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约一米高,脸庞上涂抹着浓艳的油彩,身着戏服,扎满红色绒球的盔头,大红大绿的衣袍,这是甘肃陇南、陕西汉中一带秦腔木偶戏的杖头木偶,色调鲜亮,一如秦腔之豪放热烈。木偶由衣袍里的一根木头杖撑起,另有两根连接双手的手杆,演出时操纵者一手举着支撑的“命杆”,一手拉手杆,让木偶变幻出身形和动作。
每年到了观音诞、春节等宗教节庆和传统节日,木偶剧团就得忙碌起来了。秦岭山中的村庄多建神庙,道教、佛教兼有,举办庙会时便请来木偶剧团演几场。木偶戏又称“小戏”,区别于秦腔演员演出的“大戏”,木偶戏在服装、扮相、道具上成本更低,演出人数更少,通常在十人左右,因而演出费用低了许多。一场木偶戏价格约600至800元,而一场“大戏”则要花费数千元。
庙会上演木偶戏,通常一天唱两场,中午、晚上各一,一场三四个小时,一天唱下来,剧团演员能拿到100元酬劳。如今的演员大多是业余的,平均年龄五六十岁,从小在乡里看戏记住了唱腔,自学自练,再由老师傅点拨点拨,就能登台了。
有庙会请戏时,演员们跟着团长外出表演,没有戏的时候在家务农或打工,一天零工的酬劳差不多也是100元。团长会更操劳一些,他们捏着一张秦岭一带村庄的庙会排期表,快到日子了就主动打电话询问。年景好的时候,一年能接到上百场演出。近几年有的剧团一年只能唱十几场。
演戏的日子,剧团一大早就得出门。戏台子是剧团自己搭的,棚子、架子、话筒、音响要自己带来安装。观众席简单得多,现场找来木板、砖块就行。剧团在村里演出,伙食随意,住宿更随意,通常被安排在破庙和废弃的学校里,宽敞的地上搭几张简易床或通铺。
在庙会唱戏,先要祭神。有的村庄神庙在山上,戏台在山下。唱戏之前,剧团成员要举着木偶成列出巡,在山里走一趟,一路走一路吹唢呐,游演祈福后再下山。村里留下的人少,祭祀队伍也显得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