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茶品种丰富,各地饮茶习惯也不尽相同。无论是“有药有茶”,还是“有药无茶”的代茶饮,都应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的体质和身体状况来选择。
草药茶将中草药与茶叶配合,或以单味或复方中草药煎煮、冲泡,具有饮用便捷性。菊花茶、苦丁茶、夏桑菊茶等都可算是广义上的草药茶。在许多餐饮场所,除红茶外,还会提供多种袋泡茶,口感好,冲泡简便,深受欢迎。
《本草纲目》中不含茶叶的代茶饮药方就有20多首,至今民间应用仍十分广泛。苦丁茶叶苦、无毒,以“苦登”之名收载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主要用冬青科的大叶冬青等的叶制成,俗称茶丁。说到苦丁茶,我不由想起了著名的植物学家、百岁老人胡秀英。她早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主要研究的是冬青科植物。胡秀英博士是植物学界的“常青树”。这位百岁老人曾送给我一本她编著的《草药与凉茶》。她身体力行研究凉茶,研创了一种“三冬茶”,由三种冬青科植物的叶子制成。胡秀英博士能长寿,并坚持工作,常喝草药茶就是她的保健秘诀之一。
草药茶的种类
茶叶多种多样,搭配合理的话便相得益彰,人们一年四季可选择不同的茶饮。
春天阳气上升,万物复苏,百花齐放,这时喝花茶比较好。花茶,就是在绿茶中加入花,根据不同地方的习俗、不同人的体质而相应有所变化,如加入茉莉花、桂花、玫瑰花等。
很多人最熟悉的花茶就是茉莉花茶。茉莉花是绿茶最好的搭档。在南方,茉莉花茶习称“香片”。
春天喝花茶,其芳香可以醒脾、理气开郁、化湿。中医养生理论强调,春天要保持开朗的心情,尽量不要郁闷、生气,这时花茶可以有所帮助。
夏日炎炎,气候闷热,暑热和湿气扑面而来,能清暑解热的荷叶茶最为应景。荷叶能利湿热、降血脂,适合受肥胖困扰的人群。还有一款凉茶也适用于炎热的夏季,其包含夏枯草、桑叶、野菊花三味药,简称“夏桑菊”。它的功效和古方桑菊饮类似,重点在于疏散风热、平肝降火。我把它看作一款迷你版的桑菊饮。杭菊就是作为药茶而发展起来的,随之又有了贡菊。
秋季天气比较干燥。人们容易感到皮肤或口腔不适,这时候需要滋阴润肺,煮马蹄水、梨水都是不错的选择。此外,还可以适当加入一些中药一起煎煮或沏泡,这也属于草药茶的范畴。
到了冬天,天气慢慢冷了,人体的新陈代谢减缓,温热性的茶会更合适,可饮姜母茶。
《本草纲目》中记载了春夏秋冬的草药茶以及可在茶叶里加入的辅料,如蜂蜜、麻油、姜、葱、糖、醋等。在李时珍的故乡湖北蕲春,两餐之间会上一种茶点,以茶叶与炒米、芝麻、红糖、黄豆、盐共同制成,既是茶,也是点心。来的客人越尊贵,添加的材料就越多。
绞股蓝茶亦颇为流行。绞股蓝源自葫芦科植物,早在明代的《救荒本草》中已有记载,它虽然并非来源于五加科,却富含与人参皂苷类似的皂苷类成分。
绞股蓝有增强免疫力、调节人体生理功能、降血压、降血脂的功效。非常有意思的是,绞股蓝有味甘和味苦两种,虽外形一样,但一尝便知不同。一般作保健茶饮的用味道甘甜的品种。绞股蓝的药性偏凉,脾胃虚寒的人要慎服。
藤茶来源于葡萄科藤本植物显齿蛇葡萄。它的使用历史更早一些,早在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中已有记载。明清时期,成为江西客家人的日常饮用茶。藤茶具有清热解毒、消炎利咽、降压减脂的功效。
藤茶表面满满都是一层白霜,所以又称“白茶”。这层白霜是藤茶叶子在加工过程中析出的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成分是二氢杨梅素。
岭南凉茶
草药茶的种类不胜枚举,名气最大的要数凉茶了。凉茶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岭南地区环境湿热,广州、香港等地凉茶铺星罗棋布。凉茶品种繁多,如五花茶、二十四味等。凉茶可以祛湿降火、解燥消暑,人们可以根据需要自行选择。
饮用草药茶也有注意事项
首先,草药茶和药一样,饮用的时候安全第一,一定要辨明品种。其次,饮凉茶因各人的体质而异。在岭南地区,人们常会被人问道:“您是‘寒底’还是‘热底’”?寒底、热底指的就是平时的体质,简单地分为寒、热两大群组。
凉茶大部分偏凉。有些人特别怕热,冬天不怕冷,平时也很容易上火。这一类人的体质普遍是偏热的,通常称“热底”,适合喝凉茶。有的人特别怕冷,容易手脚冰凉,不喜欢吹空调。这类人就是所谓的“寒底”体质,不太适合喝凉茶。
陈皮药茶方
陈皮普洱茶
原料:陈皮10克,普洱熟茶5克。
制法:将陈皮、普洱茶放入杯中,加入开水浸泡10~15秒,倒去茶水,然后再次加入开水, 浸泡10分钟后即可饮用。
功效:理气化痰,消积化滞。适合胃满腹胀、痰多咳嗽的人。
陈皮玫瑰花茶
原料:陈皮10克,玫瑰花5克。
制法:将陈皮、玫瑰花放入茶壶中,加入开水,闷泡10分钟,即可饮用。
功效:疏肝解郁,理气和胃。适合肝郁气滞、易烦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