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戏曲音乐在高校民族管弦乐中的运用,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丰富民族音乐的表现形式及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具有重要意义。戏曲音乐在民族管弦乐中的渗透能使传统戏曲与民乐全面融合,形成全新的民族管弦音乐作品,以此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其中,戏曲音乐元素的提炼与融合、民族管弦音乐创作的革新以及演奏的特色呈现,都集中展现出戏曲音乐的重要价值。对此,高校在实践应用中可以充分使戏曲音乐与民族管弦乐相结合,以此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升民族管弦乐的演奏质量。
关键词:戏曲音乐;民族管弦乐;高校
中国戏曲音乐,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民族情感。其独特的旋律线条、节奏变化以及表演形式,不仅为观众带来了艺术享受,也为民族管弦乐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灵感。在当代社会,戏曲是体现中华民族美学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守正”就必须深刻认识并坚守住这种民族艺术形式之特色。古老的戏曲艺术要在当代获得良好发展,展现当代形象,就必须与时俱进、提质升级,从而在更高形态上完成现代转换。随着高校民族管弦乐的不断发展,如何更好地将戏曲音乐元素融入其中,成为当代民族音乐实践中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戏曲音乐对民族管弦乐的重要性
(一)注入戏曲音乐元素,塑造鲜明民族风格
戏曲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旋律、节奏以及表达方式对民族管弦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在创作上注入戏曲音乐元素能够极大地丰富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比如,《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就巧妙地融入了越剧的唱腔特色,使得整个作品不仅具有西方交响乐的宏大结构,同时也保留了浓厚的地方色彩,这种融合让听众在享受音乐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1]。另一方面,戏曲中的各种乐器演奏技巧可以为民族管弦乐队带来新的灵感源泉。例如,使用二胡模仿京剧中老生的嗓音变化,或是以琵琶模拟旦角细腻婉转的情感表达等手法,都能够让传统乐器展现出更加生动多彩的一面。此外,将戏曲中常见的板式变化应用于现代作曲中,则有助于打破常规模式限制,塑造出更多样化的民族风格。
(二)提供创作素材来源,丰富民族音乐语言
从民族音乐语言层面来看,中国传统戏曲中的唱腔旋律多样而富有特色,如京剧的西皮、二黄等,这些旋律线条优美动听,节奏变化丰富,为作曲家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许多现代民族管弦乐作品中都可以找到借鉴的戏曲旋律,通过将传统戏曲元素融入新作品中,不仅能够使作品更加触动听众的心灵,同时也促进了民族音乐语言的发展与创新。在音色运用上,戏曲伴奏乐队使用了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乐器,如京胡、板鼓、唢呐等,它们各自拥有独特的声音特质。当这些乐器被引入民族管弦乐团时,可以极大地拓展整个乐队的表现力,让作品听起来更加丰富多彩。另外,戏曲表演中还经常采用特定的演奏技法来模拟自然界的声音或是表达情感状态,这样的手法如果被恰当地应用于民族管弦乐创作中,则能够让作品更生动地传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色彩。可以说,这种基于深厚文化底蕴之上的创作方式,无疑有助于形成更加多元化的民族音乐语言体系。
(三)吸收戏曲情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戏曲音乐不仅在旋律、音色等方面为民族管弦乐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更重要的是它还承载着深厚的情感文化,这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戏曲作为民间艺术形式之一,通过其独特的表演方式讲述了无数关于忠诚、勇敢、爱情、家庭等主题的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生活哲学,是中华民族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因此,当民族管弦乐吸收戏曲中的情感文化时,实际上是在进行一种深层次的文化交流与传承。从情感表达的角度来看,戏曲音乐能够细腻地描绘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无论是喜悦还是悲伤,都能通过特定的旋律线条和节奏模式准确地传达给观众。同时,戏曲所蕴含的社会伦理观念也是民族管弦乐创作中值得借鉴的重要方面。许多经典剧目都围绕着孝顺父母、尊老爱幼、忠君爱国等传统美德展开,这些正面价值观念通过音乐的形式得以传播,有助于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另外,通过将戏曲元素融入民族管弦乐中,不仅能够促进不同地域间文化的交流融合,而且戏曲音乐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不仅可以让更多人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促进了全球范围内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认知与尊重[2]。
(四)实现演奏技巧创新,提升音乐演奏水平
戏曲音乐不仅在文化传承和情感表达上对民族管弦乐产生了深远影响,它还通过其独特的演奏技巧为现代民族管弦乐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灵感和技术支持,从而极大地提升了整个领域的演奏水平。例如,在弓法运用方面,戏曲伴奏中的乐器如京胡、二胡等经常采用快速而富有弹性的运弓方式来模拟人声或自然界的声响,这种演奏方法要求演奏者具备良好的控制力以及对音色变化的高度敏感性。将这类技巧应用于民族管弦乐中,可以使得弦乐部分的声音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能增强乐队整体的表现力。再如吹打类乐器如唢呐、笛子等在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往往通过复杂的指法变化来产生丰富多变的音效。对于民族管弦乐团而言,学习并掌握这些特殊指法不仅可以拓宽个人技能范围,还能让作品呈现出更为独特的声音色彩。此外,戏曲演奏中常见的“吐字”“滑音”等技巧也值得借鉴,它们能够使旋律线条变得更加流畅自然,赋予音乐更深层次的情感表达。
二、戏曲音乐在民族管弦乐中的运用分析
(一)戏曲音乐元素的提炼与融合
中国传统戏曲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线条、节奏结构及演奏技法,为民族管弦乐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对其精髓的提炼和创新性融合,作曲家不仅能够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作品,还能有效提升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其中,戏曲音乐中旋律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其高度的表现力和装饰性上。例如,京剧、昆曲等剧种中的唱腔往往通过滑音、颤音等装饰手法来丰富旋律线条,这些技巧使得旋律更加生动且富有感染力。在民族管弦乐创作中,作曲家可以借鉴这种装饰手法,将其融入主题旋律或背景伴奏中,从而增强作品的情感表达。同时,戏曲音乐中的节奏设计十分灵活多变,从快速紧凑到缓慢悠扬,几乎涵盖了所有可能的速度范围。例如,“板眼”作为传统戏曲音乐特有的时间单位概念,虽然包含了强弱之分,但更多地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对于时间流动性的独特理解。“紧打慢唱”是戏曲表演中常见的一种节奏处理方法,在赵季平先生的《第一交响乐》中就有很好的体现:乐队部分采用八分音符作为“板”,而人声则相对自由,形成了对比鲜明却又和谐统一的效果[3]。这种处理方式不仅保留了戏曲音乐的传统韵味,同时也为现代民族管弦乐增添了新的活力,使整个作品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增加作品的层次感和动态变化,使整体表现更为丰富多彩。
(二)民族管弦乐创作的革新发展
将戏曲音乐元素融入高校民族管弦乐作品的创作中,不仅是一种对传统戏曲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对现代民族管弦乐创作理念的一种创新。通过深入挖掘戏曲音乐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作曲家能够创作出既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又兼具时代特色的民族管弦乐作品。这种创作方式不仅丰富了民族管弦乐的表现形式,也增强了其艺术感染力。例如,在《大闹天宫》叙事曲中,编曲者基于1964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同名动画片的音乐素材进行了大量的改编与重组。该作品充分利用了民族管弦乐队各组乐器的特点,使音调和节奏更加富有戏剧色彩。京剧锣鼓在其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对经典锣鼓套路的重新设计,使其与乐队完美配合,生动地再现了“天地孕育石猴爆出”“孙悟空与群猴嬉戏演武”“齐天大圣与天兵对阵”以及“孙悟空闹天宫”等场景,以音乐的形式重塑了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经典片段。再如作曲家昌英中于2016年创作的《阿吉娜姆》,这是一首基于传统藏戏音乐的作品。昌英中从藏戏中提取了多维度的音乐元素,运用音阶分组、音列交替、材料轮转、固定形态和弦及其变形等多种手法,展现了对基本音乐材料的设计与衍化,在多元化的音响形态与织体构建中,实现了对民族管弦乐队音响效果的突破与创新[4]。这些探索不仅为民族管弦乐带来了新的表现手段,也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民族管弦乐演奏的特色呈现
在民族管弦乐中,戏曲音乐的运用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也使得演出更具地方特色与文化内涵。2024年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资助项目——民族管弦乐《戏韵国乐》原创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首演,成功地将戏曲与民乐结合,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整场演出以中国戏曲学院青年教师聂鑫鹏的新作《将军令》开场,该作品基于同名传统唢呐曲牌旋律,通过创新的设计与配器,为音乐会奠定了恢宏庄重且不失韵趣的基调。随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作曲家赵方创作的《醉三峡》以京胡与民族管弦乐队的组合,生动描绘了三峡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自然奇观的赞叹与感怀。此外,中国戏曲学院青年教师韩俞与车欣霖共同创作的《戏韵》则采用了京剧胡琴曲牌《八岔》为主题,通过主奏琵琶模拟京剧锣鼓声,并与胡琴、打击乐进行“对谈”与“合鸣”,给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体验。可以说,《戏韵国乐》音乐会通过一系列创新手段,使民族管弦乐作品呈现出独特的戏曲韵味,其中创新的演奏技法不仅为民族管弦乐提供了多样化的风格选择,还使得作品能够更好地传达出戏曲音乐中的情感表达方式。这种情感传递不仅加深了观众对作品的理解,也提升了整体演出的艺术价值。总之,《戏韵国乐》音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戏曲与民乐结合的可能性,也为民族管弦乐演奏开辟了新的方向,使其在保持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展现出更加丰富多元的艺术风貌。
三、戏曲音乐在高校民族管弦乐中的运用的实践策略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音乐文化的传承及推广是当代音乐传承者需要思索的问题,将戏曲音乐元素融入高校民族管弦乐的实践中,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还能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5]。对此,在高校民族管弦乐的创作与呈现中,高校首先应开设专门的戏曲音乐赏析课程,系统介绍不同剧种的历史背景、音乐特点及演奏技法,使学生对戏曲音乐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同时,编写或选用包含戏曲音乐元素的教学材料,如曲谱集、理论书籍和多媒体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其次,高校可以与专业戏曲院团、艺术家建立合作关系,邀请知名戏曲演员和演奏家举办讲座,创建工作坊或大师班,让学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并学习专业的戏曲表演技巧。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戏曲演出、参与戏曲节等活动,增强学生对戏曲音乐的兴趣和理解,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仅能够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还能拓宽视野,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再次,高校应支持学生和教师利用戏曲音乐元素进行原创作品的创作或对传统曲目的改编,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还能培养学生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提高创新能力。例如,可以设立专项基金或比赛,鼓励学生结合现代音乐理念和技术手段,探索戏曲音乐与民族管弦乐融合的新形式。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还能推动民族管弦乐的发展。最后,高校应积极组织各类音乐会、演出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其学习成果的平台。特别是在重要节日或校园文化活动中,安排包含戏曲音乐元素的节目,不仅能增强校园文化的多样性,也能吸引更多师生的关注和支持,扩大戏曲音乐在年轻一代中的影响力。
四、结束语
戏曲音乐不仅为民族管弦乐提供了丰富的音乐素材和创作灵感,还在技法、风格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高校民族管弦乐的实践应用中,融入戏曲音乐元素,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演奏技巧,还能够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对此,我们应继续探索和实践戏曲音乐与民族管弦乐的深度融合,推动民族管弦乐的创新发展,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贡献更大的力量,共同推动中国音乐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南.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的戏曲音乐特色与情感表达[J].牡丹,2024,(16):54-56.
[2]滕杰.传统戏曲元素与当代作曲技法的碰撞与融合——以三部当代管弦乐作品为例[J].艺术品鉴,2023,(35):26-29.
[3]周少聪.赵季平三部管弦乐作品中的戏曲元素探赜[J].中国音乐,2024,(05):192-199.
[4]周姝.藏戏音乐的当代重构——民族管弦乐《阿吉娜姆》的音乐语言[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24,(01):102-115.
[5]任婧.融汇交织共赢自信——探讨民族管弦乐与戏曲音乐的发展[J].戏剧之家,2022,(26):53-57.
基金项目:2023年度广西艺术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戏曲音乐在高校民族管弦乐中的运用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YB202304)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周之尧(1992-),男,江苏常熟人,三级演奏员,从事音乐表演(民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