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视角下的城市文化塑造

2024-12-17 00:00:00葛永锋
艺术大观 2024年31期
关键词:城市文化公共艺术

摘要:本研究聚焦公共艺术视角下的城市文化塑造,深入剖析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的内在联系,着重从艺术元素层面探讨公共艺术在城市文化塑造中的实践路径,包括公众参与、传统与现代融合及评价体系构建等维度。通过国内外典型案例解析,揭示公共艺术对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与启示,旨在凸显公共艺术在城市文化塑造中的核心价值,为城市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助力构建富有魅力与持久生命力的城市文化体系。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文化;文化塑造;艺术元素

在当代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城市文化建设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对城市形象塑造、文化软实力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以多种艺术形式美化城市空间,还在深层次上与城市的历史、社会、经济等要素相互交融,成为城市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深入研究公共艺术视角下的城市文化塑造,对于推动城市文化发展、增强城市凝聚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一、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的深度关联

(一)公共艺术:城市空间的文化映射

公共艺术以雕塑、壁画、装置艺术等多种形式存在于城市公共空间,如广场、街道、公园等。这些艺术作品犹如城市文化的镜子,直观反映城市的文化内涵与特色。例如,城市中的雕塑常常运用独特的造型、色彩搭配以及装饰图案来展现城市的历史故事或文化符号。以某历史文化名城为例,其广场上的雕塑采用了传统建筑装饰图案中的云纹、回纹等元素,色彩上选取了与当地古建筑相呼应的古朴色调,将抽象的历史文化转化为生动的视觉形象,使市民和游客深刻感受城市的历史底蕴。从空间布局看,公共艺术作品与城市功能分区、地理环境相呼应,共同构建独特的空间文化景观。滨水区域的水主题艺术装置,其色彩和造型与自然水景相得益彰,增强了区域的文化氛围和辨识度,成为城市空间文化的标志性节点[1]。

(二)公共艺术:城市多元要素的综合表征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系统,涵盖历史、社会、经济、政治等诸多方面。公共艺术作为其中一部分,综合体现了这些要素的特征与关系。从历史角度看,不同时期的公共艺术作品记录了城市发展的轨迹。古老建筑上的浮雕,其雕刻的图案、色彩以及所运用的装饰艺术手法见证了城市的兴衰,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在社会层面,公共艺术作品成为公众交流互动的焦点,反映社会群体的文化需求和价值取向。社区内的公共艺术常常蕴含居民的共同文化记忆,强化社区认同感。从经济方面分析,成功的公共艺术项目能带动周边商业发展和房地产增值。例如,著名的艺术展览或艺术街区吸引大量游客,促进旅游业、服务业繁荣,彰显公共艺术与城市经济的紧密联系。

(三)公共艺术在城市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角色

公共艺术在城市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通过挖掘和再现传统艺术形式与文化符号,将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以鲜活的方式传递给当代及后代。如传统手工艺融入现代公共艺术创作,在色彩运用、图案设计和制作工艺上保留传统特色,使濒危技艺得以传承。同时,公共艺术也是城市文化创新的驱动力。艺术家将现代艺术理念与新兴技术手段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感和前瞻性的作品,为城市文化注入新活力。数字化技术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通过创新的色彩呈现、动态图案展示等方式增强了作品的互动性和沉浸感,拓展了城市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途径,推动城市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2]。

二、公共艺术在城市文化塑造中的多维实践路径

(一)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是公共艺术的灵魂所在。政府与社会组织应合力搭建多元互动平台,鼓励公众融入公共艺术创作决策中。艺术创作工作坊使公众与艺术家携手体验创作乐趣,社区艺术展览为居民提供展示舞台,促进邻里文化交流。网络平台的公众投票和意见征集活动则广泛吸纳民意,使公共艺术契合大众需求[3]。

同时,完善艺术教育体系是提升公众艺术素养的核心举措。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网络,学校教育开设公共艺术鉴赏课程,讲解经典作品背景、风格及色彩图案等内容,培养学生的感知力。社区教育开展讲座培训活动,以提升居民的技能与审美,社会培训机构依照不同年龄和兴趣提供多元课程,满足个性化需求,全方位提升公众艺术素养,为公共艺术发展筑牢根基。

(二)传统与现代融合

公共艺术创作要扎根于地方传统文化,挖掘传统元素精髓。各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如建筑风格、民俗文化、手工艺等都是创作的丰富资源。在历史文化名城的公共艺术创作中,巧妙融入传统建筑装饰图案与色彩搭配,赋予作品鲜明的地域特色。如某古城借鉴传统民居木雕图案与色彩用于现代雕塑壁画创作,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使作品兼具现代感与文化韵味。

现代技术手段为公共艺术创新提供强大动力。融合现代艺术思潮与前沿技术,如VR、AR、数字投影、智能交互等,能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VR技术打造的沉浸式体验空间,借助色彩光影变化展现文化内涵。建筑外墙的数字投影以动态画面和丰富色彩呈现城市历史文化变迁,为公共艺术注入新活力与创意灵感,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三)多元评价体系构建

构建多元主体的公共艺术评价体系是保障艺术质量的关键。艺术家从专业视角评判作品创意构思与艺术表现,考量色彩、图案等元素协调性与精美度。公众基于自身审美体验和文化需求评估作品社会效应与接受度。专业学者凭借深厚的理论基础综合评定作品与城市文化的契合度及艺术价值。

在评价维度上,综合考量创意构思的创新性、独特性与前瞻性,审美价值中的艺术形式、语言、风格、色彩、图案等,社会效应如对公众影响力及社会和谐促进作用,以及与城市文化的契合度。如大型公共艺术项目招标,先经专家团队创意可行性评审,再通过公众投票了解需求,最后综合各方意见确定方案。这种多元评价机制有效平衡艺术专业性与社会需求性,确保公共艺术项目可持续发展,实现艺术价值与公众文化诉求的双赢[5]。

三、基于创意互动的城市文化塑造策略

(一)强化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的关联性

公共艺术作品不仅是城市空间的装饰,更是城市文化的载体。为了强化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的关联性,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需深度挖掘城市的文化内涵,将线条、形状、颜色、肌理、明暗等艺术元素与城市的历史、传统、民俗等多元文化元素紧密融合。

以具有深厚工业文化底蕴的城市为例,城市中心的废弃工厂区被改造成公共艺术园区,成为城市文化的新地标。艺术家不仅保留了废旧工业设备的金属质感和原有形状,还通过巧妙的色彩重新涂装,如将齿轮涂成富有工业气息的灰色和锈红色,使其与周围环境形成鲜明对比,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在厂房建筑外墙的涂鸦创作中,艺术家运用丰富的线条和形状,勾勒出工业生产场景的图案,如工人劳作、机器运转等,再配以鲜明的色彩和生动的明暗对比,使画面更加立体和生动。这些艺术元素的应用,不仅保留了工业时代的历史印记,还赋予了其新的文化意义,使公共艺术作品成为城市独特的文化景观,增强了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此外,公共艺术作品还应关注城市当下文化动态,以现代城市元素为灵感进行创作。在科技创新城市,艺术家可以运用现代材料和创新色彩搭配,创作出具有未来感和科技感的作品。例如,在城市地铁站设置以市民生活场景为主题的雕塑群,通过细腻的线条和形状刻画出不同年龄段、职业的市民形象,再运用丰富的色彩和明暗对比,营造出逼真的生活场景。同时,艺术家还可以巧妙利用空间元素,通过雕塑的错落有致和光影的巧妙搭配,使雕塑群与地铁站环境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视觉体验[6]。

(二)提升公共艺术的互动性和参与性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公共艺术的互动性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搭建观众深度参与的文化互动平台,可以进一步激发市民对公共艺术的兴趣和热情。

在城市公园或文化广场,可以设置基于AR技术的公共艺术装置。游客通过扫描特定景观或标识,即可呈现虚拟艺术场景或历史文化故事。这些虚拟场景的色彩和图案设计可以与现实环境相互融合,使游客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城市文化的魅力。例如,在公园中设置一幅以城市历史为主题的壁画,游客通过扫描壁画上的二维码,即可在AR技术的支持下,看到壁画上的人物和场景的生动再现,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时代。

此外,设计具有互动功能的艺术作品也是提升公众参与度的有效途径。艺术家可以运用线条、形状和颜色等艺术元素,创作出可触摸雕塑、发声艺术装置和可变形艺术装置等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特殊的材料和设计,使观众在触摸、发声或操作时能够产生质感与温度变化、触发音效装置或改变形状外观等效果。这些互动体验不仅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还使其在互动中深入领会城市文化内涵,推动文化传播传承。

例如,在可触摸雕塑中,艺术家可以运用细腻的肌理和丰富的颜色,创作出具有立体感的雕塑作品。观众在触摸这些雕塑时,可以感受到不同材质和纹理带来的触感体验,并通过音效装置的播放,了解雕塑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意义。在发声艺术装置中,艺术家可以运用明暗对比和形体设计,创作出能够感知观众声音指令并改变灯光颜色、播放音效的作品。观众在与这些装置互动时,可以通过自己的声音和动作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从而增强对艺术的感知和理解。

(三)推动公共艺术与社区发展的融合

公共艺术与社区发展的融合是推动社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途径。艺术家可以深入社区,与社区居民合作创作公共艺术作品,共同打造具有社区特色的文化景观。

在老旧社区改造项目中,艺术家可以运用线条、形状和颜色等艺术元素,创作出以传统庙会、手工艺等为主题的社区公共艺术作品。例如,在社区文化墙绘上,可以运用丰富的线条和形状勾勒出庙会热闹场景的壁画,再配以鲜明的色彩和生动的明暗对比,使画面更加生动立体。同时,艺术家还可以利用空间元素,在社区广场设置小型雕塑或艺术装置,重现传统手工艺制作过程或庙会特色小吃等场景。这些作品不仅强化了居民的社区认同感,还促进了邻里关系的和谐。

此外,艺术家还可以与社区居民一起开展工作坊活动,共同创作公共艺术作品。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和合作,艺术家可以深入了解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和审美偏好,从而创作出更加贴近社区实际的作品。同时,社区居民也可以通过参与创作过程,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为社区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推动公共艺术与社区发展的融合过程中,艺术家还可以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例如,在社区文化中心设置虚拟现实体验区,让居民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身临其境地体验传统庙会、手工艺等文化活动。这种新颖的体验方式不仅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社区文化活动,还可以推动社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7]。

四、国内外城市公共艺术项目的案例分析与启示

(一)国内范例:成都太古里的公共艺术营造

成都太古里通过布局具有蜀地文化特色的公共艺术作品,成功打造商业文化空间。其标志性雕塑以传统蜀绣图案为灵感,在色彩上选取蜀绣常用的鲜艳色彩,如红色、绿色、黄色等,采用现代金属铸造工艺,使其具有现代质感。这些雕塑与周边历史建筑相互映衬,吸引大量游客和市民,促进文化、商业与旅游融合,提升街区文化知名度和商业吸引力。太古里的成功经验表明,城市商业街区开发中应注重公共艺术与商业运营、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通过公共艺术营造独特的文化氛围,提升商业街区文化品质和竞争力。

(二)国外样板:巴黎的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融合

巴黎作为世界艺术之都,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融合度极高。从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到街头艺术小品,公共艺术作品无处不在且与城市建筑风格、历史文化完美融合。塞纳河畔的艺术装置以水为主题,其色彩和造型与河流环境相得益彰。例如,装置采用蓝色为主色调,造型上模拟水的流动形态,为市民和游客提供独特文化体验。巴黎的实践启示人们,公共艺术规划要有宏观视野和整体思维,注重与城市自然和人文环境和谐共生,强调作品多样性和创新性,保持城市艺术活力持续更新。

五、结束语

公共艺术在城市文化塑造中具有关键价值。通过政策与资金支持、公众与教育参与、传统与现代融合创新以及多元评价质量把控等实践路径,能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和公众审美需求提升,公共艺术将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发挥更重要作用。设计者应深入挖掘其潜力与价值,构建富有魅力和持久生命力的城市文化,使城市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活力源泉,展现独特文化风貌和城市精神。

参考文献:

[1]乔迁.文化形象的塑造和价值的衍生——谈公共艺术在洛阳大河荟文商旅综合体的介入[J].雕塑,2024,(04):44-48.

[2]陈刚,卢朗.政策引导下的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研究——以芝加哥公共艺术项目为例[J].装饰,2024,(08):138-141.

[3]王峰,高超.城市更新背景下公共艺术塑造城市形象的创新策略研究[J].工业工程设计,2024,6(03):103-111.

[4]刘歆旖.公共艺术设计与城市形象塑造研究——以西安大唐不夜城为例[J].上海包装,2024,(07):97-99.

[5]张振东.中原城市群战略背景下河南公共艺术设计与城市文化品牌塑造研究[J].美术文献,2023,(05):132-134.

[6]杨冬江,王兆.城市的“文化名片”:论公共艺术对城市文化独特性的激发与塑造[J].设计,2022,35(20):94-96.

[7]邱悠悠.漫谈公共艺术对城市文化的塑造与提升[J].中国文艺家,2020,(06):293+295.

作者简介:葛永锋(1967-),男,江苏东台人,本科,副教授,从事环境设计研究。

猜你喜欢
城市文化公共艺术
保定市高校文化对城市文化的影响及提升方法研究
青春岁月(2016年20期)2016-12-21 17:55:21
城市文化口碑对景点品牌价值的交互式嵌入研究
商业研究(2016年8期)2016-12-20 13:57:38
民办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与优化研究
论我国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
校园公共艺术作品形态影响因素
城市节点空间与城市文化互动发展研究
东方教育(2016年16期)2016-11-25 03:55:04
中国古建筑色彩研究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8:36:39
新时期博物馆的城市功能拓展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沈阳城市文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