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烟凝香 氤氲千年

2024-12-18 00:00:00张蕾李绩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2024年12期

徽墨素有“一点如漆,万载存真”之美誉,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的至爱。徽墨品类繁多,主要有漆烟、油烟、松烟、全烟、净烟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天空中,徽墨犹如一颗耀眼的星,闪烁着璀璨的光芒,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而项德胜,便是这颗星的守护人。

项德胜的成长历程

项德胜1963年生于黄山歙县,父亲项观树是安徽胡开文墨厂的老职工。1979年,项观树退休,16岁的项德胜顶职到墨厂上班。项德胜说:“那个时候有一份正式工作是很难得的,尤其是在县城里。所以我小小年纪就能进厂,很是开心。”那时的他从未想过自己会与徽墨打一辈子交道。

初入墨厂,项德胜被分配到锤墨车间,锤墨是制墨过程中最基础、最简单的工序,不仅枯燥,还是纯粹的体力活。项德胜每天抡着七八斤重的铁锤对着墨饼敲来砸去,几个小时才能休息一次,他的手心磨出厚厚的老茧,手指缝里沾满黑墨。用项德胜的话讲,锤墨这活儿又脏又累,捶墨工人想找个老婆都难。

项德胜善于观察,他发现徽墨的艺术欣赏价值主要在于墨模,即在制墨模具上进行艺术雕刻。他不甘于现状,开始想方设法学做墨模。墨模雕刻要求极高,雕刻者不仅要学会绘画和雕刻技艺,更要具备对题材的领悟能力和对木材质地的判断能力。墨模所用材质全是坚硬如铁的上等木材,如石楠、棠梨等,雕刻中须刀刀留痕、处处见意。模具图案包含山水人物、花鸟虫鱼、亭台楼阁、船帆渔舟等各类美术元素,还有各种字体的文字,并且整件墨模作品均要采用反雕手法。当时做墨模的人很少,在全国,墨模雕刻做得好的也就十几家。项德胜所在的厂里只有一位老师傅专做墨模,当时许多人都想向他拜师学艺。老师傅精力有限,不愿收徒,项德胜只好“偷师”。他每天早早干完自己的活后,就跑到老师傅的车间转悠,看他怎么刻,然后回到家中照葫芦画瓢。终于有一天,项德胜做出了一块金鸡独立造型的墨模,被厂领导发现后,他如愿调到了墨模车间。在墨模车间,项德胜虚心请教、刻苦练习,渐渐地,他学会了平雕、浮雕、半圆雕乃至立体雕等技法,创作出许多优秀的墨模作品。墨厂里的老师傅多雕传统造型,以简单、实用为主,而项德胜则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担任车间主任后,项德胜更加注重墨模的设计开发,创造出多款新式墨模,让徽墨慢慢在实用的基础上兼具艺术美。

徽墨的工艺与价值

项德胜介绍说,徽墨与墨汁最大的区别在于材质。现代墨汁因其便捷性,占据了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很多书画家也都使用墨汁作画。这种做法有很大的潜在风险——随着时间流逝,作品很有可能褪色,如果是一幅具有较高文化历史价值与经济价值的书法作品或绘画作品,恐因难以长久保存最终失去价值。而使用以古法制作的油烟墨和松烟墨创作,虽然成本很高,但因为里面有麝香、冰片等珍贵材料,能够让书画作品流芳百世。

“松烟”是徽墨的重要原料。制墨时一定要选择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风化的老松树,这样的松树饱含油脂,带的松油最多,炼出来的烟杂质少、颗粒细,质量上乘。为了寻找最佳材质作为原料,项德胜四处奔波,终于在距离古徽州城300公里外的深山里找到了最佳炼烟基地。每次炼烟,至少要持续3天,50千克的松根仅能烧制2~3千克松烟。松烟炼好后收集起来,用细绢层层筛选,再通过和胶将颗粒状的松烟凝结起来。项德胜曾尝试在松烟中加入金箔、麝香、蛇胆等1000多种名贵配料,用来提高墨的使用性能和增加墨的层次。要让配料与松烟充分融合,需要进行数万次的捶打,互相渗透后才能成为细洁柔软的墨坯。最后将称过重的墨坯放入墨模,压出各种形状的墨锭,再经过长时间的阴干,待墨充分干燥后,将墨面上的纹样填彩描金,一块徽墨才算真正完成,这一过程至少需要1年的时间。

在徽墨中加入各种名贵中药,如麝香、冰片、胆汁、珍珠粉、金箔等,并非为了彰显墨的名贵,而是因为这些中药材对书画的创作及保存起着决定性作用。以麝香为例,其渗透力强,将麝香添加到徽墨中,能使墨更容易渗入纸中,达到“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的艺术效果。要知道,“入木三分,力透纸背”这句话最早便是在徽墨行业中出现的,如今用来形容人的字写得好。再如冰片,自带香味,但添加在徽墨里并非为了增香,而是为了防虫蛀。常言道“纸寿千年”,许多老字画之所以能做到虫不吃不蛀,除了纸张本身质量好,还因为墨中的冰片起了防虫蛀作用。还有胆汁,则是为了使书画作品呈现出“墨分五色、水墨丹青”的艺术效果。在淡墨时,胆汁能让墨色呈现出淡蓝色。可见,中药在徽墨中各有其作用,缺少了这些,徽墨便无法达到“一两黄金一两墨”的至臻境界。

创新与传承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徽墨市场不断萎缩,要想生存下去,必须拓展徽墨的市场需求。1992年,项德胜毅然离开墨厂,创办了“项氏徽韵工艺品有限公司”。项德胜潜心研究墨模雕刻,主攻方向就是开发以观赏收藏为主、实用为辅的工艺徽墨。他设计与制作的徽墨形状各异,墨砚、墨琴、书案、太师椅、花瓶、古钱币、竹简、如意、罗汉、侍女等,不拘一格;题材丰富多彩,百老图、百子图、百寿图、百凤图、百骏图、百龙图等,数不胜数;品种上也开发出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边墨、朱砂墨等,用千姿百态的徽墨作品表达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感受。项德胜非常注重作品的文化内涵,如徽墨作品《清明上河图》利用正反两面雕刻,再现古典绘画;《无梦到徽州》使用徽州建筑马头墙的造型,传达出徽州子弟对徽州文化的热爱;《七弦琴》四周雕刻仕女游园雅奏,背面雕刻伯牙抚琴,将徽墨文化与古琴文化融合得恰到好处,该作品于2008年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项德胜的儿子项颂在大学里学的是艺术设计专业,毕业后被项德胜召回公司学做徽墨。项德胜希望儿子能够子承父业,将年轻人的审美理念与设计能力带到徽墨的创新发展中。但这些需要从头做起,从锤墨到墨模雕刻,儿子和自己当年一样扎实地学习徽墨制作技艺。项德胜非常关注儿子在艺术方面的成长,时常鼓励儿子大胆创新。项颂设计了一锭学生墨,以卡通人物为主题,造型立体、色彩夸张,具有现代气息。在父亲的指导下,项颂的技艺日渐成熟,他不仅能够掌握徽墨制作技艺,还参与企业的经营,他深知,无论是管理创新还是产品创新都不能违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要顺势而为。在父亲的支持下,项颂为公司创建了互联网销售平台,除了销售厂里的精品徽墨,还传播徽墨文化。

坚守与期望

项德胜说,几百年、上千年前的字画能保存至今,得益于传统徽墨材质的天然性。对于徽墨,目前在技术上已经没有什么难得倒他了,最大的挑战是传承,现在的年轻人觉得这门手艺又苦又累,不愿意学,徽墨的传承陷入了困境。

项德胜说他没有什么特别远大的规划,就希望能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徽墨作品,精益求精。他期望“一百年之后的人,能像今天的我们一样,能看见一百年前的笔墨流传”。在这个时代,徽墨的传统工艺终需更多人来传承。因为我们永远不能从键盘中嗅得一方徽墨里“松烟底事长,千载溢清香”的香气。哪怕特立独行,也要保持自己的态度,时代更迭中,恪守手艺人的祖宗规矩,是一种珍贵的工匠精神。匠人老去,匠心不息。

项德胜从事徽墨制作至今已有40多年,他用坚守与创新为徽墨的传承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如今他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获得的荣誉及称号不胜枚举:国家一级技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代表性传承人、江淮杰出工匠。他还被中央美术学院、安庆师范大学、宜春学院等多个高等院校聘为客座教授。他的作品在全国大赛中多次荣获金奖,其中有3件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永久收藏。《清明上河图》《天书》《百龙图》《百寿图》《冠带传流》《功德圆满》《无梦到徽州》等作品,先后获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金奖”,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中国海峡工艺品博览会“金奖”,中国国际文化博览会暨中国工艺美术品博览会“金奖”,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等国家级大奖。

项德胜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人的一个缩影,他和他的故事激励着更多的人去关注和传承那些日久弥新、绚丽夺目的优秀传统技艺。

〔责任编辑 施晓畅〕

〔安徽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