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斑块的这些知识吗

2024-12-18 00:00:00罗光荣
保健与生活 2024年24期

什么是斑块?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动脉血管壁分为内膜、中膜、外膜三层,内膜的表面被一层内皮细胞覆盖。当某些理化因素导致动脉内皮细胞损伤时,血液中的脂质(主要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会进入动脉壁,并在内膜与中膜之间沉积下来,形成斑块。它类似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水垢,其发生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斑块形成早期,主要表现为附着于动脉内膜的脂质沉积。随着时间的推移,血液中钙盐不断沉积于斑块部位,脂质斑块逐渐演变为不同程度的、似水垢样的硬化斑块。这些钙化斑块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而进行性增大,并突入血管腔内,造成管腔狭窄或闭塞。

如何看血管是否出现斑块?

颈动脉是临床上检测斑块常用的部位,可在一定程度上提示全身中等动脉的病变情况。要想知道自己颈动脉上是否长了斑块,可以先做一个颈动脉彩超。有研究表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每增加0.1毫米,心肌梗死的危险就增加10%~15%、脑卒中的危险就增加13%~18%。我国1/3的成人有颈动脉斑块,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往往在体检时才发现。

常见的血管斑块有三种

1.颈动脉斑块

由于长期的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血管内皮受损而形成,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紊乱、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肥胖等均可能导致它的产生。它会影响脑部供血,使人出现头晕等症状;若它的状态不稳定,可脱落造成梗死性脑卒中。

2.下肢动脉斑块

下肢动脉斑块主要与年龄增长、吸烟、高血压、血脂紊乱、糖尿病等因素有关。它可导致下肢动脉管腔狭窄,从而造成下肢供血不足。

3.冠状动脉斑块

冠状动脉斑块是指因冠状动脉血管脂质沉积、血管硬化等病变而出现的黄色粥样硬化性斑块,常出现在供应心脏的“三支血管”,即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上。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较大的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血压、腹型肥胖、缺乏运动、饮食不合理、精神紧张、家族遗传因素等,使冠状动脉内膜损伤,导致脂质在血管内膜损伤处沉积,形成斑块。斑块阻塞冠状动脉,会引发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

斑块有何危害?

要想知道斑块是否危险,一是要看斑块的性质是否稳定,二是要看颈动脉是否出现狭窄。

稳定性斑块,风险较小。小的稳定性斑块,不阻塞血管,可以没有症状,这在老年人甚至中青年人中并不少见。若斑块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干预,可逐渐增大,导致管腔狭窄,直至完全闭塞,引起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不稳定斑块,风险较高,可诱发急性血栓形成,在短时间内造成血管闭塞。这种情况若发生在心脏的冠状动脉,就会造成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在脑动脉,则会导致脑卒中。

混合性斑块的风险介于稳定性斑块和不稳定斑块之间。

如果稳定性斑块导致颈动脉狭窄程度较轻,<50%,不会对脑部产生影响,往往会被忽视;如果狭窄>50%,危险性相应增加;如果斑块导致血管狭窄>70%,属于高度狭窄。由于狭窄程度较重,因此会出现头晕、耳鸣、视物模糊、记忆力下降、一过性失语及肢体活动不灵等脑供血不足症状。如果斑块破裂脱落,堵塞脑血管引起脑梗死,会导致偏瘫、失语等。

如果冠状动脉狭窄>50%,在活动、情绪激动等场景下,会导致心肌细胞缺血缺氧,引发胸闷、胸痛等不适,即心绞痛发作。如果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引起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甚至完全闭塞,导致心肌严重缺血、坏死,这时患者往往会出现持续性胸痛、大汗,抑或胃部烧灼感、上腹痛、恶心、呕吐等,甚至濒死感。若不及时开通栓塞的血管,则会造成心肌坏死面积扩大,引发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哪些斑块需要治疗?

并不是所有斑块都需要药物治疗。不吸烟,无高血压、高胆固醇和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的中老年人,若经专科医生评估认为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不高,就没有必要服药,但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适当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豆制品,减少高脂食品(如蛋黄、肥肉、动物内脏等)的摄入,饮食清淡、戒烟限酒等。这样可以保护动脉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已有心脑血管疾病、颈动脉中度以上狭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太高,可服用他汀类药物,同时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其他危险因素,防止斑块进一步增大或破裂。动脉狭窄>50%且伴有脑供血不足症状,或者颈动脉狭窄>75%者,需由专科医生评估,必要时实施手术治疗。

另外,可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降低斑块破裂后局部形成血栓的风险。阿司匹林虽然不能控制斑块进展,但它可在不稳定斑块破裂的瞬间发挥抗血小板的作用,防止血栓形成,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的发生风险。目前认为,颈动脉狭窄>70%,或颈动脉狭窄在50%~70%且有脑缺血症状者,宜长期口服阿司匹林。颈动脉狭窄<50%者,需要先评估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男性>50岁、绝经后女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肥胖、吸烟、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等),若危险因素≥3种,则应长期服用阿司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