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指挥是以手势操控声乐、器乐或两者结合的表演艺术,指挥的表现直接影响音乐的最终呈现,因此指挥应当在排练前分析作品内部的音乐语言、规划指挥动作及拟定排练方案等。笔者从指挥视角详细分析女声合唱作品《想你的365天》的指挥诠释及艺术处理,期望为更多合唱指挥爱好者提供些许帮助。
关键词:女声合唱;作品分析;指挥诠释
一、女声合唱《想你的365天》作品分析
(一)创作背景
《想你的365天》是一首兼具动感和情感的通俗歌曲,由邬裕康和李伟菘作词作曲,创作灵感来源于故事中沉香与母亲之间的深情,以及歌手李玟特有的热辣风格,呈现为女声独唱版本。2012年秋,温展力受华中师范大学田晓宝邀约,为Tiankong合唱团新年音乐会改编了合唱版,并于同年12月31号在武汉首演。改编后的版本很快被多个合唱团选用。2013年,邬裕康为2014年央视春晚修改了歌词,并将歌曲改编为四人合唱的形式。自春晚演出后,《想你的365天》迅速走红,合唱版也深受广大合唱爱好者的喜爱。
(二)作品分析
此曲整体结构为变奏曲式,分为A、A1、A2三部分,具有三部性特征,体现在速度变化方面,以固定旋律变奏为主要变奏手法(见图1)。
前奏(1—10小节)结构为两个乐句,采用主题F大调平行小调d小调,结束并停在小调半终止属和弦上,再由半终止转入引子(10—11小节)主和弦加八度低音。
主部A(11—26小节)为A、B对比主题无再现单二部结构,F大调,A(11—18小节)为2+2方整型结构及乐段重复,以春夏秋冬为主题的歌词描绘了四个不一样的场景画面。采用齐唱的形式,旋律线条流畅,均使用同音反复的创作手法,乐句中的大跳音程增加了旋律的起伏,附点节奏使得音乐推动性更加强烈。
B(19—26小节)为(2+2+2)三乐句乐段及两小节乐句。采用三声部和声式织体写法,和声上多使用Ⅳ—Ⅴ—Ⅰ进行连接。
间奏(27—34小节)为两个分句加一个大乐句,抒情钢琴伴奏引入,结尾处渐慢加延长后引出4/8的快板节奏作为连接(35—36小节),连接是使用引子部分的柱式和弦材料,将原本1小节4个四分音符扩充为两小节,切分时值紧缩,风格活泼。
中部变奏A1(37—68小节)在保持原有旋律的基础上,将原本的四分音符缩短至八分音符,将原本前八后十六改变为三连音,节奏跳跃。当低声部为主旋律时,高、中声部做对位声部,声部间交错衔接,将情绪推向一个高潮。
扩充部分(69—76小节)以主题B材料出现,速度由中部快板转为自由的柔板,采用和弦分解依次进入的形式,在合唱音响方面获得独特效果。
再现部变奏A2(77—92小节)为紧缩再现,省略了原本主部中的B乐段,与第一次变奏结构织体保持一致,改变形式为调性转至近关系G大调,速度由变奏一的八分音符=132改为八分音符=120,风格保持热情洋溢。
尾声(93—102小节)材料源自A乐段中的后句,两次重复后正格终止,将全曲推向最高潮。
二、女声合唱《想你的365天》指挥诠释
(一)合唱总谱的研读
1.横向要素
音乐的横向要素主要包括速度、节拍节奏、旋律和曲式。
(1)速度是构成作品的重要条件。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人的情绪变化,因此先要关注作品中速度的变化。作品开头是Andante,速率是四分音符=72,Andante是有表情提示的:行进的步伐。这个速度不仅是较为绵延的韵律,更是描绘一种黑暗中星光汇聚而成缓缓亮起宝莲灯的形象;作品第10小节Adagio,速率是四分音符=56的柔板乐章,要求音乐速度更加稳定;作品第35小节Allegro,八分音符=132,急速乐章的音乐基调更加轻快且有弹性,速度不要越来越快;作品第69小节AdagioRubato,是自由速度的柔板乐章,因为给予指挥无限的处理空间,在一定的四分音符=46的速率中还可以寻找新的音响效果;作品第77小节同样是Allegro的速度记号,但速率比之前变奏要慢一些,八分音符=120,指挥需要敏锐发现并区分出来。指挥需在正确的速度基础上才能进一步理解音乐更深的内涵,做出更多准确的表情处理。
(2)节拍是在同一速度中不同强弱规律的体现。节拍的基本构成单位是二拍或者三拍,都有各自特有的强弱规律;以这两种结构为基础又可组成新的结构,如复节拍:2+2=4,2+3=5等。节奏是音乐的基本元素之一,又和节拍互相作用,节奏在有组合规律的节拍中才能发挥作用,当节奏离开节拍自然规律,音乐就会产生跳跃、动荡的新效果,当回归节拍律动时又能恢复平静自然。
作品中37小节“里”字就是利用了音乐进行中的重音移位、错位方式,产生了推动力和对抗色彩,使得节奏律动新颖活跃。又如44小节,“吧吧”也是放在了后半拍的位置,重音转移产生了节拍的不平衡现象,音乐更加奇幻。
(3)旋律是由不同的节奏和音高组合而成,是音乐构成的主体,也是情感体现的重要部分。旋律构成往往需要动机、乐节、乐句及倾向性等,展开延伸成一条起伏的旋律线,不同旋律会展示不同的形态。作品大致有两种旋律,第一种如11小节同音反复持续向前,环绕式下行大跨结束,两小节为一乐句;第二种是如37小节短促音加休止组合,连接多种节奏,形成新的旋律。
(4)曲式是音乐的框架。没有认清作品的曲式结构,就无法关注段落的连接和转换。当我们掌握了作品的结构,再去认清不同段落各自风格特点、乐段之间的关联,才能更好地衔接起来。在作品中,乐句与乐句之间有递进关系,变奏段和原来段落要有区别,衔接过程更要自然流畅,结构划分参照分析报告。
2.纵向要素
合唱的纵向要素大致为三个方面:复调、和声和自由音色组合。
(1)复调是音乐构成基础理论的支柱,是音乐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以卡农为代表的模仿法,以赋格为代表的对比法,以及倒影、逆行等发展手法。指挥的任务是分析复调,让复调各种动机和元素展现出来,宏观地认识其发展的规律及内涵。如59、60小节,采用卡农式模仿形成一个复调的衔接,起到推动作用,表现出动感,还要保证旋律线的流畅清晰;如49—51小节采用的是两种不同性格的主题对位重叠,形成对比复调。要求指挥保持结构段落的清晰,节拍、速度准确,声部明确自己的角色,进入准确,层次鲜明。
(2)和声是合唱音响的基础,也是合唱的基本形态。和声功能具有色彩性,不同和弦组合产生不一样的音响色彩,因此指挥要寻找和弦规律,把握和弦性质以及视听和声音响色彩,最终通过和声去表现音乐内在情感和形象。
相同旋律因不同的和声配置方法,不仅可以变换各声部属性,还可以改变旋律音调的表情,音响也会发生变化。如19小节和69小节旋律几乎一致,但19小节使用的是F大调的Ⅳ级,而69小节使用的是Ⅱ级;19小节采用的是三个声部同步进行的柱式和弦形式,可为旋律声部提高和声音响厚度及声音共鸣性,而69小节将和声织体分解,更多地是提供较为开阔的氛围,这时和声背景往往需要与旋律在节奏上交错,在形象上要寻求相对统一的效果。
(3)自由音色组合是指各个声部在不同音区、不同力度下自由组成各种音色的变化。指挥要以各声部的音色形成原理、生理状态、演唱方法为基础,观察各声部音色的问题,了解不同声部音色差异,进行加工。如69小节开始的扩充部分,不同声部、音量及和声结构所产生的音色区别极大,因此不能孤立地看音色,而是寻找更好的音色表达。
(二)指挥技术在作品中的运用
1.起拍技术与歌唱发声的关系
指挥的起拍是决定性动作,一个好的起拍不仅可以帮助引导团员积极的歌唱状态,还能够提示准确速度、力度、咬字吐字以及对音色、音量和音响平衡的把控。因此,指挥在起拍前要有不同段落速度及力度安排,同时配合面部表情提示咬字、手势大与小、线与点的区别以带动良好的发声。
2.指挥基本语汇
指挥语汇[1]指的是为了建立艺术效果而产生的动作,与演唱法或演奏法密切相关,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种。
(1)连音(Legato)击拍属于曲线型软击拍法。它的特点是舒展而松弛的,要求气息慢而稳,带有内在张力,类似抚摸式的线条打法。在作品前奏间奏以及柔板乐章出现,指挥需要加以设计,手势不宜过大,避免手势线条过于软,拍点不清晰的问题。
(2)跳音(Staccato)击拍属于直线型硬击拍法,击拍后要迅速反弹,反弹线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弧线,要求手腕关节灵活有弹性、轻巧的音乐形象。在作品43、44小节和83、84小节使用跳音击拍语汇,击拍到点后,要迅速反弹。
(3)保持音(Tenuto)击拍属于直线或斜线的硬击拍,无反弹动作,tenuto要求音响的饱满和持续,力度弱时要保证音符时值的充足和内在拉力,力度强的时候要保持延续性、推动感和韧性。在作品(69—75小节)主要是用保持音打法,能表现庄严稳健的音乐表情;在54小节使用保持音打法又能塑造辉煌的气势[2]。
(4)特强音(sfz)击拍属于锐点型击拍法,在跳音击拍法的基础上加深加重,动作幅度较大,注意起拍前提前加速,要有爆发力,音头还要清晰。如93小节梦里之前的预备要有力量,发挥出特强音的效果。长音式特强音音头后立即用tenuto指挥语汇支撑,如100小节长音高音的收尾,需要运用特强音的指挥语汇。
3.特殊指挥技术的运用
在作品中除了指挥语汇合理运用以外,还有两个较为重要的指挥技术,分别是分合拍的设计及左右手分工的处理。
(1)分合拍的设计
在节奏较为紧密复杂时,常需要对指挥图示进行设计,如在37小节,节奏较快,又有鲜明的律动,可先采用分拍随后大三连音采用合拍;再如旋律短促时打原拍,旋律舒缓时打合拍,如52小节打分拍,随后53小节、54小节打合拍,55小节又回到分拍,既保证了节奏密集时速度稳定,又在长音时掀起力量推动感[3]。
(2)左右手分工的处理
双手指挥时,右手一般控制节拍和节奏的变化,左手偏重掌握各种情绪和表情的起伏,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常见的两种分工:一是左手保持右手挥拍,如长音延长三拍时,可以左手保持,右手挥出基本拍;二是左右手交替进行,分别依次进入,如49—51小节,先右手第一拍给低声部,随后第三拍给高中声部,下一小节第一拍右手预示低声部,第三拍左手给高、中声部,最后第一拍右手给低声部。左右手分工的好处是,明确指示不同声部面对复杂对位模仿时准确进入。
4.指挥与钢琴伴奏的配合
钢琴伴奏需要具备专业演奏技术、快速视奏能力以及与指挥和团员的合作能力。在合唱作品中,钢琴部分一般是由前奏、间奏、伴奏和尾奏组成,间奏与尾奏起到渲染气氛、承前启后的作用。
合唱中,钢琴声部需要像给合唱声部一样明确预示,因此指挥通常会在开头、间奏、乐句的呼吸等地方关注钢琴伴奏给出预示,如该作品前奏开始是弱起小节,指挥需要提前想好速度和情绪,在第三拍用连音指挥语汇给第四拍带有线条感柔和进入;再如变奏转速前更需要指挥明确速度,用跳音指挥语汇准确打出清晰拍点,使速度节奏更加鲜明,最终达到钢琴与合唱声部完美融合[4]。
优秀的钢琴伴奏不仅可以将作品准确演奏出来,还会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技术处理融入表演中,为作品增添色彩,带给观众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
指挥与钢琴伴奏的配合要求指挥清晰地提出处理要求,并给予钢琴伴奏者二度创作的空间,在保持作品本身音乐处理的基础上,积极与钢琴伴奏就不同阶段排练情况进行密切沟通。长此以往,能够使二者在作品处理上达成共识,培养出默契[5]。
三、结束语
随着合唱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国合唱作品创作时常加入一些流行音乐元素,不仅贴近时代的发展需求,突显流行合唱的时代性特质,使得视听与演唱效果更佳,更促进大众喜爱合唱艺术,推动了合唱艺术的普及。
笔者立足指挥视角,在作品《想你的365天》的实践基础上,对作品结构,钢琴伴奏合作、指挥动作诠释等进行详尽的总结和阐述,希望进一步提高合唱排练体系的科学性与可实践性,促进合唱作品的推广。
参考文献:
[1]杨力.现代指挥技法教程[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6.
[2]田晓宝.中国当代合唱艺术的多元化发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3]胡立志.现代合唱艺术的若干流派和主要特征[J].音乐研究,2004,(03):108-111.
[4]韩德森.当代中国合唱音响风格取向——第六届中国合唱节述评[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2002,(04):56-57.
[5]任秀蕾.20世纪中国合唱创作思维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
作者简介:江亚妮(1996-),女,江西上饶人,研究生,助教,从事合唱指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