促进了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领域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解决我国国民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是,从现有研究成果看,大多数研究只是从单一视角或者从单一领域探究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难以看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全貌。此外,也鲜有研究者从跨时代的视角系统梳理和总结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这部书的出版恰恰能够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它能够让我们从以下几个更宏大的时代视角来看待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这部书从历史的维度拓宽了人们的视野。该书既包括从经典理论视角对心理健康现象的深度剖析,又包括对前沿心理健康问题的深度探究。例如,在第三卷中重点从教育学和心理学两个学科视角,从不同的经典理论流派观点出发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进行了详细梳理。在第四卷中,则从理论研究前沿、领域研究前沿以及应用研究前沿三个方面,对心理健康中的前沿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这部书从不同历史时代的经典理论和前沿研究出发来看待心理健康问题,必将会使我们碰撞出更多的认知火花,激发更多的思考,也必将会带来更多的后续研究。

二是这部书从时间的维度解决了人们心中的困惑。诚如很多其他研究一样,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研究也存在大量相互矛盾和冲突的结果,研究者往往莫衷一是。从这部书中,我们看到俞国良教授及其团队以新颖和独特的视角,花费大量时间和努力,综合近10年的文献开展了大量元分析的研究。这些研究包括青少年心理健康、学习困难学生焦虑的单变量的元分析,揭示变量之间关系的社会排斥与攻击性、孤独感和手机成瘾、社交媒体使用与错失焦虑的元分析,以及中国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元分析。这些元分析从时间维度上综合前人大量研究,并将这些研究结果再次进行量化分析,得出更为明确的研究结论,能够更加真实地揭示研究结果,解决研究结论不一致的问题。因此,这部书的出版能够让人们更加清晰了解我国十多年来心理健康的情况,解决研究者心中的疑虑。

三是这部书从空间维度反映了我国的社会变迁和社会现实。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的心理必然会受到所处文化和国情的影响。虽然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人的基本心理过程是类似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变化,人们的心理状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遵循我国人民的心理特点和我国人民的社会文化生活背景来进行。纵观这部书,我们看到俞国良教授立足于我国现实,对不同年龄阶段群体、不同职业群体、留守、流动和离异家庭等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展了大量理论和实践研究,并把这些研究成果以专著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这些研究从心理健康的侧面反映了我国社会的变迁过程以及社会现实问题。例如,留守和流动儿童的出现就是我国社会变迁的结果,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又决定了我国未来劳动者的心理素质,因此,留守和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国当代特别重要的现实问题。而离婚率的不断攀升,导致离异家庭中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凸显,这又是中国的社会现实问题,也需要得到研究者和教育者的关注。更为重要的是,俞国良教授基于理论、人格和实践的视角详细分析了如何开展大中小幼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对于解决我国随年级增高心理健康问题越发严重的社会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四是这部书从个体维度看到了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价值。我们不仅震撼俞国良教授十年磨一剑的执着与勤奋,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作为学者所具有的独特而前沿的学术视野。该书聚焦心理健康教育的时代热点问题,对引领心理健康研究走向学术前沿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部书涉猎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域非常广泛。不仅关注焦虑、抑郁、童年虐待等常见的现象,而且从实践应用的视角详述了无聊的心理效应与应对、污名现象的心理效应与应对、手机依赖的心理效应与应对等。基于心理健康的双因素理论,这部书也从积极视角探讨了幸福感和本体安全感等领域的研究。全面而系统的研究,这能够引导人们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不仅要关注心理健康的消极一面,也要关注到心理健康的积极一面。难能可贵的是,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要通过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俞国良教授在这部书中也前沿性地对五育并举如何促进心理健康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解读。这种与时俱进的学术视野会引领心理健康教育走向学术前沿,值得研究者效仿,也必将会从中受到启发,从而开展更多前沿研究。

最后,这部书的出版,于我个人而言,还有另外一层更加重要的意义,俞国良教授也是我的博士导师,他孜孜不倦、不懈努力的奋斗精神以及对学术求真务实的精神,再次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经常对我们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没有你们聪明,但是肯定比你们勤奋。”哪怕已经到了耳顺的年龄,他依然笔耕不辍,亲自撰写论文、指导学生,从不怠慢。反观自己却经常以工作忙为借口,拖拖拉拉地写文章,实属汗颜。前有老师的榜样在,哪里有学生不努力的理由?因此,这部书也是老师对我们学生以及广大中青年学者最大的鞭策,这正所谓“吾辈当自强,不负少年华”。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