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学校安全教育一体化,强调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统领,构建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学校安全教育体系。价值共融、知识互嵌与制度同构是学校安全教育一体化的生成机理。学校安全教育式微、学科课程渗透乏力、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和运行保障机制缺位等是统筹推进学校安全教育一体化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树立整体、系统的安全教育思维,完善学校安全教育跨学科融合课程体系,充分开发利用学校安全教育优质资源,建立健全学校安全教育保障机制,是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学校安全教育一体化的实现路径。
总体国家安全观;学校安全教育;国家安全教育;个体安全教育;教育一体化
董新良,张瑜,桑晓鑫.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学校安全教育一体化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4(36):39-43.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1] 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立足当代中国国家安全实际、深刻把握国际安全形势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思想理念。为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文件精神,教育部于2020年出台《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大中小学系统、规范、科学地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指明了方向。目前,学界已有研究多针对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学校安全教育一体化的理念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方式和教育评价等进行统筹设计,但对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学校安全教育一体化的生成机理、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等还缺乏足够关注。在厘清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学校安全教育一体化生成机理的基础上,多维审视学校安全教育一体化的现实困境,进而探索其实现路径,是进一步推动总体国家安全观引领下学校安全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
一、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学校安全教育一体化的生成机理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学校安全教育一体化强调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统领,构建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学校安全教育体系,以实现国家安全教育与个体安全教育的有机统一。立足新的时代方位和国内外安全形势,在总体国家安全观引领下,学校安全教育一体化的价值共融、知识互嵌与制度同构,是新时代实现学校安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如图1)。
1.价值共融:国家安全责任与个体安全需要的内在统一
传统意义上,国家安全是指国家的领土完整以及相关的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家机关的安全,其实质是与国家政权直接相关的安全[2] 。个体安全则是指作为个体的人在实际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拥有的一种有保证或有保障的状态[3] 。在我国传统教育体系中,由于两者概念所处立场不同,国家安全教育与个体安全教育大多处于彼此割裂、各自为政的状态。进入新时代,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为国家安全教育与个体安全教育的有机整合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国家安全教育旨在增强个体的国家安全意识,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个体安全教育旨在培养个体自救自护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个体安全素养。二者虽然分别侧重于国家、个体两个不同层面,但均以“人的安全”为核心,把保障“人的安全”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4] 。只有使“人”接受良好的安全教育,才能够实现“人的安全”,进而实现“国家安全”;同时,只有保持“国家安全”的状态,才能有条件地开展良好的安全教育,并为“个体安全”提供充分保障。个体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安全是个体安全的进一步延伸与拓展。
进入新时代,保障个体生命成长的整全,同时强化个体的国家安全责任担当,是全面强化学校安全教育的现实需要。为此,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学校安全教育一体化致力于打破国家安全教育与个体安全教育的二元分割,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纲”,以国家安全责任为“要”,以个体安全需要为“基”,以学校安全教育一体化为“路”,有机融合国家安全教育与个体安全教育。对于受教育者而言,一方面,其作为独立个体,应不断增强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提升安全能力,真正做到安全防范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方面,作为国家公民,应厚植家国情怀,强化责任担当,深刻认识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正确领悟新时代国家安全的本质特征。
2.知识互嵌: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与安全文化育人的意义勾连
总体国家安全观凸显“大安全”理念,“总体性”是其核心要义之一。新时代国家安全的“总体性”主要体现为广泛涵盖政治、军事、国土、经济、生态等各个领域,强调内部安全与外部安全并重、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并重、自身安全与公共安全并重。其中各领域的安全重点虽不尽相同,但都与其他领域的安全密切相关,不可单一、孤立地看待国家安全问题。新时代背景下,仅依靠安全教育主题活动或应急演练等方式落实安全教育,显然难以摆脱安全知识重复和与现实脱节的窠臼。《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各学科应渗透总体国家安全观相关内容,更加强调课程的协同育人功能,使学生在跨学科课程中领会知识、思考践行。
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促进学科核心素养与安全文化育人有机融于一体,是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需要。核心素养培育背景下,学校安全教育一体化需统筹兼顾学生文化基础、自主发展与社会参与的综合培养。立足不同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在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将安全文化渗透其中,既有利于受教育者全面、综合地把握学科知识,也能够系统推进总体国家安全观真正入脑入心。
3.制度同构:统筹一体推进与多元主体共治的协同联动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学校安全教育一体化以系统论、协同论等作为方法论基础。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若干要素连结而成的相对稳定的有机体,将原本彼此独立的要素组合为一体,能够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5] 。协同论主张,客观世界存在各种各样的系统,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宏观的或微观的系统等等,尽管属性不同,但在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与合作的关系。
以系统论和协同论为指导,学校安全教育一体化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统筹规划、顶层设计、内容协调。在充分把握学校安全教育价值取向和整体目标的基础上,通盘考虑不同学段、不同学校的各项安全教育工作,确保安全教育各阶段、各环节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相匹配。同时,推动幼、小、中、大各学段安全教育内容整体构建,既包括个体安全、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三大领域的有机融合,也包括各领域内不同主题间的有机衔接[6] 。另一方面,突出密切配合、责任共担、合理分工。教育一体化背景下,学校、家庭和社会相关主体间的互动融通和协同衔接至关重要。学校安全教育一体化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多主体联动,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重要载体的“三位一体”实施网络,形成“利益”共同体。
二、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学校安全教育一体化的现实困境
1.学校安全教育式微
学校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保障学生生命安全、防范各类安全风险的重要使命。《纲要》明确指出,要系统推进国家安全教育进课程、进教材、进校园,全面增强大中小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提升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7] 。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安全教育仍缺乏足够重视。
(1)安全教育教学计划缺失
《纲要》对于小、中、大各学段国家安全教育内容及主要目标已有系统设计,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安全教育多流于形式,只是“课程表中的内容”,学校并未对安全教育教学计划进行具体安排,知识传授随意性较强。山西省的一项调研显示,70%的学校安全教育教学计划缺失[8] 。
(2)安全教育课时安排落实不到位
《纲要》明确规定,各学段的安全教育内容原则上不少于32课时。但现实中安全教育课程一直游离于学校课程建设,排在历史、地理、生物等科目之下[9] ,随时可以被其他课程、重要活动所替换。
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仍以升学考试作为工作导向,安全教育课程往往“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安全教育课程的边缘化使得各学段难以形成统一、连贯的安全教育价值理念,更难以建构阶段性、持续性以及递进性的安全教育体系,阻碍了学校安全教育一体化的进程,也难以保证《纲要》的贯彻落实。
2.学科课程渗透乏力
课程渗透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学生安全素养的重要载体。依据《纲要》《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文件要求,学校安全教育一体化过程中教师应坚持素养导向,以现行学科教材为依据,以课程教学过程为依托,选取相关内容作为学科教学素材,将安全知识有机整合融入学科教育[10] 。这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安全知识系统连贯地渗透于各学科提出了明确要求。但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内容不全面,渗透方式单一、生硬等问题仍较为突出。
(1)渗透内容不全面,安全育人效果不佳
《纲要》指出,国家安全教育涵盖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等16个领域。实际教学过程中渗透内容多局限在政治安全及国土安全等传统国家安全领域,且出现渗透知识点不全、不系统等现象[11] 。此外,渗透科目多集中于思政(道德与法治)、语文和历史等文科性质的学科,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性质学科则渗透较少。
(2)渗透方式单一、生硬,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
主要表现在相关学科教师在渗透安全教育相关知识时并未完全掌握渗透方法,多以讲授法或口头警告为主,参观、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法使用频次较低。安全教育教学内容全面性与聚焦性的缺失,导致各学段安全教育只体现阶段性特征,无法实现一体化建设的要求。
3.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纲要》明确规定学校要高效利用各类场馆、基地等社会资源,积极开发适合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新兴媒体传播的安全教育精品资源,强调将各类相关资源投入到安全教育之中,以加快学校安全教育一体化建设步伐。但目前学校安全教育依然存在安全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的问题。
(1)统一规范的安全教育教材匮乏
为满足《纲要》提出的开发适合各学段认知特点的安全教育读本及教材的要求,目前各省市已出版部分安全方面的读本、教材及学术著作,但教材存在针对性较弱,且内容重复、脱节等问题,缺乏系统性与规范性。
(2)安全教育基地建设不足
《纲要》指出,地方政府与学校应在有效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共同建设一系列综合性和专题性的教育实践基地,但目前安全教育综合性基地数量仍不足。多数地区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信息科技教育基地等专项教育基地为主,基地种类虽多,但无法行使国家安全教育的功能[12] 。
(3)数字类课程资源利用率较低
多数学校开发建设的网络教学资源仅供校内使用,这种封闭、独立式的设计导致资源无法被外部访问,形成了信息孤岛。
4.运行保障机制缺位
《纲要》指出,国家安全教育推进过程中,教师配备、政府组织领导及专业机构指导等各方面均应得到保障。然而,由于各主体职责分工尚未明确、管理规范不到位等原因,协同保障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1)专业师资短缺
各级各类学校的安全教育课程教学多由班主任或其他任课教师承担,多数学校并未聘任专职安全教师[13] 。而兼职教师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安全教育专业训练,再加上精力和时间有限,不可避免地会机械地去完成教学任务,以致学校安全教育效果受到影响。
(2)部分政府职能部门在学生安全教育方面参与度较低
目前大多数地区安全教育的推进多以家庭和学校为主体,公安、消防等职能部门并未深度参与到学校安全教育过程中,致使多部门协同运行为学生提供安全教育保障的机制难以完全达成。
(3)学校与第三方专业学术机构合作机制未建立
一些学校与相关专业学术机构缺乏长效联系机制,难以实现双方密切合作,学校安全工作得不到专业人士的有效指导,致使学校安全工作难以落实到位。
三、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学校安全教育一体化的实现路径
1.树立整体、系统的安全教育思维
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培育学生安全素养为旨归,树立整体、系统的安全教育思维,是学校安全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指南针。依据《纲要》《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应从提高对安全教育的认识和树立“大安全”教育理念两方面着力。
(1)革新教育观念,提高对安全教育的认识
学校作为开展安全教育的主要力量和重点场所,应端正办学思想,重新审视安全教育的价值,牢固树立安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要途径的观念,实现安全教育教学常态化、制度化。一方面,将安全教育课时分配细化情况写入学校安全工作计划或学校教育计划中,并按照各学段学生年龄特点和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落实。另一方面,参照《纲要》规定,开设安全教育必修课,将安全教育课与文化课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认真落实安全教育“进课程、进教材、进校园”的“三进”工作[14] 。
(2)树立“大安全”教育理念
总体国家安全观统领下,学校安全是涵盖国家各方面、各领域、各层级安全的总和。为此,一方面,学校安全教育内容在整体设计上不应被窄化为消防演练、地震逃生演练、交通安全知识普及等,而是要拓宽涵盖范围,立足个体安全,着眼于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既涵盖政治、国土、军事、社会等传统安全,又融入随时代发展起来的生态、科技、网络等非传统安全知识,强化知识获取的全面性。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校安全教育一体化是一项全员性、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相协调的系统工程,不同学段的教师要增强合作意识、衔接意识,形成一体化教师培养体系,合理有序地跑好“接力赛”,为学校安全教育一体化建设提供重要保障。
2.完善学校安全教育跨学科融合课程体系
跨学科融合课程体系的实质在于打破学科边界,实现学科融通[15] 。依据《纲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等,针对当前学校安全教育一体化存在的碎片化、零散化等状况,应着力构建横向融合贯通、有序过渡,纵向整体衔接、次第提升的学校安全教育课程体系。
(1)加强安全教育学科渗透,发挥课程整体育人功能
学校应基于学科自身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将安全知识与技能融入到学科教育教学中,全面提升学生的安全素养。对此,需充分挖掘各学段、各学科教学内容与安全知识的融合点,遵循“应渗则渗,能渗必渗”的原则,在人文属性较强的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等课程中融入安全思想和情感等内容;在自然属性较强的科学、物理、化学、信息科技等课程中融合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等层面的安全知识。此外,在教师教学渗透过程中可利用团建、微电影拍摄、真人演练等形式,开展“沉浸式”“体验式”实践学习,将学生已有安全知识与真实情境相结合,实现教化与内化的统一[16] 。从注重教师“教”转向注重学生“学”,引导安全教育由说教式向体验式转变,着力解决学校安全教育渗透方式单一的问题。
(2)实现大、中、小三学段课程衔接,注重学生发展的连续性
各学段学校应在充分考虑不同学段教育对象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学段特征且内容连贯、递进的安全教育融合课程体系。如,义务教育阶段遵循常规教育与主题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着力构建专门课程、学科课程、主题活动和隐性课程“四位一体”安全教育课程体系;高中阶段以特色校本课程和安全实践课程为重点,以专门课程和跨学科课程为辅助;大学阶段以社团活动、志愿活动、安全教育教学实践和线上课程为主,将安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流程各个环节,实现安全教育全过程、多元化。
3.充分开发利用学校安全教育优质资源
高效推进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学校安全教育顺利进行的保障,也是安全教育一体化的重要抓手。相关主体应进一步加大资源挖掘力度并提升其利用效率,确保教育资源高效转化为教育成果。
(1)配足配齐高质量安全教育教材,提高学校安全教育教学质量
各教育部门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纲要》等政策引领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各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统筹编写地方安全教育教材和读本,同时设计学校安全教育内容融入多学科、多年级的总体规划与具体方案,为学校安全教育区域化协调发展提供支撑。
(2)高效建立综合性安全教育基地,拓展其安全教育功能
各学段学校可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共同打造安全教育基地,也可在现有的科技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基地或其他合适场所中确定安全教育实践基地的专门区域。
(3)强化网络技术供给,实现学校安全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
一方面,探索创建融个体安全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和国际安全教育于一体的网络课程平台,实现课程进度个性化定制与课程资源网络协同,有效支撑学校安全教育一体化教学的高端化、绿色化和生态化发展。另一方面,采用人机协同教学模式,提升学校安全教育一体化整体育人价值。“人”是指学习者;“机”是指支持学习的智能技术系统或应用,包括支持学习的智能教育软件以及具有一定推理思维、行动和互动能力的智能机器人,二者协同形成“1+1>2”的增强型智能[17] 。
4.建立健全学校安全教育运行保障机制
学校安全教育保障机制是促进安全教育一体化顺利实施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学校安全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建立健全安全教育运行保障机制,需强化家、校、社等多方主体的合作与协同。
(1)完善师资队伍培养及流动体系
首先,加强安全教育师资的“职前”培养,即师范院校人才的培养。在师范院校设置专门的安全教育专业,以培养更多专业的安全教育工作者。其次,针对现阶段学校安全教育专职师资匮乏的状况,各学段学校可建立“协作型”教师共同体,通过实行安全教育教师流动制、成立安全教育“一名师带多校”、学校与教师“1+1结对”等方式加强交流,充分发挥安全教育名师群体的凝聚、引领和辐射作用,让优质师资真正流动起来,形成既纵向联系又横向沟通的体系[18] 。
(2)形成多主体相结合的安全教育联动机制
一方面,学校要依托现有国防教育基地和红色革命基地等安全教育基地,通过讲座展览、实践体验和安全实训等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安全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学校要联合交通部门、消防部门和公安部门及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安全实践活动,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在此过程中,政府需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明确政府职能部门协同运行的工作职责,制定和组织实施安全教育活动方案,各展优势、密切配合、相互支持,营造各部门协同配合的安全教育工作格局和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0.
[2] 吴邲光.国家安全法教程[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6:2.
[3] 郑杭生,杨敏.个体安全:一个社会学范畴的提出与阐说——社会学研究取向与安全知识体系的扩展[J].思想战线,2009,35(06):34-42.
[4] 董新良,桑晓鑫,李县慧.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学校安全教育一体化:理念、目标与体系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2021(11):50-54+
92.
[5] 魏宏森,曾国平.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205.
[6] 王颖,刘宇,李广.学校安全教育课程一体化:目标追求、体系建构与实现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20):39-44.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9-28)[2023-10-25].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010/t20201027_496805.html.
[8] 董新良,桑晓鑫,张凯鹏,等.山西省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状况调研报告[R].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22:52.
[9] 谢彦红.系统思维视域下的学校安全教育再认识[J].继续教育研究,2015(04):54-56.
[10] 教育部关于印发《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EB/OL].(2021-11-02)[2023-11-02].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111/t20211115_579815.html.
[11] 董新良,张俊姣,李丹妮,等.山西省中小学幼儿园国家安全教育状况调研报告[R].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21:10.
[12] 张俊姣,董新良.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22(15):40-43.
[13] 马雷军.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的形势、问题与策略[J].中国德育,2022(18):21-24.
[14] 陈爱忠.走出中小学安全教育困境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0(10):122-123+112.
[15] 魏小山.中小学跨学科融合课程的构建:何谓、何与何为[J].课程教学研究,2020(10):54-61.
[16] 吴萍,吴海洋,王菲.我国中小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施路径探讨[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2(03):291-295.
[17] 郝祥军,顾小清,张天琦等.人机协同学习:实践模式与发展路向[J].开放教育研究,2022,28(04):31-41.
[18] 浙江省温州市教育局.多种形式的共同体让优质教育资源真正流动起来[J].人民教育,2022(02):33-35.
[作者:董新良(1966-),男,山西原平人,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瑜(1998-),女,河北邢台人,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生;桑晓鑫(1996-),男,山西平顺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
【责任编辑 白文军】
*该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学校安全教育一体化研究”(BGA200060)、2022年“十四五”规划课题“山西省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研究”(GH-22037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