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留下来的古迹、文物,是人类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艺术结晶,承载着鲜明的时间印记。古代文物的独特性、艺术性与当今社会的审美特点相结合,呈现出独特的魅力。我国古典舞的蓬勃发展是体现华夏文明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越来越多的古典舞工作者通过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舞蹈艺术讲述中国故事。中国传统文化在古典舞艺术创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舞者通过创新的肢体语言,生动地“还原”了古代文物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东方风格,提炼出语言文字难以表达,但却深深植根于人们灵魂深处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历史文物;中国古典舞
历史文物是反映古代文化发展的镜子,通过修复与保护,使人们更直接、清楚地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它既是人类重要的物质遗产,也是我国古老文化的主要继承载体。在探寻中国历史文物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过程中,文物为中国古典舞的诞生与延续提供基础,成为推动舞蹈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以汉唐古典舞、敦煌舞、中国传统舞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舞,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脉络的艺术种类,它们以生动形象的“历史语言”立意,并借物塑形,创造性地表达出文物所蕴含的文化魅力,体现美的发展历程。
文物——是礼乐制度、典章制度的合称,《现代汉语词典》将文物定义为“中国历史遗留下来并对中国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物品”。经过修复与重现,文物从不同维度勾画出不同历史时代的社会文化活动、风俗、军事形态以及文化领域等面貌。如今,百姓亦逐渐了解到先辈的伟大智慧,如古人如何擅长利用和改造自然,如何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环境制作符合当时生活所需的器具,或根据不同时期人们的思想追求,创造符合那个时代的艺术作品,这些都从侧面反映了古人的聪慧与浪漫。
一、文物与中国古典舞的有机关联
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历程,孕育了不少经典文物。透过这些文物,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人造物的精美,更能体会到古人生活的细致与讲究。文物曾与人们生命需求紧密相连,是对生活的美化、情感的外放和生命的歌颂,透露出的是人生态度。纵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史,古代舞蹈形式随着历史的演变,虽大多已失传,但从出土文物、史籍、墓葬中仍能找到一些形象,慢慢地成为今天艺术新形式建构的依据。它们在相当程度上为艺术提供了另一种“打开方式”的接口,结合其携带的大量历史文化信息和对美的表达,带给我们丰富的“物”的世界,它激活了艺术的再造空间。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艺术门类,中国古典舞通过“打开方式”的接口,弘扬着我国最悠久的古老文明,成为一种具有重要代表性和鲜明风格的舞蹈形式。大批古典舞工作者所创作的中国古典舞,秉持着历史、人文、文化、叙事、艺术等多重特性,甚至在肢体动作模态和词源界定上有所探索。但其核心价值始终是“历史”。中国古典舞深植于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文化中,源源不断地反映和体现出历史文化与审美原则。因此,它为我们解答了一个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思索的问题:我从哪来?即自己的根源所在。人类知道自己从哪来,就能更加清楚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进而找到“我要走向何方”的答案。
(一)文物是古典舞新形式建构的依据
文物就是历史,而作为形式的传承,它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沉淀下来,并将在当代逐步成为中国古典舞新形态建构的基础,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古典舞艺术创作在造型、姿态方面的确定性,更重要的是,它向现在的我们提出了跨越时空机制的美学暗示。汉唐古典舞是舞蹈学科中具有代表性的,以文物为依据进行传统复现的重要艺术门类,其风格生成与语言建构离不开21世纪初北京舞蹈学院对该项教研工作的策动与支持。作为全新样式的中国古典舞学派,经过了多年以来众多学者深远的历史追溯与深刻的实践研究,以便从根本上区分与其他门类之间的气韵动势与审美格调,打造一种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极具民族审美风尚的语言体系。
在复现文物遗迹过程中,学者持续寻找历史发展进程中所留存的舞动基因,力求在古代舞蹈史研究中生发全新的中国古典舞艺术形态,并坚定遵从科学规律,用历史唯物主义与批判实际现实主义的哲学观念,提取传统古代舞蹈中的精粹瑰宝,最终形成了该学派独特的表演形式和美学依据。按照史学记载的文化传承思想,溯源传统古代舞蹈风格,可有效获取与古代舞蹈密切相关的思想信念与理想追求等信息,有助于学科建设者以此为根据,建立一个成熟的,拥有强大历史背景支撑的舞蹈体系。
此外,为了在自身的民族文化艺术母体中,塑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民族艺术体系,尽可能复原传统记忆中真实的舞蹈面貌。比如,学者根据汉画像、文字并结合众多传统技艺门类,对照相同时期艺术形式的基本模态进行动作语言的思考与复原,使创造出来的艺术产物拥有贴近过去时代的风格模式,并具备跨越时空之境的意象格调,不仅在技术技巧上精彩纷呈,其训练体系、语言风格、作品创作等方向皆有大放异彩的发展势态[1]。可见,在学科创始时期,学者对我国古典舞的考察和探讨细致入微,从我国艺术的起源出发逐步延伸并形成如今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
(二)秉持历史文化观对古典舞语汇再造
中国古典舞是有古代历史依据的舞蹈形态,它的创造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历史中提炼的审美品格是文化传承核心要素之一。就古典舞而言,它是一门文化形态,要从“高原”迈向“高峰”,这个过程就必须在史料的堆积中研习获得,今天的艺术工作者更加注重秉持文化观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遵循“根”,方知方向。例如,在历史和当代中所构建的汉唐古典舞,以它的语言建构和演变作为出发点,延展至汉唐古典舞创作以及教学中,这一语言的提炼是在历史形态和文化形态中以社会政治、礼法思潮、文学艺术和舞蹈形态等多种文化基因为奠定基础,通过学科历年所遵循的核心观念引导,进而形成属于它独特的古典艺术语言讲述方式,以及在语言建构中生成机制与风格,并在时间、空间等历史时代因素中,考察生成后变化形成空间方位、重心、气韵、节奏等语汇,构成身体运动方式和美感的重要内容。这些内容是汉唐古典舞在教学的编作过程中基于历史、文化等因素,有依有据地创造主观艺术感悟和个性的表达,是汉唐古典舞发展的内在需求,但这种需求又是受到固有历史原型语言表达及其文化内涵的影响。因此,在中国古典舞以及它所包含各种古典舞流派的艺术创作中,表达个人情感的同时更要遵循以民族文化与审美为宗旨的思辨。
作品《铜雀伎》的创作初衷便是以复现汉代舞蹈为目的,并非追问文物遗迹出土意义的真实性,事实上,该作品所呈现的创作价值的真实性才是关键。此外,汉唐古典舞的教学体系并没有将关注点放在学生的表演形态、技巧展示等较浅表的一面,而是时刻强调学生的思辨和主动思维意识,注重知识体系的培养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只有学习者知晓汉唐古典舞的语言建构与风格生成的复原过程,以及其背后的庞大的历史背景,才能够真正掌握该舞蹈学派的精髓,使汉唐古典舞的历史意义与当代思想精神得到准确契合的体现。所以对知识的培育从传承历史开始,听历史、阅史书是学生的主要任务,而走进博物院和田野采风则是对其自主建设的重要途径,此外,还有各种即兴编创活动,从知识到实验,再回溯历史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知识得到进一步丰富。但是真正的寻根述祖并非浅显的还原文物的外形,而要坚持从“根”中获取灵感,坚定文化自信地“走下去、走进去”,深入转化知识所学,并认真挖掘最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内核,使现代技术手段充分运用于舞蹈创作中,赋予中国古典舞语言新的表达形式,延展观众对舞蹈艺术新的感知和认同[2]。
二、借力而行,造就当代中国古典舞典范
从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走来的文物,往往蕴含着至圣至明的气质,激发着人们无限的敬畏之情。尽管博物馆里的文物富含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但要真正了解它们并非易事。当记载着人类社会生产劳动记忆的瑰宝出现在中国古典舞的作品中,它们与文物的叙事语言紧密相连。创作者的灵感一般来源于文物或与文物指向同一个经典的“母体”。文物艺术和中国古典舞之间最理想的连接方式,必须通过推敲同位语的逻辑叙事来实现,这将为创作过程提出更大的挑战,但也带来了更多的创作可能性,像是对文物或传统文化进行了一次“转译”,承载着当代艺术创作者的审视与理解。
然而,凭借静止形态的文物,缺乏动态连接,古典舞创作者仅能获得相关造型形象的语言信息,因此,舞蹈需要将造型“活”起来就要另辟蹊径,毕竟造型之间需要通过连接才能形成动作。由此,中国古典舞的动态连接就必须从史料中得到推进。多年前,北京舞蹈学院在汉唐古典舞的语言建构过程中,鼓励学者不断深入断代史的研究。众学者坚信,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与推敲,定能够形成一个独特的且具有成熟思想背景的动作语言体系,让“尘封”的文物复生,将静态转化为动态,进而为中国古典舞构筑一个跨时空的学科方向。正因如此,二者相互作用,以史论教学为主,打好理论基础,再将创作与实践相结合。这使得中国古典舞工作者更加坚定信念:我们完全能够在自身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中“活”化文物,创造极具中华历史文化特色的中国古典舞。
作品《踏歌》以今人视角,借春日踏青的古俗,巧妙地展现古代少女寄情于春光的情境,去呼唤自古以来人类渴盼的精神苏醒与心理松弛。编导透过对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探索,还原出了属于那个时代的人类文化风范和当时人们所追求的社会理想。从舞蹈动作上来看,尽管他们的舞蹈畅快自由、俏丽和娇羞,但也难掩那种孤高与自赏的气度,其舞者顺拐的动律也十分富有创造性,运动姿势的自由倾斜形成了一种失重感。再例如,创作者以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内的北宋时期青秀绿美山水作品《千里江山图》为蓝本,创作了舞剧《只此青绿》,以现代展卷人的视角,探讨了千年经典之作的人文价值。这一作品典型地体现了将静态景观转化为运动变化的创作逻辑。为了更好地舞绘《千里江山图》,创作者的前期工作相当艰巨。作品旨在表现宋代美学的意境,因此,编导深入故宫博物院进行采风考察,就文物修复、传统绘画工艺,以及文物研究员的实际工作状态等进行了细致观摩与学习,便于后期的思考与创作。在舞蹈编排上,编导针对绘画的静态特征以静为出发点,以内敛、内收为基调,设计了与画幅气质相吻合的造型连接动作,如“静待”“望月”“垂思”“独步”“险峰”“卧石”,以使舞剧更加接近宋代相对内敛、色调淡雅的“宋型文化”韵致,使该剧呈现出的一种独特的“静雅”审美[3]。
在中国古典舞作品创作中,编导需要始终贯穿兼具历史的视野与主体的创造并行的规律,才能真正以“自我”于形式的恪守中展开新形式的创造,从而构建起历史文化传统的“身体”与当代的“身体”表达之间的内在关联。以此为前提,才能把沉睡千年的历史文物带入当代美学领域的范畴,这是中国古典舞对文化遗存的再造升华。文物修复的意义是保护与延续,并将古老的人类文明信息进行还原与研究,揭示每个时期重要的故事背景,使我们更准确地解读过去的记忆。而通过将静态文物转化为动态艺术的行为方式,国人从全新的、直观的视角欣赏到了华夏民族瑰宝的魅力,舞蹈艺术中的叙事功能亦能帮助国人增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强化民族自豪感。在舞蹈作品创作中,文物复原与舞蹈创作的交织融合给予了舞蹈美学领域一种全新的,具有当代科技审美风格的体验,通过复活、苏醒、回生、穿越等舞蹈主题设定,为传统的古典舞动作审美风格增添活力,带给观者一种时空交汇的奇妙感受。创作者以此思路作为吸引观者眼球的因素,带领大家进入舞动千年瑰宝的艺术情境,继而帮助国民增强传承传统文化精神的意识,认识文物保护、文化传承、文艺创新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三、结束语
文物承载着中国灿烂悠久的文明,而中国古典舞作为艺术形式中的一种,也通过身体力行的传承,演绎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让文物真正“活”了起来。中国古典舞与文物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为继承中华传统文明、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提供更有力保障。同时,中国古典舞借助文物中的积极因素和大美气质,展现了我国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舞蹈工作者致力于打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民族艺术作品,以当代审美视角窥探传统历史遗迹,以开放的心态构建文化特色,表达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向全世界讲述中国的历史故事。
参考文献:
[1]中国古典舞发展历程之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
[2]孙颖,赵士瑛,叶进.“铜雀伎”密码——舞剧《铜雀伎》创作纪要[J].舞蹈,2009,(05):24-27.
[3]胡伟.中国古典舞当代属性的开拓与坚守[J].舞蹈,2023,(03):39-42.
作者简介:许鹏(1983-),男,湖北宜昌人,本科,二级演员,从事舞蹈表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