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园画谱》山水画皴法的形式美和表现

2024-12-17 00:00:00李墨清
艺术大观 2024年30期
关键词:皴法山水画创新

摘要:《芥子园画谱》山水篇介绍了各种画法,对山水画的学习和创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皴法是中国山水画艺术语言形式,有着一种完全符合中国美学标准形式的美,但皴法也存在程式化的问题。本文通过《芥子园画谱》,分析山水画皴法的形式美,阐述其形式美的表现,探讨解决其程式化问题的方式。

关键词:皴法;创新;山水画;《芥子园画谱》

《芥子园画谱》又名《芥子园画传》,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绘画的基本技法,是学习中国画的典籍范本。《芥子园画谱》汇集了中国明清两代著名国画大师的精品力作,是一部初学中国画、赏析中国画的百科全书。《芥子园画谱》山水篇中对各种技法的介绍,对学习者学习和创作山水画有很大的作用[1]。皴法是中国山水画艺术语言形式,有着一种完全符合中国美学标准形式的美,但皴法也存在程式化的问题。下文就《芥子园画谱》山水画皴法形式美、皴法形式美的表现以及对皴法的程式化问题解决方法进行探讨和阐述。

一、《芥子园画谱》山水画的皴法形式美的特点。

山水画皴法是历代画家对自然山川景物探索造化过程中提炼出的独特艺术语言形式,是中国独有的山水画表现手法,它作为艺术语言形式,已经发展出一套完善的审美体系。因此,在世界艺术的殿堂中,它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地位,完全契合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取向。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追求,山水画皴法的研究也如火如荼。各种皴法特点也是各不相同,所以皴法的绘画技巧是最值得研究和探索的。不同的绘画方法,最能体现画家的创作风格,也最能体现画家的审美意向和审美追求。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皴法就是绘画方法,绘画方法是画家的艺术生命,对山水画而言,无论是什么皴,如点皴、线皴、面皴,都有各自的线条、力度、肌理和形式美[2]。这些不同的形式美感,使得山水画具有了不同内在美,皴法是这些内在美、形式美的载体。皴法是一种表现形式,具有形式美的特征,它的形式美是通过线条美、力道美、肌理美来表现的,这是皴法外在的形式美因素。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和中国哲学思想的绘画艺术内涵,是皴法的美学。“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哲学思想,表现了中国艺术精神,山水画更是强调心灵与物质的感悟。心灵的感悟超越有形物质,来满足无形的精神需求,从而达到内心的审美追求。这种审美追求的表达是通过内心对外界的感知,然后外化成山水画的创作表现。所以,皴法的价值并不在于所描绘的自然物象,而在于通过具体物象的外化表现出来的艺术家内在的审美意象。

皴法用笔源于自然物象,但是它抽象于具体的物象,自身具有符号特征,也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皴法形式美的因素正是由这种独立性构成的。形式美包含了构成形象的各种因素的形式美,如色彩、线条、形态、音色等,这些因素有规律地组合出符合中国人审美标准的形式美,最终形成完整系统的形式美。山水画的皴法具有一定的形式,即具有“程式化”的问题。对于这种“程式化”的问题,石鲁认为,“中国画的特征是‘程式化’,即美的方法,美的分析、程式的科学方法”。中国的艺术在中国传统美学和哲学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程式化”,“形式美”是“程式化”的特征之一[3]。中国的艺术都有“程式化”的特征,诗的起承转合、音韵平仄,书法的行笔、章法、结字,戏曲的一招一式、一板一眼的唱腔等,这都是“程式化”的表现形式。正是因为这种“程式化”的形式,才使它们在各自的艺术形式上,都具有了一种特定的美感。传统的中国绘画同样有一套经过千百年积累而成的“程式化”形式,这是无数前人辛勤探索的结果。山水画在“程式化”形式的表现上尤为突出,特别是其皴法更是具有代表性。皴法作为山水画的一种独特艺术技巧和手法,展现了完全符合中国美学标准的形式美。

二、《芥子园画谱》山水画皴法形式美的表现

皴法的程式化具有复杂的双重特征:一方面,它旨在模拟物体的形态,另一方面,它又必须具备独立的形式美感。山水画的皴法,作为其独特的表现技法,体现了山水画家对美的体验与感悟。这种技法是从自然山水的描绘中提炼而来的,具备物象的本质特征,形成了山水画的形式美感。要赋予这种形式丰富的美感,画家需要经过长期而艰辛的努力与创作。古代画家为后世的学习者树立了典范与榜样,北宋的范宽常年隐居于终南山,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实践,创造了雨点皴技法,以点积聚成画,展现出极强的形式美感。清代的龚贤,也是采用点皴法,但与范宽的形式完全不同,他采用的是点与积墨并用的形式,他所画的山水画与现实中真实的自然山水相去甚远,是龚贤用意所造的山水,这些意造的山水是龚贤内心的意蕴与情感的载体,这些载有意蕴的山水就是皴法的形式美。

(一)斧劈皴

斧劈皴由唐代李思训所创,用笔刚劲有力,运笔曲折,如刀劈斧劈,故有斧劈皴之称。斧劈皱适合表现质地坚硬且棱角分明的岩石。唐代李思训所创造并由此兴盛的青绿山水画多勾勒而少破墨积染,所以才有了斧劈皴。到了南宋,山水画家多以斧劈的方式,通过加重晕染的方式来表现水墨苍劲。斧劈皴笔线细劲者谓之小斧劈皴,笔线粗大者谓之大斧劈皴。马远的《踏歌图》把斧劈皴的形式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远处的山峰高耸入云,与近处的水波浩渺交相辉映,运用斧劈皴这种形式,让画面显得更加高古深远,表现出一种和谐的美。

(二)披麻皴

皴擦并用,用笔灵活,松软柔和,墨线浓淡干湿,形似披麻,变化丰富,故称披麻皴。有长披麻和短披麻两种,线长者谓之长披麻皴,线短者谓之短披麻皴。土质山地、土质疏松的岩石沟壑常采用披麻皴来表现。董源是使用披麻皴的高手,他笔下的江南山水,淡墨描绘,浑朴自然。元代的黄公望把披麻皴运用得炉火纯青,在他的《富春山居图》中,披麻皴的山石土丘赫然跃于纸上。

(三)云头皴

笔线屈曲迂回,环抱中心,形如夏云,故名云头皴。此种画法为北宋山水画家郭熙所创,其云头隐现于山水云烟之中,峰峦叠嶂,千变万化。郭熙的代表作《窠石平远图》,将深远高古的水面通过烟雾缭绕的山树烘托出来,画面大片留白,使画面显得静谧清闲。

(四)雨点皴

雨点皴又称豆瓣披,用笔如雨点,长点短促,形如雨点。常以中锋或侧锋画之,来表现山石的雄浑与厚重。北宋范宽是运用雨点皴的名家,他的山水画峰峦厚重雄伟,挺拔深远,古韵犹存,《雪山萧霁图》是他这种画法的代表作。

(五)荷叶皴

以荷叶筋脉的形状从山峰顶处披下来,形如荷叶,故称荷叶皴。常用于表现经自然剥蚀后而形成的岩石、岩石产生裂痕坚硬的石峰。自然界当中多有这样的景色,黄山的莲花、莲芯等二峰便是这种岩石的代表。

(六)折带皴

作画时用侧锋卧笔,行笔过程中反复转折,墨线如“折带”,故谓之折带皴。这种皴法多用来表现方解石山体和水层岩石等特殊的结构。“元四家”的倪云林是用折带皴的高手,他画折带皴多用“渴笔”,使得画面虚灵清秀,别有趣味。倪云林的《渔庄秋霁图》,就是折带皴画法的代表作品。画面晨曦晚照、雾雨阴晴、波涛沉浮、水中之树,时隐时现、若有若无,仙境缥缈。

(七)米点皴

米点皴为北宋书画家米芾、米友仁父子所创。米氏父子为表现江南山水的云雾变幻、烟雾缥缈的景象,经过长期观察自然、体验自然,概括抽象,创造了水墨横点,聚点成山,泼墨、破墨、积墨并用的米点皴。世称米芾的技法为大米点,米友仁的技法为小米点。米友仁在《潇湘奇景图》题跋中写道:“此图乃庵上(指海岳庵)所见,大抵山水奇观,变态万层,多在晨晴晦雨间,世人鲜复如此,余平生熟潇湘奇观,每观临佳处,辄复得其真趣,成长卷以悦目。”可见米家山水是从现实写生而来。

皴法很多,据不完全统计还有乱柴、乱麻、牛毛、马牙、弹涡、骷髅、矾头、芝麻、破网、拖泥带水等皴法,不下几十种[4]。还有两种皴法和三种皴法合用的画法,如披麻加小斧劈,斧劈加马牙加折带的,这些合用技法全由画家活用,自由组合,数不胜数,千姿百态。“人乎规矩之中,而又超乎规矩之外”,各种皴法画法是画家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体验、提炼而得,画家完全可以不局限古法,根据自然实景来创造新的技法,运用在创作实践中,为自己情感表达服务。

三、《芥子园画谱》山水画皴法的程式化问题的思考

山水画反映特定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中国山水画的审美观也随之变化。只有通过大胆的创新,拓展山水画的审美领域,丰富山水画的艺术表现语言,中国山水画艺术才能呈现出千姿百态的艺术风貌,才能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相契合,才能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芥子园画谱》的山水画皴法则有程式化的弊端,完全以此为原点临摹学习,虽能大体了解古人的画法面貌,但与现代的审美观有一定的差距,这也就失去了画家内心的本真。如何使中国画传统的技法与表现形式,焕发新的审美精神,唤起人们的审美感受,成为现当代的中国画创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学习中国绘画只是把自己的作品描绘成《芥子园画谱》的基本图示,套用简单的构图模式,概念性地重复古人的成果,不能把画家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就脱离了时代的审美要求。如何创新中国山水画,怎么避免这些程式化问题呢?第一,要加强自己的综合修养,如文化修养、审美修养等;走进大自然,体会大自然,感悟大自然,在艺术实践中总结,积累艺术经验,探索表现内心情感的新方法,新形式,即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第二,学习应循序渐进,由易而难、由简入繁,切勿耽于死记硬背,除了熟练掌握技法、提高笔墨能力之外,还要探索技法的变化规律和运用新方法,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当代山水画,应该表现当代画家思想情感[5]。大自然的山水只是表现自我的中介,创作有时代感的绘画,必须有时代的精神、高尚的品德、宏远的抱负、卓越的见解、渊博的知识,进而深入生活,体会生活,从而创作出激昂的蕴含时代精神的绘画作品。

当代山水画的创作,应该使用表现画家思想情感的技法,自然景观是画家创作的主体,也是激发画家情感的主体。无论从发展历史还是美学角度来看,中国绘画都高度重视画家的品德和文化修养,而文人画则是绘画发展的主流。中国的山水画与西方的风景画完全不同,西方的风景画是现实的风景艺术表现,而中国的山水画则是借助自然的山水来表现画家内心的情感和精神世界,画家笔下的山水与自然中的山水完全不同,在自然中是不存在的,所以中国的绘画也被称为写意画。中国的山水画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所以山水画皴法,在秉承“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同时,蕴含着画家的思想和情感,是画家审美意象的一种外化,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绘画方法。

四、结束语

中国山水画家所使用的皴法,目的并非技法的运用,而是将这些技法作为表达画家审美意向的媒介,画家通过创作山水画,将对外部世界的感悟转化为内心情感的艺术表现。所以中国画家把所要表达的“意”放在第一位,而将“象”放在次要地位,“象”是为“意”服务的,是“意”的载体。山水画创作注重“神”的体现,并不重视“形”的刻画,“形”则是为体现“神”服务的。画山水只是情感表达的一种工具或手段,画者借助绘画方法这个工具来表现自己心中的审美形象,创造出独一无二的美术形象。中国画创新发展的现实意义,就是对山水画皴法的内在价值的深入探索,探究画家通过什么技法才能把自己的审美意象表现出来,这是每一个中国山水画家永久的课题。一味重复前人所使用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段,对一个新时代有创造个性的画家来说是不够的,必须有创新的勇气和开拓的魄力,而不是一味模仿重复。唯有以新的形式、新的艺术语言,大胆创新、解放思想、不拘古法,打破历史和传统的禁锢,勇于创造新的艺术表现方法和技法,把山水画视为永恒开放的生命体系,才能赋予山水画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吴蓬,杨为国.芥子园画谱[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3]徐建融.从古典到现代:中国画学文献讲义[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7.

[4]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7.

[5]徐书城.论程式化[J].美术研究,1993,(01):51-57.

作者简介:李墨清(2003-),女,辽宁大连人,本科,从事传统山水画的创新与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皴法山水画创新
我来打开山水画
幼儿画刊(2023年6期)2023-07-18 07:02:30
黄秋园山水画课徒稿(二十)
老年教育(2022年3期)2022-04-11 03:53:32
黄秋园山水画课徒稿(十九)
老年教育(2022年2期)2022-02-27 07:36:30
黄秋园山水画课徒稿(十八)
老年教育(2022年1期)2022-01-20 09:14:10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艺术品鉴(2020年7期)2020-09-11 08:05:42
中国画皴法的名称与作用的关系
东方教育(2018年23期)2018-09-28 10:36:50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
老年教育(2016年10期)2016-11-23 08:5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