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头尖的沈二爷做生意大半生,挣了不少的钱。后来他不做生意了,回乡盖了许多房子,围上围墙,好似一个城堡,日子过得很舒坦。
沈二爷现在要干的事儿,就是培养儿子沈儒。沈二爷的哥哥从小就读书,考中进士后做了知府,为一方父母官。沈二爷的弟弟写诗作赋,云游天下,名满朝野。沈二爷虽然生意做得大,但还是觉得为官从文方是正途。所以,他要让沈儒读书,将来走科考之路,做官也好从文也罢,都能改变他这一脉的门风。他给儿子取名“儒”字,就是这个意思。
沈儒自小聪颖,在沈二爷的心中,自己的哥哥和弟弟天资平平,比不了沈儒,若沈儒好好读书,前途不可限量。不承想沈儒不走正道,放着圣贤书不读,专干调皮捣蛋的事儿,没哪个先生教得了他。沈二爷苦口婆心地说教,他听不进去,打他罚他,也无济于事。有一回,沈二爷气急了,大雪天把他捆起来撂在雪地里反省,结果把他冻得生了一场大病,病好后,他还是那样。
沈二爷无奈,便带着沈儒去省城。为了把儿子引上读书之途,他在省城找了一位厉害的先生。沈二爷走进先生的宅院,向先生施礼、纳礼金,极尽殷勤之意。沈二爷有那么多家产,上哪儿都被人迎着,何时屈尊俯就过?可为了儿子,他在先生这儿豁出去了。
沈二爷这边把先生打点好了,沈儒却不见了,找了一圈没找到,又找了一圈还是没找到。最后,他把整个省城都找了一遍,也没找到儿子。
沈二爷找了十年,总算找到了沈儒。此时沈儒已长成一个健壮的大小伙子了。当时沈儒正跟着一队镖车行进,沈二爷的贴身家丁跑过来说:“那个镖师像极了年轻时的二爷。”
沈二爷跑过去,一眼就看出那人正是他的亲骨肉。沈儒佯装不认识沈二爷,沈二爷大声哭诉寻子之苦。
沈儒到底绷不住了。原来,那天沈儒趁父亲与先生说话之际悄悄地跑了,一口气跑了几百里路,最后钻进了德胜镖局,央求总镖头留下他。这些年,他之所以不回家,见到父亲也不认,是怕父亲把他拽回去,让他读书。
沈二爷这回没有再勉强儿子,能见到活着的儿子,他已心满意足了。沈儒继续留在德胜镖局,如今他已是镖局的镖头,干得风生水起。
转眼间,沈二爷老了,能够接受事实了,心情渐渐平静下来。
这时,沈二爷的大哥告老还乡。沈知府一生清廉,回乡后吃住都很简单,沈二爷看不过眼,专门为他盖了三进三出的大宅院,又按照哥哥意愿,在宅院一侧盖了个亲民堂,内设大鼓,供百姓喊冤叫屈,沈知府义务为民做主。
一年后,沈二爷的弟弟也回乡了,他再无体力云游天下,也选择了落叶归根。沈居士身无分文,但活得通透洒脱,飘逸豪迈。沈二爷也给他盖了屋子,还围了一处山水做院落。
兄弟仨隔三岔五聚在一起品茗、喝酒,沈二爷却总打不起精神,有时还唉声叹气。沈知府、沈居士忍不住问道:“兄弟,是不是我们成了你的累赘,你心中不痛快?”
“不是,不是。”沈二爷怕他们误会,又摆了摆手说,“我以为我接受现实了,其实不然。”
沈二爷眼圈泛红,说起了沈儒的事。沈知府和沈居士一起说道:“想不到你是为此事苦恼。侄儿不愿走科考之路,乐于习武,做一名镖师,这未必不好。”
沈二爷只当是兄弟间的宽慰话,点点头,不再言语。
不承想,沈知府和沈居士的话几个月后得到了印证。
猪头尖几年前活跃着一伙强人,沈家大院早就被他们惦记上了,之所以不敢轻举妄动,一是怕拿不下来,损兵折将;二是忌惮沈家背后的势力,光是一个做知府的沈老大,就足以让他们吃不了兜着走。
现在,这伙强人势力壮大了,而且沈家大哥还乡为民,在外交朋结友的沈老三也回来了,山大王便没了顾忌,决意吃掉眼皮底下的这块肥肉。
这天晚上,这伙强人将沈家大院围了个水泄不通,还架起了云梯,往里冲杀。正当沈家上下快抵挡不住时,忽然一伙人马从强人身后杀了过来。这伙人个个武功高强,以一当十。
猪头尖强人都是刀枪里滚出来的,什么情况都遇到过,见到这阵势,他们立刻兵分两拨,一拨继续攻打沈家大院,一拨与那伙人马交手。那伙人虽然强悍,但人手不多,很难一举击溃强盗。忽然,远处又传来一阵喊杀声,铺天盖地,越来越近,似有千军万马冲杀过来。
猪头尖强人听出是对方的援兵来了,顿时张皇失措,一个个四散而逃。山大王阻拦不住,也夺路而逃。
沈家大院之围就这么解了。有人跃马过来,沈二爷举目一看,马背上的人正是沈儒。
沈儒高喊一声:“爹,莫要惊慌,孩儿与德胜镖局的镖师、镖头都来了。”
原来,沈儒将沈家大院投了镖,德胜镖局一直默默护着沈家大院,一旦沈家大院有个风吹草动,德胜镖局的人就会杀过来解围。
沈二爷拉着沈儒的手,老泪纵横,感慨万千道:“想不到,我这偌大家产要靠儒儿护佑。”
沈二爷又说道:“刚才我听到千军万马的喊杀声,这会儿怎么不见他们过来?”
沈儒微微一笑,从口中吐出一个银器,说道:“孩儿在德胜镖局不仅习武,还琢磨出一套口技,关键时刻用它来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