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方戏曲现代戏在与时代生活同行、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中创作了数量可观的作品,但少有像豫剧《朝阳沟》这样的现象级作品,剧情里面的人物、表演、语言鲜活呈现,至今令人回味,原因何在?本文对豫剧《朝阳沟》进行分析,谈谈现代戏曲的创作方向,以期为现代戏的创作提供可借鉴讨论的思路。
关键词:现代戏;创作;方向
就豫剧现代戏而言,大多侧重表现农村家长里短、迎合现实政策,特点是生活气息浓厚、地域色彩鲜明、喜剧感十足、通俗易懂。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现的《小二黑结婚》《李双双》,到20世纪60年代应运而生、盛演六十年而不衰的《朝阳沟》,这些作品不断强化了这些特点,持续塑造了豫剧现代戏的风格。尽管当时被认为是现代戏的开端,但多年过去,这些作品却已成为巅峰之作,常演不衰。
这不禁让人思考:一个标准的政策宣传戏,却具有极高的艺术性,贴合时代,百姓喜欢,怎么做到政治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朝阳沟》到底好在哪?有没有可以借鉴的地方,我们尝试梳理分析一下《朝阳沟》的创作特点,来探索现代戏的创作方向。
一、与民众共情,剧情生动鲜活
该剧讲述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原老百姓在党的大政策背景下的生活及其变化。剧中故事发生在河南一个叫朝阳沟的小山村,城市青年银环插队到农村参加劳动,住在未婚夫栓宝家,在劳动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思想上产生了动摇,后在大家的帮助下使她认识到农村也是知识青年贡献力量的广阔天地,终于在农村扎下根来。
说故事生动鲜活,是指剧中所写的事有人性、有温度、在情理之中,让人看了不觉生硬。鲜活的故事能打动观众,能拉动观众的情绪,引起大家的共情。
例如,剧中银环妈担心女儿下乡受苦不同意她下乡,并且到栓宝家“考察”情况。这种父母对儿女担心的心情都是在情理之中的,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让人看了非常理解做母亲的一颗心。上山下乡在那个年代是一件普遍的事情,银环作为一名有志青年积极响应号召以身实践当属常事,也是当代青年的追求,写出青年一代积极向上的精气神。
银环在农村参加劳动、学农活时的场景,以及栓宝父母的热心宽厚,展现了对银环的关怀。银环未下乡时,怀着满腔期待,但由于母亲的反对而犹豫不决;下乡后,面对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单调枯燥的农村生活、城乡差异而带来的误解和母亲的担忧,银环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产生了退缩逃离的念头。在她背着包裹下山的途中,看着自己锄过的土地、栽种过的庄稼、观赏过的野花,回忆起乡亲们对她的照顾与帮助,她陷入了去留的纠结。当栓宝、老支书、栓宝娘、二大婶等人来给她送行时,她再次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也想明白了知识青年在农村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识为农业生产提供帮助,这并不算屈才,于是决定不再下山,并把母亲劝来一起定居乡村,坚定地留下来为农业生产做贡献[1]。
值得一提的是,主角银环经历的几次思想变化,并不是编剧强行制造的矛盾冲突,而是基于人物性格特点自然而然发生的,尤其是在下乡的问题上很有自己的主见。银环是高中毕业生,年轻,有主见,不会轻易被旁人所左右。下乡前,她由犹豫转为同意时,单靠栓宝劝说和同学的鼓励是不够的,最主要是因为年轻人的豪情壮志和天真单纯,是因为她在学校时被先进人物和英雄事迹所感动,是因为她真心想去。她是城里人,到乡村肯定会出现由城乡差异带来的困难与矛盾,这期间她的委屈、难过等情绪并不突兀,反而更真实。她从动摇到坚决的转变,若只是通过干巴巴的劝说挽留银环,那剧情就会平淡无奇、毫无情感张力。然而,编剧巧妙地通过一段平常的景物描写,让银环触景生情,难以割舍,路边的花草依旧,但她要离开了,她种的庄稼长势喜人,她打理的果树硕果累累,她从中获得成就感,完成自我思想的升华;这时栓宝、栓宝娘、老支书等人再一次盛情挽留,此时此刻,此情此景,银环是发自内心的感动,下定决心留下。整段情节自然流露,水到渠成,使整部戏也“活”了起来[2]。
在创作中,我们应在遵循艺术规律的同时,尊重民众逻辑,使剧情贴近生活,简单而清晰,跌宕起伏。这样的剧本既通俗易懂,又精彩动人。
二、与民众同频,人物塑造饱满
除了剧情之外,演员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也很到位,观众在看剧时或许会有一种错觉,认为那就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一幕,而不是加工制作出来的艺术品。只有将人物演“活”了才有如此效果。“活”在哪?一是主角银环没有被塑造成“伟光正”的形象,有合理的成长线,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来展现银环参加农业生产前后的思想变化,对未知的下乡生活充满期待,不惜“先斩后奏”不辞而别,遇到困难也会退缩,对所经历的点点滴滴心生不舍,被乡亲们感动了就决定留下来一起奋斗,一步一步地完成银环由天真单纯到成熟稳重的转变,这容易让观众联想到现实中的自己或亲朋好友,拉近了观众与人物的距离。二是演员对人物的理解透彻,人物性格拿捏到位,可以为各自饰演的人物找到支撑人物性格的行为动作,老实不失机智的栓宝撕照片想要吓唬银环,却悄悄把照片藏到口袋里,只是将包装撕了;温和的栓宝娘无论对谁都是笑吟吟的;二大娘是典型的农村妇女,与栓宝娘拉家常时面容和善,与银环妈妈吵架时互相指着鼻子对骂;泼辣刁蛮的银环妈妈,来到栓宝家时直接跳上椅子盘腿坐下,数落女儿时一把鼻涕一把泪,还寻死觅活的,尽显刁蛮泼辣之态。
舞台作品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将人当作有血有肉的个体来描写,只有这样,人物形象才会鲜活生动、真实可信。《朝阳沟》便是如此,剧中的每个人物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原型,没有一个人物形象是失真的。
三、与民众共语,方言俚语亲切
剧中人物的语言鲜活幽默、接地气,《朝阳沟》创排于1958年,是一出具有思想教育意义的戏。剧中涉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背景,但全剧没有一处是硬邦邦的说教,没有一处是简单直白的口号宣传“劳动最光荣”,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平白朴素的言辞娓娓道来劳动是光荣的,是剧中人物置身劳动中看到劳动成果后的思量,不知不觉地将观众带入那个年代,感受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热血澎湃、激情四溢的精神状态,既宣传了党的政策,又讲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让观众在观剧中感受到时代气息、了解现实。
“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看不完说不尽的胜利消息,农村是青年人的广阔天地,千条路我不走选定山区,离城市到农村接受教育,同学们走了一批又一批毫不犹豫,妈呀妈,你何时同意让我去?”这是银环在同学们一批批下乡后等待母亲同意她下乡的焦急心情。唱词中没有高大上的口号,我们通过银环的唱词看到她选择下乡的决心,我们通过银环的语言,看到了祖国建设的顺利进行,看到了一批批热血青年的热情投入[3]。
我们现行主流的表演体系是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为代表的苏联戏剧及其理论,对戏曲界也影响颇深。在创作中,坚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理念,使得向生活学习、体验人物成为现代戏创作不可或缺的过程。剧中人物该说什么,怎么说,贴合民众生活,才能散发出熟悉的亲切感,无形中就让民众对人物印象更深刻,方便对剧中人物的理解。
四、与民众贴近,表演绘声绘色
现代戏首先也是戏曲,戏曲四功“唱念做打”,唱是首位,它是人物表达内心世界、相互交流的表达方式,而话剧加唱的形式可能无形中会削弱唱的地位而逐渐“话剧化”,难以产生“核心唱段”“经典唱段”,失去了戏曲的韵味,也失去了观众。要根据角色所处的环境,特定的性格气质,以及角色所穿服饰的特点,挖掘、创造出既符合人物精神气质、职业特征,又具戏曲韵律、生动自然的肢体动作,这是创作现代戏曲表演的关键。
现代戏带有一定的写实性,很容易被排成话剧加唱,而《朝阳沟》却不受此影响,它是纯粹的、真正的戏曲。银环的每个阶段的情感都是用唱来抒发的,如上山时抒发内心的兴奋,遇到挫折时的委屈,下山时的回忆、纠结、醒悟,连和母亲争吵也是用唱的;此外,银环妈妈二次去栓宝家,被拉着坐下说家常话都是用唱来表现的。剧中经典唱段随处可见,无论主角配角、不管大段小段都能成为“流行”唱段,广为流传[4]。
栓宝娘唱的“昨夜晚老婆我做了一个好梦,梦见了那银环前来看我。一进门笑呵呵,先叫娘后叫爹。下地干活很利索,帮助老婆我把文化学,高兴得我心里没法说。老头子在一旁推推我:老东西你呀你几辈子没有当婆婆”。哈哈,这唱词太接地气了。
两亲家见面“亲家母,你坐下,咱俩坐下拉一拉”“老嫂子,你到俺家,咱俩坐下拉一拉”。俩人连说话都唱起来了,充满了浓浓的戏曲味。
“故事”是真的,“人物”是真的,故事中人物产生的“情”自然也是真的。所以当银环决定下乡时,观众可以感受到她追求先进的豪情壮志;她观赏路边的花草,观众可以感受到她的欢欣愉快;她被母亲责骂,观众会替她难过;她干活磨破双手,观众也会为她心疼;她下山看到庄稼和果树时的眼神和动作,观众更是被她的这番不舍之情感动得难以言状。最怕的是“台上哭断肠,台下尽茫然”,这也是不少现代戏都存在的通病。
戏曲传统的程式肢体语汇,乃是在一种超稳定的社会结构中,在千百年人们的生活方式没有多大改变的情况下、由历代无数艺术家不断创造、革新、琢磨加工才慢慢成形并逐渐达到完美的。而现代戏曲真正走上舞台,至多不过百年时间,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急遽变化的状态下,新的固定程式难以形成,在确定了剧作的整体风格之后,创作的关键就是如何选取、创造合乎规定情境和人物特色的程式技法。传统的程式技法,仍然是戏曲演员塑造现代人物的主要手段。二者的交融、分寸的拿捏关键是看怎样结合人物、规定情景去有机地化用,使其成为属于“这一个”人物的形体语汇,这些都需从真实的生活中来加以提炼的,有一定的生活依据,才能让民众感觉自然亲切。
创作者要善于挖掘那些蕴含在人们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中的舞蹈性因素,如拉家常、看电视、干农活、吃饭喝水等具有动作性、舞蹈性的生活形态时,可充分发挥戏曲舞蹈程式性、叙述性特长,将其提炼出来,并配之以恰当的音乐(打击乐)伴奏,将这些充满动感的现代生活内容予以舞蹈化表现,使之成为优美的生活化舞蹈,经过深入的体验生活,在准确把握人物基调的前提下再运用戏曲的形式予以表现。经过这种从内容到形式,从生活到艺术的过程,演员从传统中解放出来,先像人物,再像剧种,既是生活的,又是戏曲的[5]。
排演现代戏最难之处,不在于用浓墨重彩的方式,在剧中安排诸多精美好看的大量舞蹈,而在于使人物那些日常的动作既富于生动自然的生活气息,又富于戏曲化的形体韵致之美,做到二者的结合,是现代戏曲创作的一种佳境。
五、结束语
豫剧现代戏《朝阳沟》的成功之处就是以人为本,从民众角度去思考,去创排,戏剧是观演双方的艺术,还戏于民,是真正地到民众中去,再从民众中走出来,明确戏曲是给民众看的,自然就处处从民众考虑,然后才形成了一系列贴合民众的创作元素:剧情逻辑简单清晰,大量脍炙人口的叙述性、抒情性、交流性唱段,悦耳动听,朗朗上口;塑造出银环、栓宝、栓宝娘等一批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地屹立在舞台上;戏剧节奏跌宕起伏、表演灵活且接地气等。
地方戏曲的现代戏创作要狠抓地域风格、剧种特色。在遵循本剧种艺术规律的基础上,坚持以民众为第一观众原则,这不是迎合市场、迎合观众,而是用观众熟知又高于观众认识的方式呈现给观众,这样才是观演双方的良性上升循环,在台词、表演中挖掘地域性格,在唱腔中挖掘剧种特色。积极挖掘反映本地文化、符合本剧种特色的题材,以现代戏反映当代故事,化用传统的程式语汇,创造新的符合、反映时代生活的新程式,进一步吸收借鉴其他艺术形式,开掘、塑造出符合自身条件,符合人物基调的艺术形象。
以民为本,不断打磨作品的艺术品质,才有可能创作出优质的现代戏剧。艺术的魅力在于唤起观众对自身生活的记忆,要把戏剧变成大众的日常消费,才能赋予其生命力。要提升现代戏的思想性、深刻性,让观众在艺术欣赏中感受到心灵的洗礼,以及对社会对人性的思考。归根结底,戏曲创作不能脱离民众。
参考文献:
[1]袁楠.一部扶贫题材豫剧缘何这么多人点赞[N].河南日报,2018-06-07.
[2]朱恒夫.新世纪戏曲现代戏的成绩与不足[J].上海艺术评论,2020,(06):8-10.
[3]罗怀臻.戏曲要寻找当下观众[N].人民日报,2020-02-06.
[4]王评章.戏曲本体的尊严与力量:王评章戏剧评论集[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7.
[5]汪人元.戏曲现代戏音乐的发展及其认知[J].中国戏剧,2022,(06):47-49.
作者简介:宗套花(1972-),女,河南平顶山人,本科,三级编剧,从事地方戏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