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音乐表演中,表演者通过音乐、身体语言来表达表演内容,进而与观众建立情感交流,以深化观众对音乐表演的体会与理解。其中,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姿态以及舞台移动等都是表演者身体语言表达的主要方式,能够帮助表演者树立舞台形象,增强情感表达效果。基于身体语言表达在音乐表演中的重要性,本文在概念概述、作用分析的基础上,着重探究音乐表演中身体语言表达的方式,希望能为各位音乐表演者专业学习与成长提供参考。
关键词:音乐表演;身体语言;语言表达
音乐表演作为一种具有审美价值、艺术价值的艺术形式,通过表演者的肢体动作、舞台移动、面部表情等,将音乐的情感、意境等表达出来,与观众建立情感交流与互动的关系,充分调动观众的视觉、听觉触动,让观众对音乐表演产生情感共鸣。作为音乐表演的重要形式,表演者的身体语言具有直观性、感染性、多样性、文化性、可塑性的特点,在音乐表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让音乐表演更加生动、富有感染力,增强音乐情感表达、艺术传播的效果。对于音乐艺术领域的从业者而言,研究音乐表演中表演者的身体语言表达,是增强音乐表达效果的重要举措,对全行业发展都具有实际意义。
一、身体语言概念
身体语言及肢体语言,是由人的四肢运动组成的身体符号,具体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姿势与运动、身体间的空间距离等,在艺术表演、交流沟通中,能辅助传递信息、表达情感。音乐表演中的身体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要求表演者根据歌曲的主题与情感,调整身体姿势、运动状态,通过身体语言增强音乐的表现力、感染力[1]。表演者的手势和体态都与音乐风格、歌词内容、主旨情感相协调,更加直观、生动地将音乐情感传达给观众,与观众建立情感上的交流,增强观众的情感体验。眼部动作、手势动作、身体姿势是最为关键的身体语言技巧,能将表演者的精神状态、情感理解等表达出来,表现音乐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情感价值。
二、音乐表演中身体语言表达的作用
在乐器演奏、歌曲演唱、音乐剧表演中,表演者是表演的主体,其表面、身体姿态、肢体动作等身体语言都是影响艺术表演效果的关键因素。在音乐表演中,表演者身体语言的表达尤其重要,在增强观众情感体验、塑造文化认同、提高艺术价值方面都发挥着关键作用。
(一)增强观众情感体验
身体语言的表达在音乐表演中,能在观众与表演者之间建立情感互动关系,让观众对表演者、音乐作品产生情感共鸣,增强观众的情感体验。身体语言作为一种非语言的表演方式,与音乐相配合,能将作品的情感更加直观、生动地传达给观众,创设情感深刻的音乐情境,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体会音乐的意境美。具体而言,表演者通过控制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并与观众进行眼神交流,将自己对音乐内涵的理解传达给观众,与观众就音乐作品产生意识、情感上的连接[2]。观众在鉴赏音乐的同时,能通过对表演者身体语言的观看、解读,更加深入地理解、体会音乐情感,从而投入音乐表演,感受音乐的感染力、影响力。即表演者能通过控制身体语言的节奏、力度,向观众呈现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给予观众生动、深刻的情感体验。如在演奏抒情类型的音乐作品时,表演者将动作放轻柔,以优雅的身体语言、平和的面部表情,将音乐的柔美表达出来;在表演激情类型的音乐时,表演者加大演奏或舞蹈动作的力度,跟随音乐节奏,舞动自己的肢体,向观众呈现一场生动、活泼的音乐演奏。
(二)塑造观众文化认同
文化是音乐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表演者在充分了解音乐创作背景、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控制身体语言,进行肢体表达,能将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内涵、文化、精神等传达给观众,为观众带来丰富、深刻的文化体验,引导观众建立文化认同[3]。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千差万别,在这一背景下创作的音乐作品,体现各国家的历史文化特色,将本国的文化、习俗等均以音乐表演的形式传达给观众。例如,在少数民族的音乐表演中,表演者通常身着当地特色的民族服饰,并体现民族舞蹈手势、动作等,让观众产生直观、生动的文化感受,体会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观看、欣赏民族音乐表演,观众不仅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与理解,还能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信心。
(三)提高音乐艺术价值
在音乐表演中,合适的身体语言能帮助表演者塑造舞台形象,与观众建立更加密切的情感连接,并增强艺术表现效果。表演者根据对音乐的理解,通过丰富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以及眼神交流,将音乐的情感、内涵等均展现出来,不仅能让观众以更加直观的方式,体会、理解音乐的思想情感,还能提升音乐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让音乐表演更具有观赏性、表现性。
三、音乐表演中的身体语言表达方式
表演者的身体语言表达,是音乐表演的关键。表演者要全面、生动地展示音乐的思想情感、文化内涵,将音乐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以及文化价值等表现出来,就应在全面了解音乐作品文化背景、情感内涵的基础上,根据音乐节奏,灵活运用多种语言表达方式,通过表演,生动形象地将音乐的意境美、情感美、艺术美等表达出来。表演者除了在音乐表演之前,全面了解音乐作品的文化背景、节奏律动、故事情节、情感内涵,还应充分体现“拟人化”身体语言表达的优势,将音乐中的意象、意境等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观众。通过表演者的身体语言表达,在观众与音乐表演间建立密切的互动关系。
(一)“拟人化”的身体语言表达
“拟人化”的身体语言在音乐剧表演中尤其常见,通过表演者的肢体动作、着装配饰,在舞台上模仿、塑造动物的形象,从而达到最佳的音乐表演效果。“拟人化”的身体语言表达,并非单纯地模仿动物的特征,而是应该根据被模仿角色的特征,提炼、融入音乐剧情境,更加准确、生动地呈现角色的特点,让音乐表演中的角色演绎更加动人[4]。人作为音乐剧创作的主体,人为认知、思想会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反映在音乐剧中,其中的植物、动物以及其他需要“拟人化”表演的角色都经过人格化处理,融入人的思想情感,如《狮子王》中的辛巴、老国王等,在“动物世界”的基础上,融入人的性格特征、思想情感,刻画每个角色的形象。即在人类的思想情感影响下,在保留动物部分原始特征、行为举止的基础上,还要赋予其人类所拥有的情绪、情感、性格等,通过“拟人化”模仿,让观众在观赏音乐剧时,能感受到所塑造的动物角色的真实性,让音乐剧的故事表达更具有深刻性、拓展性。
例如,音乐剧《猫》中描写了不同品种的猫,猫的生活习性、性格特征等均具有明显区别。演员在进行音乐剧表演时,需要通过身体语言塑造“猫”的形象,将不同性格的猫的形象呈现在观众眼前,让音乐剧表演更具有生动性、丰富性。如白猫动作优雅、魅力猫性感、小公猫嬉戏玩闹等,向观众呈现了不同性格的猫。在音乐剧表演中,表演者需要切实理解不同性格猫的角色形象、行为特征,通过模仿猫的肢体动作,将白猫的优雅、小公猫的调皮等均表达出来。在舞台造景、音乐律动的配合下,向观众生动地展示猫的多种形态与多种性格,提升音乐剧的审美观赏性。
对植物形象的“拟人化”处理与身体语言表达,能让音乐剧情背景的衬托更加鲜活,实现画面与角色、故事情节的协调统一[5]。例如,在法国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舞台上,在主人公相遇、分别等关键时刻,背景中的草木被赋予不同的情感与状态,衬托主人公在此刻的心理、情绪,更加生动、深刻地进行音乐表演。如当罗密欧与朱丽叶邂逅时,城堡场景中的花草树木等处于“欢呼雀跃”的状态,烘托喜悦的环境氛围;当二人结局悲惨时,场景中的花草树木也呈现一种“伤心、难过”的状态。再如,在《猫》音乐剧表演时,不同性格的猫所在场景中的植物进行“拟人化”表演,应与猫的性格相契合。
此外,非生物形象的角色,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生命,但是,在音乐表演中,被赋予人的情感、性格以及人物关系。在中国古代的艺术塑造中,非生物形象经常存在,且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表演者在扮演非生物角色时,应充分体现其在场景中的价值,明确展示与主人公的关系。以《美女与野兽》为例,城堡中的王子及其身边的仆人因为受到巫婆的诅咒,王子变成了野兽,仆人变成了城堡中的各种物品,物品的样子保留了仆人的性格,烛台先生是绅士优雅的,茶壶妈妈是和蔼亲切的,小茶壶宝宝是可爱阳光的,这些角色都经过“拟人化”处理,在音乐剧舞台表演时,表演者除了将自己装饰为相应的物品,还应进行“拟人化”表演,根据忠诚仆人与王子的关系,通过表演,明确展示各物品与“野兽”的关系,共同营造和谐、温暖的城堡氛围。城堡中忠实的仆人与王子像家人一样相处,在面对贝儿时,与王子保持统一战线,关心、爱护贝儿,如在贝儿难过时,小茶壶会与贝儿一起玩耍,茶壶会像妈妈一样安慰贝儿。烛台先生、茶壶妈妈、小茶壶宝宝以及王子都无微不至地照顾贝儿,共同营造温馨的表演氛围。
(二)基于文化背景的身体语言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音乐表演中的人物装扮、舞台布景、舞蹈动作等均不相同,表演者的身体语言也应适应文化环境,进行相应的调整,如同一个动作,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意义千差万别。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创作与表演应以文化为核心,表演者应基于文化环境,分析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精神品质。
不同文化对音乐表演中的身体语言理解存在一定差异,尤其是东西方文化对身体语言的解释存在明显差异,在音乐表演中得到充分体现。如东方文化中的身体语言更加含蓄、内敛,全面考虑意境美,注重环境各要素与身体语言的统一性,共同呈现最佳的音乐表演效果;西方文化则更加外放、直接,强调个性表现力。若在东方音乐表演时,表演者采用较为外放的身体语言表达方式,不仅无法将东方音乐的美感表现出来,还会影响观众的鉴赏体验。故而,表演者应分析、掌握音乐的创作背景、文化内涵,站在本国文化的立场上,选择相应的身体语言表达方式,将各国文化中产生的音乐作品以最佳的效果呈现出来。例如,在《茉莉花》以及中国古典音乐表演中,表演者会以优雅的姿态、轻柔的动作、细腻的面部表情来共同呈现音乐作品,将音乐细腻的情感、优美的意境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均表达出来。同时,在东方音乐艺术表演时,还格外强调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即表演者在演绎音乐时,除了要做好本人的动作,还要建立表演的互动关系,通过相互配合,共同向观众呈现一场视觉盛宴。再如,在西方古典音乐表演中,表演者的动作丰富,强调通过面部表情的控制与眼神交流,以大幅度的手势、肢体动作,将音乐的节奏、激情、张力等均表达出来。
此外,社会文化背景也会对表演者的身体语言表达产生直接影响。社会习俗、文化传统以及社会价值感、审美标准等都会对音乐表演的身体语言表达造成影响。表演者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社会文化,调整身体语言,符合社会文化背景,体现独特的风格与特点。
(三)音乐演奏中的身体语言表达
乐器演奏也是音乐表演的重要形式,相较于音乐剧、歌唱表演与舞蹈表演,乐器演奏对表演者的活动范围有所局限,表演者身体语言的表达以乐器演奏为前提,幅度、范围均相对较小。在乐器演奏过程中,表演者应随着乐器的演奏控制自己的坐姿、站姿,为乐器演奏创造较好的条件,向观众呈现最佳的演奏效果[6]。
例如,在钢琴演奏时,表演者的身体应配合双手,根据钢琴曲目的演奏需求,控制身体的活动范围、幅度等。优秀的钢琴演奏家能熟记演奏曲谱,无需花费时间翻阅曲谱,而是处于一种身心平静的状态,以自然的状态演奏钢琴曲目。身体则会随着双手的演奏,进行自然的运动,确保身体语言与音乐融合为一体,将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情感自然表达出来。由于受到个人兴趣、性格的影响,每个表演者的演奏风格不同,如有的钢琴演奏者习惯于安静、含蓄的演奏,钢琴演奏时的动作较少,身体运动的幅度也相对较小;而有的钢琴演奏者则习惯于使用夸张、大幅的动作,演奏钢琴曲目,以更具有感染力的身体语言表达情感。
四、结束语
身体语言的表达是音乐表演的关键,直接影响音乐呈现效果。若演奏者要呈现音乐表演的最佳效果,就应加大对身体语言表达的研究力度,根据不同音乐艺术形式的表演需求,合理使用身体语言,表达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与精神。“拟人化”的身体语言表达是音乐剧表演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以更加直观、生动的形式,将音乐剧的人物性格、关系、情感等表达出来。除此之外,表演者还应分析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文化内涵与社会背景,基于文化理解的视角,进行更加贴合当地文化、习俗的音乐表演。乐器演奏者则应在保证演奏质量的基础上,配合双手,控制身体运动范围,以身体语言配合乐器演奏呈现较好效果。
参考文献:
[1]樊一润.从姿态到表达——拉班运动分析在音乐表演中的应用研究[C]//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心理学学会,河南大学.2024·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心理学学会第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音乐学院,2024:1.
[2]郭洁.音乐表演艺术的身体语言与社会文化解读[J].明日风尚,2023,(22):179-181.
[3]张萌.音乐剧拟人化表演中的身体语言分析[J].艺术品鉴,2022,(36):181-184.
[4]周晓芃.论音乐剧“拟人化”表演的身体语言[D].北京舞蹈学院,2022.
[5]傅慧灵.舞蹈动作语言及其关系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6.
[6]赵静,李汶姬.浅谈钢琴演奏中身体语言的重要性[J].教师,2013,(29):122-123.
作者简介:李青(1989-),女,河北宁晋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从事艺术教育研究;代长可(1993-),男,山东菏泽人,本科,助教,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