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项工程”与新型工业化专题座谈会专家发言摘编

2024-12-17 00:00:00
军工文化 2024年9期

董志凯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室原主任

“156项工程”建设形成了珍贵物质遗产和文化内涵

了解重大工程是读懂创新中国的一把钥匙。“156项工程”建设是新中国建设的第一批重大工程。20世纪50至60年代,我国在经济十分落后、工业门类残缺、能源原材料机械制造业极度缺乏的情况下,建设“156工程”,支撑起中国现代工业体系的总体框架,是我国坚持自主创新,在关键领域一步步走向自主可控的历程,对中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起到了奠基作用。“156项工程”建设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开拓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156项工程”建设所形成的珍贵物质遗产和文化内涵,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承红色谱系、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武力国史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原副所长

工业文化、工业遗产、工业史研究具有资政育人和护国安邦双重意义

“156项工程”在新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贡献和作用。出于国家安全考虑,“156项工程”在关键领域的产业构建方面是瞄准世界领先发展水平的。从这个角度讲,研究“156项工程”可以为新型工业化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历史经验和借鉴意义。虽然当前发展条件、发展阶段、历史任务和国际环境都不同,但要继承和发扬好自身已有优势,这是社会主义的优势,也是党的领导的优势。要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四个自信,做好工业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工业文化、工业遗产、工业史研究应该被赋予更重要的意义,不仅在于资政育人,更在于护国安邦。

张柏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原所长

“156项工程”对中国近现代技术转移意义重大

到20世纪40年代末,中国现代工业规模很小,技术落后,结构上存在重大缺陷,不能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支撑。以“156项工程”为代表的苏联技术援华,使中国首次实现了比较系统和完整的近现代技术转移。这些重大工程的历史地位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通过大规模转移技术,初步构建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第二,转移了中国过去没有或基础很差又急需的技术,填补了很多技术领域的空白。第三,与全国院系调整、科技远景规划相互配合,显著加强了工程科学体系的建设和工科人才培养,初步建立起产、学、研相互配套的技术体系和工业体系。

杨学新河北大学二级教授原副校长

口述史应该成为“156项工程”下一步的重要工作

“156项工程”在河北省的情况:一是当前对“156项工程”企业名单存在混淆。河北省有5个“156项工程”项目,但由于研究和宣传不足,一些企业误将自己划归为“156项工程”。二是“156项工程”不仅对重工业影响大,对轻工业、农业和地区经济实力也有明显影响。比如,河北省“156项工程”与当地轻工业和农业发展关系密切,其建设投产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布局的影响在当时已经显现。三是“156项工程”体现的自力更生、学习外国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精神内核需要加强研究。四是研究方法要更加多元。“156项工程”涉及企业史、工业史和社会发展史,分别对应不同的研究资料和目的,口述史应该成为下一步“156项工程”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方法和工作。

赵学军中国社科院中国现代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156项工程”是在发展当时的新质生产力

从201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56项’建设工程资料整理与相关企业发展变迁研究”立项以来,团队走访调研了全国十余个“156项工程”相关企业。深感其发展的生产力,符合新质生产力核心含义,更为准确地讲,“156项工程”发展的是“新型生产力”。到今天,不少“156项工程”企业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的坚强后盾,也必将为当前推进新质生产力作出新的贡献。

季卫兵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以大历史观把握“156项工程”中国防工业项目建设的历程与成就

国防工业项目是“156项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探究这些国防工业项目是以大历史观把握新中国国防工业建设历程与成就的重要切入点之一。“156项工程”中的国防工业项目极大推动了新中国国防工业体系的建设,夯实了国防工业在新中国工业体系中的地位,促进了新中国工业的战略布局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而言,“156项工程”中的国防工业项目较为体系化,但涉及最尖端领域的比较少;项目建设在努力争取国外援助的同时,特别强调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项目实施过程中重视并发挥科技、教育、人才等的关键支撑作用。

现在是研究宣传“156项工程”的最好时机

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 陈东林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156项工程”是肯定的,邓小平、陈云、习近平都对“156项工程”等苏联援助明确给予正面评价。研究、宣传“156项工程”的最大难点,是如何把握苏联援助和我们自力更生的关系。对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撤走专家的历史,在宣传上可以回避。现在是中俄关系最好时期,也是研究和宣传“156项工程”的最好时机;过去的研究和宣传不足,使社会上对中苏关系一些问题存在误解。宣传“156项工程”,应充分发挥电视纪录片的积极作用。(书面发言)

采取类似大遗址保护措施考虑“156项”工业遗产保护利用

河南科技大学教授 杨晋毅

“156项工程”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与国之间的援助建设工程,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上有重要意义。目前“156项工程”工业遗产保护整体形势十分严峻。以项目比较集中的洛阳工业区为例,近年来,许多重要工业遗产被彻底损坏;四大广场工业景观也未得到应有保护,有的主体建筑原貌至今没有恢复,周边环境破坏严重。有必要将全国“156项工程”遗产保护作为一个整体综合考虑;建议尽快将“156项工程”精华部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建议编辑出版《中国“156项工程”丛书》。(书面发言)

工业文化资源保护利用面临的三个问题及建议

黑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政策法规处处长 赵亮

黑龙江省有22个“156项工程”项目,数量仅次于辽宁省、陕西省,5个被评为国家工业遗产。但从实践看,目前这些工业遗产保护利用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还需进一步凝聚共识。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建设压力下,部分工业遗产被损毁,损失较大。二是缺乏政策性资金支持。老工业区遗存体量大、维护成本高;社会资本进入渠道不畅通、活跃度不高。三是跨部门机制不顺畅。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涉及部门多,包括工信、文物、建设、规划、园林、国资等,缺乏有效沟通机制。下一步建议:一是尽快制定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理顺各地、各部门职责权限,推动有关制度、政策、标准的协调对接,形成保护工作合力。二是梳理优化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审批流程和规范标准,减少社会资本参与障碍,引导社会资本设立基金,参与工业遗产重大项目建设;在中央预算投资内设立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开发专项,对各级政府、民间资本投资进行补助,调动各方面参与积极性。三是抓住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契机,推动包含“156项工程”在内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纳入老工业城市党委政府目标考评内容,结合地方资源特色和历史传承,将工业遗产融入城市发展格局,推进综合性保护利用开发。(书面发言)

单威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

提高站位,充分认识和发挥“156项工程”的当代文化价值

关于“156项工程”文物文献资源保护利用,提出以下建议:一是以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弘扬我党历史主动精神、激发中国人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之力为总体目标,完善对“156项工程”文物文献资源在新时代的政治、文化、经济价值的科学认识与表述。二是以参与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建立文物文献资源系统性保护和协同工作体制机制、构建较为完整的中国现代工业化历史物证和文献体系、建设新中国工业化博物馆体系为主要任务,开展“156项工程”文物文献(包括工业设施设备、产品实物及相关调研、决策、科研、建设实施、人员生活等实物、文件、音视频等等)资源挖掘、研究、保护和实物展示展览工作,特别是抢救性相关工作。三是以利用现代传媒渠道、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方式、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为延伸手段,加强“156项工程”文物文献资源及其蕴含的伟大精神的传播、研学、教育等工作。

陈晓清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战略规划研究所负责人

推动“156项工程”工业文化资源的整体性保护和开发

“156项工程”是“一五”计划的核心内容,涵盖了14个大的工业门类,最终建成的150个项目广泛分布在18个省(市、自治区),在中国大地上首次建立起相对完备的工业经济体系,也积淀形成了大批宝贵的工业遗存遗迹、典籍版本、档案文献以及经验智慧和精神财富。这是一个工业文化资源富矿,但目前存在几个问题:一是研究不够、社会关注度不高。相关议题的公开探讨较少,也少见于报端。二是多为单点保护,价值被低估。我部2018年组织的全国工业遗产摸底调查中,仅统计到48处“156项工程”工业遗产,已有许多遗产湮灭在城市更新中,对其特殊文化价值未形成社会共识。三是历史、价值挖掘不足。经过对黑龙江的“156项工程”调研发现,目前工业遗产保护和开发还停留在物理层面,对深层次的内涵价值以及历史有效挖掘与再利用不足,相关工业博物馆、展览馆等载体建设同质化,很多珍贵珍稀版本面临灭失风险。建议政、产、学、研、媒联动起来,推动“156项工程”工业文化资源的整体性保护、创意性展示和产业化提升。工业文化资源的价值不仅在于可见的文化形态,亦包括不可见的具有深刻内涵和价值特色的历史信息。整体性保护和开发的实质,就是对资源的历史文化及其信息载体的完整性、真实性及其价值特征的保护,以及全方位、多层次、分序列的开发。

徐静电子工业出版社副总经理兼总编辑

践行工信出版职责使命,助力工业文化传承创新

图书出版是历史的忠实记录者,是知识传播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渠道。近年来,电子工业出版社通过工业题材的主题出版、纪录片等方式讲好工信故事,为推动工业文化传播贡献力量。下一步,电子社将发挥出版融合创新发展的新优势,通过支持并参与编写工业文化相关教材、读物、融媒体等方式,持续做好工业文化的传播,以激发人们的兴趣与热情,为工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吴峥鞍钢集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鞍钢博物馆馆长

鞍钢的工业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实践

鞍山钢铁公司扩建被列为“156项工程”首位。鞍钢被誉为“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围绕工业文化资源保护利用,鞍钢近年来开展了以下实践:一是做好工业遗产保护。建立鞍钢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制定集团内工业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等,对工业遗产分类保护;推动鞍钢早期建筑群列入第一批国家工业遗产,鞍钢早期建筑群、本溪湖遗产群列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申请国家文物专项保护资金,对国家一级文物鞍钢老1号高炉等三件铁器实施修复加固,获评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推介活动终评项目;对井井寮旧址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进行抢救式修复,成为网红打卡地。二是做好价值挖掘利用。鞍钢博物馆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14年开馆以来累计接待230余万人次,获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通过链接“鞍钢博物馆+钢铁生产现场+矿山复垦绿化示范园区”的鞍钢红色钢铁之旅工业旅游基地,入选第一批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三是做好传承创新。鞍钢博物馆单设“鞍钢宪法”展厅,启动新时代“鞍钢宪法”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与高校联合,开展口述史、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等研究,推出鞍钢口述史实录;举办的展览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品展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品展。

张红光中国一重集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挖掘“156项工程”文化资源价值,助力“国之重器”软实力建设

中国一重十分重视工业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入选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和首批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名录,被评为全国十大工业旅游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新时代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首批工业文化主题“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首批中央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具体实践有:一是打造工业文化遗产集群。摸清装备底数,按照“能保则保、能用则用”及“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保护建厂初期建筑和设备,留存了相对完整的苏式建筑群原始风貌,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人文景观集群。二是厘清工业精神传承谱系。归纳不同历史时期代际传承精神谱系,孕育了“以一为重,永争第一”的企业精神。三是激发不同群体深刻情感认同。下一步,将继续做好:一是以更多史料全面还原工业遗产全貌和历史沿革;二是继续深度挖掘工业遗产体现的精神传承;三是探索利用新技术、新手断、新模式,做好工业遗产应用宣传;四是配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加大对“一五”期间具有政治意义的首台套设备保护利用,依托工业遗产将中国一重打造成弘扬工业精神的重要载体、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阵地、增强一重文化浸染的重要窗口和彰显中国重型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

鲁克鹏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156项工程”企业的优良传统是推进工业化的宝贵精神财富

吉林石化公司前身是“156项工程”中的“三大化”(染料厂、化肥厂、电石厂),是新中国第一桶染料、第一袋化肥、第一炉电石的诞生地,被誉为“新中国化工长子”。在发展进程中也形成了“吉化经验”等优良传统,是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面对当前化工行业严峻复杂的形势,要大力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团结奋斗形成的伟大精神,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传承优良传统,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