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羡慕我们师弟师妹,他们暑假去集体实习了。”
11月15日,中国政法大学(以下简称“法大”)纪检监察学院监察法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于珊珊对廉政瞭望·官察室记者说起师弟师妹今年暑假参加了集体实习,满是羡慕。
于珊珊硕士研究生时就读的是国家监察学专业。2023年,在她研究生三年级的时候,法大成立了纪检监察学院,她们集体转入新学院。
2022年7月,中国政法大学设立了纪检监察学院。法大原副校长、纪检监察学院院长常保国对记者强调,纪检监察学院是个“独立建制的二级学院”。随着纪检监察学进入一级学科,法大也开启了学科建设的新时代。
最有潜质的学科之一,发展是快是慢?
国家监察学专业党纪检查方向研二的同学金青讲起,曹鎏老师在课上讲监察对象的时候,让学生推敲,“银行职员、高校老师、中小学老师是不是监察对象?”老师让学生们去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实施条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金青说,看了之后发现,并没有找到答案。“听了老师的分析方法才豁然开朗,收获非常大。”
专业课和实务课的增多,是记者在采访法大纪检监察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和在校生时,他们提到的一个明显感受。
博士研究生朱无闵,回忆之前在读硕士研究生时,学校没有这么多专业课程,现在他虽然已经没有学分需要,但还是经常去听,“补充知识储备”。
为弥补课堂教学的学时局限,开阔学生视野,纪检监察学院还开设了每周一次的“纪检监察讲堂”,除本校的老师外,也邀请中国纪检监察学院的老师、纪检监察系统的实务工作者,目前已开设了25期。
随着新学院的成立,纪检监察专业的学生人数逐渐增加。今年,法大首届法学本科专业纪检监察实验班设立,招录本科生30人。
专业老师和学生人数的增加,使得在教和学之外,围绕专业内容衍生的师生团体活动得以迅速开展。
于珊珊羡慕的师弟师妹们的实习,就是由学校和学院组织,前往海南省纪委和福建烟草纪检部门进行的。
延续多年的专业读书会持续开展,每期由一名老师主导并指定书目。受采访同学列举,曾经共读讨论过《直面挑战——香港反腐之路》《中国乡村政治与秩序》《街头官僚》等书。
去年11月,纪检监察学院成立“清风宣讲团”,今年4月到7月全国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期间,宣讲团同学们到多个省市的政府机关、高校、企业宣讲。“同学们都有一种赶超的劲头。”研二的刘晨星是宣讲团的上一任团长,他说起来仍然很激动,“感觉学院在超常规发展。”
因为经历了转院,于珊珊的感受更有对比性,“现在专业课新开了不少,每个同学都感觉很受重视和关心,感觉新学院有蓬勃的生机。”
法大纪检监察学科团队在科研创新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在研纵向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公关项目5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2024年10月,由校长马怀德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中国纪检监察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创新团队”,入选首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建设名单。法大纪检监察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施鹏鹏表示,这不仅彰显了法大在纪检监察学领域的学术实力,更为学院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对于新学科的发展情况,常保国说:“我们感觉发展还是很慢。在行稳致远、审慎发展的前提下,我们还需要加快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步伐。”
学生倍增,师资如何保障?
今年7月,法大成为全国首批获批纪检监察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的高校之一,这样学校纪检监察学专业形成了完整的本、硕、博培养体系。
多名学生都提到,在去年之前,法大纪检监察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课堂上,师生之间能开展充分的讨论,学生作课题展示时,一个学生可以讲一个小时左右。现在,随着课堂人数的增加,讨论会有不充分的感觉。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要保证教育质量,师资是基础。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师资队伍建设如何跟上学科的发展速度,这个问题越来越显性。
李莉也有同感。从她的视角看,以前圆桌式的教学,学生思维非常活跃。现在人一多,一方面时间上不够每个人充分发表观点,另一方面课堂规模确实会对学生的上课心态有影响。
纪检监察学科作为新兴学科,从全国来看,师资和理论人才存量都比较少,而高校对人才的要求很高。
对此,常保国介绍说,除了正常的接收优秀博士生、博士后,引进人才外,学校从多个途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现在,校内愿意为纪检监察学科授课和指导学生的教师也多起来了。学校前几天刚刚通过了纪检监察学院20名博士生导师名单,其中通过整合全校与纪检监察学科相关的师资,对政治学、法学的相关教师采取了双聘制;法大与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合作,聘请6位教师为学生授课和担任研究生导师;同时也聘任像任建明、陈国权、袁柏顺等知名学者担任兼职博导。
新学科体系,课程如何设置?
“纪检监察学这个新学科应该上什么课?”在法大,学校、专业老师在思考、在摸索,这个专业的学生们带着一定的预设,在体验、在观察。
记者采访的学生中,不少人更倾向于课程设置能否满足实务工作的需要,希望对口就业后,至少能比其他专业更快进入角色。也有小部分将来想走科研教学路线的同学,对理论类的内容比较重视。
从近两年法大纪检监察专业学生的感受来看,他们对实务内容的增加感到比较满意。实务类课程的学习、专业的学科训练,让学生在上手实践时即接收到强烈的正反馈。
一门新兴学科的发展,需要考虑多个维度,每一种摸索都还有待时间检验。对于实务类课程增多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李莉保持一种观察态度,她觉得实务内容的“磁场”很大,冲淡了学生的学理性思维和研究性思维。
“从长远来说,一门新的一级学科,以后要不断地发展,它的定调应该逐渐明确下来。”李莉的思考指向:“既懂实务,又有学理化思维,能透过实务去抓住背后的学理性概念和理论,如果能培养这种人才就好了。”
从学生一方来看,面向就业考虑,有的在校生从毕业生的求职经历中感受到,就业市场对学生的适用性表现出迫切的需求。金青讲起,一位学姐去面试京东的合规管理部门,面试官问她有没有法考证、会不会办案。“他们想要的是来了就能上手的人。”
虽然实务类课程有增多,但多名同学觉得,由于纪检监察工作的特殊性要求等原因,有些课程与实务内容之间不可避免地有壁垒感。
金青说,学校和学院在尽力给学生们很多实务的知识和体验,但有些课上了以后,对纪委监委的运行方式也并不是很了解,真正了解到是在实习时。
研三的吴同学提到,在学术研究方面,很多数据没有办法获取,实务锻炼机会也难得。虽然如此,但对于优先考虑进入体制内工作的他来说,觉得理论学习让他对当代中国和政治有较为宏观的了解,比工作后再思考更有意义。
施鹏鹏指出,在学科建设过程中,还应注重跨学科的研究与借鉴,融合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以拓宽视野并丰富纪检监察学科的内涵,同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也是至关重要的。在他看来,“加强纪检监察学科建设,不仅是为了满足当前工作的需要,更是为了构建一套完善的纪检监察话语体系。”
对于纪检监察学课程的设置思考,李莉去年与她的合作者做的一篇研究文章中还提出,“纪检监察学科建设不应仅仅停留于政治学、法学视野。在中国的人情社会,尤其是基层实践中,社会学、心理学等,具有更广阔的实践空间。掌握这些领域的知识,很有必要。”
特殊学科,培养目标如何定调?
选择纪检监察学专业,同学们还是希望毕业后能到专业对口的岗位工作。
研三的刘同学给记者讲起,一位学姐到一家国企应聘,面试的时候领导问她,觉得纪检监察是政治性强还是法学性强,她回答是政治性强。她觉得这个回答让领导很满意,距离毕业还有半年时间就提前签到了三方协议。
至于这样的认知是怎么来的,刘同学认为,是学科教育教给了学生。“老师上课的时候经常提。虽然有些同学可能还不太理解其中的逻辑,但已经形成了这样的认知。”
“确实是因为我们从入学教育开始就强调,我们这个专业和别的专业不一样,政治要求更高,包括个人品质要求也更高。”常保国说。
纪检监察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应聘纪检监察相关工作时,不仅要同样面临求职的程序问题,同时还对政治素养、专业素养和个人品质有更高要求。
常保国说,法大纪检监察专业的人才培养观念,将政治性放在第一位,更强调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爱国情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职业伦理素养,要求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政治理论和中国特色纪检监察理论体系,同时有更宽的知识视野,有纪检监察理论的调查研究能力和业务能力。
从学生的亲身感受上,经过系统的学科学习,对这个专业的特殊性,各有不同的收获和对未来发展的期待。
刘晨星从一位从事实务工作的老师课上了解到纪检干部在理想信念、政治素质等方面的特征,他说实习时,这些特征在见到的基层纪委书记身上得到了印证,“他们好像真的和其他官员不一样,他们传达的就是只有把自己管好才配做监督执纪工作。”他说自己对这个专业的自豪感又增几分。
去年,法大国家监察学硕士生冯果果在一家国企的纪检岗实习三个月后,顺利得到公司的聘任,她和李莉老师讨论企业方看中了自己什么,她想了想觉得是,“我写的材料,他们都说不用改,直接可以呈送领导。”李莉觉得,经过在专业学习中研究思维、梳理归纳能力的培养,冯果果达成这样的结果并不意外。
作为全国纪检监察学科建设的先行者和主要创立者,在躬耕本校纪检监察学科建设之外,法大面向校外的纪检监察学科人才挖掘和培养工作,也进行着多方实践。
截至今年,法大已组织了四届国家监察理论与实践优秀论文评选,收到的论文从最早的200多篇到今年达到了310篇。
2023年,中国政法大学牵头,全国十几家设有纪检监察学科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发起成立了纪检监察学院(研究院)院长联席会,计划每年召开一次,重点讨论人才培养的相关议题。
2024年6月6日,中国纪检监察协会纪检监察学科建设分会成立会议在中国政法大学召开,并决定将分会秘书处设立在法大。施鹏鹏介绍,学院正在积极参与落实分会秘书处的相关工作,确保学科建设稳步推进。(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部分姓名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