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阐述黄梅戏的早期人物造型特点和人物造型语言的程式化;论述了20世纪中叶的舞台人物造型变革和改革开放后的人物造型创新及演变;通过分析现代舞台效果与科学技术等在黄梅戏人物造型创新中的应用,讨论科技对黄梅戏人物造型创新的影响;探究在国际化的多元化发展背景下,黄梅戏人物造型表现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黄梅戏;人物造型;表现;视觉;科技
黄梅戏的起源可追溯至地方性的采茶歌与花鼓调等民间歌舞艺术形式,历经时间的沉淀,逐渐演化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戏剧表现形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黄梅戏在初创时期的人物造型艺术深刻地映射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与文化精神实质。其早期人物造型深受徽州文化浸润,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一、早期黄梅戏人物造型特点
(一)朴实的人物造型
19世纪末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变革,黄梅戏作为一种大众娱乐形式,不仅承载着娱乐功能,还承载着传递社会信息、反映民众心声的作用。早期黄梅戏在人物造型方面相对简单;人物的服饰和化妆较为简朴,这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演出环境有关。由于演出多在农村地区,资源有限,因此演员往往利用现有的材料和简单的化妆技巧来塑造角色。
黄梅戏早期的人物造型表现多以实用为主,装饰和色彩也较为朴实;服饰多采用棉麻材质,色彩以蓝、黑、白为主,这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也体现了朴素的审美观。初期的男角造型多着长衫,女角则以旗袍为主,这些人物造型在舞台上的运用,既符合角色身份,又便于演员的表演动作。这一时期黄梅戏人物的化妆较为简单,以自然色调为主,强调的是角色的内在气质而非外在的华丽装饰。人物脸谱的表现并不像京剧那样繁复,通过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变化结合传统民间大红大绿等色彩的文化情感寓意,来表现人物角色的性格特点。
(二)人物造型表现的程式化
黄梅戏舞台人物造型的程式化形成可追溯至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其表演形式在20世纪30年代发展迅速。在此期间,黄梅戏的表演形式与人物造型艺术均经历了显著的演进,形成了其独特的人物造型风格与审美特征[1]。
在黄梅戏传统人物造型的程式化演进过程中,化妆与脸谱所承载的象征意义构成了人物造型表现的核心。传统化妆的精细处理,包括眉毛的形态、眼睛的描绘以及胡须的样式,均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随着黄梅戏艺术的日益成熟及观众审美水平的提升,黄梅戏的人物造型表现愈发注重细节与艺术表现力,服饰趋向华丽,色彩也更为丰富和精致。在服装风格上,黄梅戏服饰通常采用宽袍大袖,以彰显人物的气度与身份。官服的色彩与纹饰复杂,反映了官员的等级与权力,而平民服饰则相对简约,以凸显其社会地位的低下。
黄梅戏在从民间草根文化向传统舞台艺术的演进的过程中,其人物造型表现风格所蕴含的情感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借助舞台灯光与舞美道具技术的辅助,传统服饰与妆容等视觉元素的舞台效果变得更加鲜明,色彩表现更为丰富,从而更有效地支撑剧情的演绎与角色的塑造。黄梅戏人物造型表现的程式化特征,在每个角色的装扮与表演中得到体现。无论是小生、花旦,抑或老生、老旦,他们的服饰、妆容乃至动作,均遵循着既定的规范与程式。这种程式化的人物造型不仅使得黄梅戏的舞台表现更为统一和谐,而且有助于观众迅速识别角色身份,进而深入剧情。黄梅戏的人物造型塑造、舞台变化以及演员表演风格的紧密联系,共同构建了黄梅戏独特的人物造型表现程式化语言体系[2]。
二、现代黄梅戏舞台人物造型的革新
(一)人物造型表现的变革
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期间,中国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变革,这一时期的黄梅戏艺术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与时代精神的紧密关联。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文化政策的调整,黄梅戏舞台上的人物造型表现开始摒弃旧社会的封建元素,转而融入了更多反映社会主义现实的风格。传统黄梅戏中人物造型常见的华丽服饰和繁复的头饰逐渐被简化,取而代之的是更为朴素、实用的服饰表现。化妆和脸谱方面,开始尝试去除一些过于夸张的装饰,转而强调角色的内在情感和性格特征,使得人物造型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化妆和脸谱的创新,受到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在色彩表现运用上,也从过去的浓重色彩转向了更为明快、对比强烈的色彩搭配,以突出角色性格和情感适应新的审美需求和政治宣传的需要。
(二)人物造型表现的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黄梅戏人物造型表现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创新与变革。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开放程度的加深,黄梅戏工作者开始探索将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的新路径。在20世纪80年代,黄梅戏《天仙配》的复排中,人物造型表现师大胆引入了现代表现理念,服饰既保留了传统元素,又增添了时尚感。据相关统计,该版本的《天仙配》在国内外巡演时,观众人数较以往版本增加了30%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物造型创新对吸引观众的积极影响。
现代黄梅戏人物造型创新的过程中,关注人物造型的视觉效果,更加注重人物性格与情感的表达。《女驸马》中通过巧妙运用色彩和图案,将主人公冯素珍的聪明、机智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创新不仅提升了黄梅戏的艺术表现力,也使得黄梅戏的人物造型更加立体和生动。改革开放后的人物造型创新还体现在对传统材料和工艺的现代应用上。一些造型师开始尝试将传统丝绸与现代合成材料结合,创造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舞台需求的服饰。这种材料的创新使用,不仅降低了制作成本,还提高了舞台效果的多样性。在《红楼梦》的舞台呈现中,这种材料创新的运用尤为突出,其服饰的华丽与精致,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
三、当代黄梅戏影视剧场人物造型的丰富
(一)人物造型表现的视觉丰富
随着科技的发展,舞台灯光和特效技术的进步为黄梅戏人物造型的展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黄梅戏在传统的舞台人物造型基础上融入了科技创新元素,使得黄梅戏的人物造型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感。黄梅戏剧场的演出中,人物造型与舞台效果的结合更加紧密,为观众带来了更为震撼的视觉体验。黄梅戏的当代舞台剧场呈现中,灯光与视觉效果的运用已经成为讲述情节、塑造人物造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舞台灯光技术随着当代科技的进步,提供更加精准和多变的照明效果,为黄梅戏的人物造型增添了新的维度。各种高科技灯光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能效,还创造出更加细腻和动态的光影效果,从而在视觉上强化了人物的情感表达和戏剧表现张力[3]。
当代对黄梅戏传统人物造型的创新,通过投影技术、多媒体互动等体现在舞台视觉效果手段的创新。人物造型表现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视觉艺术相结合,塑造出既符合现代审美又不失传统韵味的视觉人物造型。《天仙配》的演出中,利用全息投影技术,将古老的神话故事与现代视觉艺术融合,使得仙女下凡的场景既梦幻又震撼,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这种技术的运用,不仅增强了戏剧的视觉冲击力,也使得黄梅戏的人物造型更加立体和生动。
(二)科技对人物造型的促进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黄梅戏舞台人物造型表现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人物造型表现的效率和精确度,还极大地拓展了艺术表现的可能性。黄梅戏利用3D建模软件,可以创建出复杂精细的头饰和服饰,这些人物造型表现在传统手工制作中可能耗时费力且难以实现。通过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观众甚至可以在演出中体验到更加沉浸式的视觉效果,从而加深对黄梅戏艺术的理解和感受。
数字技术使得舞台视觉效果更加精准和生动,通过编程控制,灯光可以与演员的动作和音乐节奏同步变化,创造出梦幻般的舞台效果。人物造型表现与视觉效果的创新,要求黄梅戏演员在表演时更加注重与舞台视觉元素的互动,从而在表演风格上也产生了新的要求。演员在特定的灯光效果下,需要调整自己的动作和表情,以确保在视觉叙事中保持角色的连贯性和深度。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言:“技术是艺术的仆人,而不是主人。”在黄梅戏人物造型表现中,数字技术作为艺术表现的辅助工具,帮助艺术家更好地传达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视觉叙事。
四、黄梅戏人物造型的发展
(一)人物造型表现的多样化与国际化趋势
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物造型表现的国际化路径显得尤为重要。这一过程中,黄梅戏不仅需要保留其独特的传统韵味,还要融入现代审美和国际元素,以适应更广泛的观众群体。将黄梅戏的人物造型元素与现代时尚表现相结合,创作出既有传统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新式作品。这种跨界合作不仅能够丰富黄梅戏的国际造型,还能为传统艺术的传播开辟新的途径。现代科技,尤其是数字技术的应用,为黄梅戏人物造型表现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通过计算机辅助表现(CAD)和三维打印技术,表现师能够塑造出前所未有的复杂人物造型,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制作效率,也极大地拓展了人物造型的想象空间。利用数字技术制作的头饰和服饰,不仅能够精确地复现传统元素,还能够加入现代审美,创造出既符合传统美学又具有现代感的新人物造型。当代技术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可以为国际观众提供沉浸式的观赏体验,使他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黄梅戏的魅力。黄梅戏人物造型表现的国际化正是对这一理念的践行,通过创新和融合,让黄梅戏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绽放新的光彩。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黄梅戏人物造型的演变也体现了艺术与生活和时代科技的深度融合[4]。
(二)人物造型的传承和发展
黄梅戏作为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物造型的演变不仅反映了时代审美的变迁,更是传统艺术传承与创新的生动体现。从早期的朴素简约风格到当代的多元化人物造型表现,黄梅戏人物造型的每一次变革都与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连。改革开放后,黄梅戏人物造型表现更是大胆吸收现代艺术理念,融入了更多创新元素,如使用新型材料和现代舞台技术,使得人物造型更加生动、立体,增强了视觉冲击力。黄梅戏人物造型表现的创新趋势还体现在跨界艺术的启发上。通过与其他艺术形式如现代舞蹈、电影、视觉艺术等的融合,黄梅戏人物造型表现不断吸收新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从而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同时,也展现出新的艺术风貌。
黄梅戏人物造型表现的国际化路径,将成为黄梅戏传统艺术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发展方向。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加深,黄梅戏人物造型需要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探索与国际艺术接轨的可能性。通过国际艺术节、巡演和合作项目,黄梅戏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现给世界,同时吸收国际先进的艺术理念和表现手法,推动黄梅戏艺术的全球传播。黄梅戏人物造型表现的国际化将有助于构建一个多元、开放、共享的文化交流平台。
五、结束语
黄梅戏的早期人物造型表现较为朴实,其服饰与道具均以实用性为主导,色彩搭配与装饰风格亦显朴素。随着黄梅戏艺术的成熟及观众审美水平的提升,其人物造型逐渐注重细节与艺术性,服饰装扮趋向华丽与精致,色彩运用亦更为丰富和精细。在现代黄梅戏的演出实践中,人物造型表现与舞台视觉效果的融合愈发紧密,为观众提供了更为震撼的视觉体验。随着时代科技进步,尤其是舞台灯光与特效技术的革新,为黄梅戏人物造型的展现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王长安.中国黄梅戏[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
[2]俞俭.黄梅戏《春江女人》人物造型设计创作[J].剧作家,2010,(02):146-150.
[3]江霞.色彩、灯光与舞台化妆艺术的关系[J].艺海,2017,(08):43-44.
[4]冯婷.传统戏曲舞美的现代化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基金项目:1.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19年度黄梅戏‘梅开三度’经典剧目人物造型的美术表现研究”课题成果(项目编号:SK2019A0345);2.安徽省高校科学重大重点科研项目“黄梅戏服饰设计中的‘五色’观念运用研究”课题成果(项目批准号:2023AH050457)。
作者简介:屠祥(1975-),男,江苏连云港人,研究生,讲师,从事艺术学研究;沈敬山(1968-),男,安徽安庆人,本科,讲师,从事艺术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