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教师需要优化古诗词教学,深入解读古诗词的内涵,引导学生建立文化认同感,进而有效地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了推动学生的深度学习,本文将从创设情境促理解、炼字入境习表达、迁移出境拓思维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创设情境促理解
古诗词往往言简意赅,蕴含丰富的意义。古诗词教学如果仅停留在解字释句的层面,学生只能获得片面的理解。如果教师能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精心创设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内涵,便能使学生更深入地触及并理解作者的思想与情感。
[教学片段]
《题临安邸》是宋代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题壁诗,其中蕴含的讽刺意味对于学生而言较难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层层递进的方法,精心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古诗的背景,从而加深学生对古诗讽刺意味的理解。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读过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吗?人们流着眼泪盼望着朝廷军队的到来,一年又一年,如果你是其中一位处于敌人统治下的百姓,你会怎么想呢?
生1:我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朝廷的军队来赶跑侵略者,收复失地。
生2:朝廷的军队怎么还不来啊,我还能不能盼到那一天啊?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忧国忧民的诗《题临安邸》。
(学生齐读《题临安邸》)
师:在这首诗中,“醉”是什么意思?
生3:“醉”是“陶醉”,温暖的风让游人们陶醉了。
师:那我们先来明确一下,诗中的游人指的是谁?
生4:我认为指的是南宋的统治者。
师:如果是南宋的统治者,这里用“陶醉”合适吗?
生5:我认为不合适。“陶醉”是褒义词,指人们因为一些美好的事物而着迷。在这首诗中,人民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的统治者们不去收复失地,反而只知道欣赏歌舞美景,所以我认为不能用“陶醉”。
师:你说得很好,那么你能用一个什么词来解释“醉”呢?
生5:我认为可以用“醉生梦死”来解释。
师:这个词用在这里很准确。一个“醉”字写出了诗人的愤慨与讽刺。
教师在教授《题临安邸》一诗时,结合当时的创作背景来创设情境,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切地体会诗中的意境。这样的背景铺垫能够引导学生去感受和理解“醉”字在这一特定情境中所承载的情感色彩,从而深化他们对整首诗的理解。
二、炼字入境习表达
对小学生而言,理解古诗词的表达方式是一种挑战。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表达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品析字词、感悟情感来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表达技巧,逐步提升他们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片段]
《暮江吟》以其描绘的景美、境美以及用字的别致和观察的细微,成为写景诗中的名作。要想真正领略其精髓,学生需要通过品字赏情的方式,深入学习其表达方式。
师:这道残阳怎样落在水面上呢?
生1:铺在水面上。
师:有的人说,要把“铺”字换成“照”字或者“洒”字,请小组讨论一下,说明理由。
生2:我们小组认为用“铺”更好。
生3:我们小组认为“洒”字比较生动,但是显示不出夕阳的柔和以及傍晚江面的安静。
生4:我们小组认为用“铺”字好,让人感到残阳的余晖在江面“铺”开的范围很广。
师:用“铺”字更能体现残阳映照在水面上的宽广、柔和、平静,让我们再读一读,感受这一幅秋江残阳图。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在于体会文章准确而生动的表达,以及感受作者连续且细致的观察。尽管古诗词常以含蓄朦胧为美,但在《暮江吟》这首诗中,白居易却以“九月初三”这一具体日期为时间坐标进行了精准的时间定位,赋予了这一天独特的意义。因此,在学习这首诗的过程中,学生应深入思考作者的表达方式,学习如何通过细致观察和生动准确的表达,赋予事物以生命和意义。
三、迁移出境拓思维
学习古诗词不仅要深入理解其内容,关注其表达方式,更要注重将所学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实现由诗文中描绘的意境向现实生活情境的延伸。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主动地去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教学片段]
在理解了《观书有感(其一)》这首古诗的大意之后,为了让学生对读书有个性化的解读,实现思维进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自己读书时的感受。
师:这首诗以方塘为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的读书感受。你能说一说你的理解吗?
生1:这首诗告诉我们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生2:我觉得这首诗说的是一个人的学问或成就来自深厚的积累。
生3:我觉得这首诗是暗喻人们要想心灵澄明,就要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师:那么你从这首诗中得到了哪些启发呢?
生3:从这首诗中我认识到,要让思想永远活跃,以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和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才能获得成长。
师:学以致用,你们说得真好!
语文教学强调课程的开放性和活力,这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特别注重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尤其在古词教学中,知识的迁移不仅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古诗词内涵,还能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了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教师还可以设置拓展学习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引入了与古诗相关的内容。当学生对这些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后,他们开始尝试将这些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进而激发出新的思维火花。
综上所述,在古诗词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着重于情境的创设、常见表达方式的习得以及知识内容的迁移运用,深化学生对古诗词内涵的理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这一系列教学策略,促使深度学习真正发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的心里扎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