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语音交互在播音艺术中的创新与应用

2024-12-17 00:00:00袁子云
艺术大观 2024年32期

摘要: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分支,智能语音交互正在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给传统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在传统的播音艺术领域,语音智能交互技术的引入,不仅给播音主持带来了全新的创作工具,而且给受众带来了更丰富、更多样、更具互动性的听觉体验。探索智能语音交互在播音艺术中的创新与应用,不仅可以丰富播音艺术的表达方式与内涵,而且可以促进播音产业数字化转型,增强其在新时代媒介环境中的竞争力与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智能语音交互;播音艺术;创新与应用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设备的普及,人们对信息获取的方式、速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传统的播音艺术因其特有的魅力而广受观众欢迎,但是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更有效、更准确地传达信息已成为播音行业的一大难题。智能语音交互技术的出现,为该问题的解决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它不仅可以模拟人的声音,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自然、顺畅,而且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手段,持续优化播音效果,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要,故而探索智能语音交互在播音艺术中的创新与应用,成为当前相关行业的热议课题。

一、智能语音交互在播音艺术中的创新必要性

(一)提升播音效率与灵活性

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信息的快速传递和高效接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的广播模式由于受到手工操作的限制,很难在短期内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处理,灵活性不强[1]。智能语音交互技术的引进极大地提高了广播的效率与灵活性。该系统采用自动处理与智能调度相结合的方式,能快速地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和播报,减少人工干预,缩短信息传递周期。同时,该系统还能根据实时情况,灵活地调整广播内容、速度和语调,保证信息准确有效地传递。这种效率、灵活性的提高,使播音艺术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满足人们对信息的即时性、多样性的需求。

(二)丰富播音表现形式

播音艺术是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对吸引受众,提高传播效果至关重要。传统的广播方式常常被限制在单一的语音形式上,很难满足观众的审美需要。智能语音交互技术的运用,使播音艺术呈现出无限的可能。该系统采用智能语音合成、情感识别和仿真技术,能产生不同风格、语调、情绪的语音,使广播内容更生动有趣。另外,智能语音互动系统还可以将图像和视频等多媒体元素进行跨媒介传播,进一步丰富播音的表达方式,提高观众的视听感受。

(三)促进个性化与互动性

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个性化和互动性已经成为吸引受众,提高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传统的广播方式以“一对多”为主,很难满足不同受众的个性化需要,智能语音交互技术的引入,为播音艺术提供了更精确、更个性化的服务。该系统可以对观众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进行分析,从而为每一位观众提供个性化的广播内容,提高观众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同时,该智能语音交互系统还可以与观众进行实时互动,回答观众的问题,收集观众的意见,进一步提高播音的互动性和参与感[2]。这种个性化、互动性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播音艺术的吸引力与影响力,促进播音艺术在现代社会的广泛运用与发展。

(四)推动播音行业转型升级

在科技进步的今天,传统的播音主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智能语音交互技术的引进,为我国广播电视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与推动力。该系统采用智能化、自动化的处理方法,可以减少人工成本,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与准确度。同时,智能语音交互技术还能拓展播音行业在智能客服、虚拟主播等领域的应用与服务,为播音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点和发展机会。另外,智能语音交互技术的运用,也可以促进播音产业的创新与发展,激发产业的活力与创造力,为今后播音艺术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智能语音交互在播音艺术中的创新应用途径

(一)个性化内容定制与播报

随着智能语音交互技术的发展,播音艺术可以实现个性化的内容定制和播放[3]。首先,系统需要采集和分析用户的历史收听、偏好设置和实时行为等信息,建立用户画像。在此基础上,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方法,对海量内容进行智能筛选和组合,生成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广播内容。其次,该智能系统还可以根据用户的反馈与互动状况,对节目的风格、节奏、深度进行动态调整,保证每次播放都能准确地传达到用户的内心深处。其中,重点是保护用户的隐私,保证数据采集和使用的合法合规,并对算法模型进行持续优化,提高推荐精度和满意度。

例如,在“晨听新闻”智能语音新闻服务中,这一服务利用智能语音交互技术,让每一位用户都能享受到高度个性化的新闻播报体验。“晨听新闻”的第一个功能就是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的兴趣爱好、阅读历史和地理位置等多个维度的信息。如对一个经常关注科技新闻、家住北京的用户来说,系统每天早上都会优先推送有关北京的科技信息等。另外,系统还可以根据用户的收听习惯,如喜欢快速播报还是详细解读,对播报的速度、语调和信息量进行调整,保证每个新闻都能准确地到达用户的需求点。为更好地提升用户体验,“晨听新闻”还采用智能语音合成技术,让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播报自己喜欢的主播。系统内置了不同风格的主播声音,有温柔的女声,也有不怒自威的男声,用户甚至可以将自己的语音样本上传到系统中,系统就会自动学习并模仿用户的语音播报,真正做到个性化定制。“晨听新闻”还可量身定做节日祝福服务,用户只需要在语音中输入自己想要表达的祝福内容,系统就会自动产生一段带有感情色彩、性格特征的祝福文字,由主播选择的语音播报。这一人性化的祝福方式,既能让用户感受到节日的温暖与欢乐,又能进一步提升用户对“晨听新闻”的忠诚度。

(二)情感化语音合成

情感化语音合成也是播音艺术中智能语音交互的创新之处,传统的语音合成往往缺少真实的情感表达,智能语音技术可以通过对人类言语中的情感特征进行深度挖掘,模拟出丰富多样的情感语调。应建立覆盖多情感语音样本的大规模情感语音库。可利用情感识别算法对文本中的情感色彩进行分析,并将其映射为对应的语音特征[4]。最后,利用语音合成技术把文本转换成具有特定情绪的语音输出。这样既提高了播音的感染力,又使机器的声音更人性化,更贴近观众。

例如,在“情感电台”中,运用先进的情感语音合成技术,带给听众一种更加真实动人的听觉感受。“情感电台”的内容涵盖了情感故事、心灵鸡汤和人生哲学等内容,每期都是为了打动观众的心,引起他们的共鸣。为达到这一目的,广播电台采用情感语音合成技术,使播音员的语音能够随着情绪的变化而自动调整。如在某一期节目讲述了一个悲伤的故事,主持人的声音从一开始的平和,渐渐变得低沉,带着一丝哽咽,似乎能感受到主人公的痛苦和无助。系统通过对“失去”“孤独”等情感关键词的识别,自动调整主播的语气、音量和语速,让故事变得更加真实,更加感人,这种调整可以让观众仿佛穿越屏幕,跟着主播一起走进那一段伤心的历程。如果是欢乐类、励志类的节目,主持人的声音就会变得欢快,充满正能量。系统会自动识别“成功”和“希望”等正面情绪词汇,并自动调整声音的音调和节奏,让整个故事变得更加振奋人心,让观众不仅能感受到故事中的快乐和鼓舞,还能被主播的声音感染,产生一种正能量。

(三)实时互动与反馈机制

智能语音交互技术将实时交互反馈机制引入播音艺术中,大大提高了用户体验。该系统需要有良好的语音识别和理解能力,能准确地捕捉到用户的声音命令或提问,并快速做出反应。在此基础上,可建立一个实时会话框架,使用户能够与播音系统自然、顺畅地互动,无论提问、发表意见或参与节目互动,都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5]。同时,系统还应该能够根据用户的反馈,对广播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从而形成闭环的优化机制。这种应用方式要求播音系统具有较高的柔性与智能化水平,以保证交互过程的流畅与有趣。

例如,在直播互动平台中,通过智能语音交互技术,可实现主播与观众的实时互动与反馈,大大提高直播的趣味性与参与感。在“直播互动平台”中,节目主持人能与观众实时对话。观众可以用语音输入自己想要问的问题,或者是想要说的话,系统就会把这些问题反馈给主播,由主播来回答。这种即时互动的方式,不但增加了直播内容的趣味性,也增加观众的参与感与归属感。除语言互动之外,直播互动平台还提供诸如“赞”“打赏”“弹幕评论”等丰富的互动功能,观众可以利用这些功能来表达他们想要的东西,也可以根据观众的互动情况,实时调整节目的内容与节奏。当某一话题引发了观众的热议时,主持人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对这个话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从而满足观众的好奇心。为了进一步提高实时交互效果,“直播互动平台”还采用了智能语音识别、语义理解等技术。该系统可以对观众的语音进行识别,并将声音转换成文字显示在屏幕上,方便主持人及其他观众观看、理解。同时,该系统还可以了解听者的语义意图,如提问、建议、赞美等,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反馈与处理。

(四)多语种与方言播音能力

智能语音交互技术融合了多种语言和方言的播音功能,使播音艺术突破语言障碍成为可能[6]。首先,需要收集和整理各种语言和方言的语音数据,建立综合的语言学模型。其次,采用跨语言处理技术,实现跨语言的自动转换和适配;同时利用语音合成技术,实现多种语言、自然流畅的播音内容的生成。这不仅扩大了播音艺术的受众面,而且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使广播内容更贴近不同地域和文化的受众。

例如,在“国际广播电台”中,采用智能化的语音互动技术,自动识别并播报多语种方言,使听众获得更方便、更多样的信息。“国际电台”是一家集新闻、文化、教育、娱乐为一体的广播电台,其受众遍及世界各地。为了满足各国、地区听众的需要,广播电台采用了多种语言和方言的播音技巧。该系统能自动识别观众所说的方言,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广播服务。如果有英语听众在听一条新闻,系统就会自动翻译成英语来播放;如果有粤语观众在听文化节目,系统就会用粤语来播放。除自动识别与广播之外,“国际电台”还提供丰富的语言选项,听众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语言或方言,也可以用语音和文字两种方式收听。系统内置英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汉语等多语种广播模式,让听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切换。

(五)智能化节目编排与优化

智能语音交互技术也可以用于广播节目的智能编排和优化,在深入分析用户收听习惯、兴趣偏好和市场趋势的基础上,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自动地向用户推荐或者生成相应的节目内容,并对节目的播出时间和次序进行合理的排序。可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实时监控和分析节目播出后用户的反馈情况,从而对节目策略进行调整,优化节目结构,提高节目质量。另外,该系统还可以帮助主播进行节目排练,提供专业的声音引导和反馈,提高主播的演奏水平,提高节目制作的效率。

例如,在“智能音乐电台”中,智乐电台以音乐为主要内容,包括流行乐、摇滚、爵士、古典等,为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需要,广播电台采用了智能化的节目编排和优化技术。该系统根据用户的收听历史、兴趣爱好、实时反馈等信息,对节目内容的编排及播出顺序进行调整。如当系统检测到某一位听众对某一流行音乐有特殊的兴趣时,该系统就会自动加载该用户所喜爱的歌曲,并将其优先推荐给该用户。此外,在个性化编排的基础上,智能音乐电台采用智能算法优化节目内容,该系统通过对每一首乐曲的音频分析,提取音乐的韵律和和声等特征信息,并据此将其分类并标注。同时,根据听众的喜好以及当前播放场景,自动为其匹配最适合的音乐。这种智能化的音乐推荐方法,既能提升节目的质量,又能吸引观众,让他们在听歌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符合自己品味和需要的音乐体验。

三、结束语

智能语音交互技术在播音艺术领域的创新和应用,不仅给播音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也给观众带来了更多的智能化、便利性和个性化的听觉享受。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实现智能语音互动技术与播音艺术的深度结合,创作出更具创造力、感染力的播音作品,促进播音事业的蓬勃发展。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应用的深入,智能语音交互将会在播音艺术领域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郑爽悦.人工智能对播音主持工作的影响及应对举措研究[J].传媒论坛,2023,6(20):64-66.

[2]吴瑜,宗敏.守正创新:从技能实践到融媒体环境中的口语传播——基于CiteSpace的中国播音主持艺术研究知识图谱分析[J].潍坊学院学报,2023,23(05):87-92.

[3]韩志浦.智能语音技术下播音主持的探索与思考——以微软AI配音为例[J].文学艺术周刊,2023,(16):80-82.

[4]李英涛.人工智能技术对播音主持的影响[J].中国报业,2023,(13):116-117.

[5]王羽.浅析AI主播背景下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J].中国报业,2023,(08):22-23.

[6]张佩佩.智能技术为新闻播音带来的影响[J].记者摇篮,2023,(03):147-149.

基金项目: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校级课题“人工智能背景下广西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与发展探究”(项目编号:YHKY202418)。

作者简介:袁子云(1991-),女,河北邯郸人,本科,讲师,从事播音主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