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及价值

2024-12-17 00:00:00王浩
军工文化 2024年9期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在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时明确指出:“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两弹一星”精神经党中央批准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爆轰试验场

“两弹一星”精神凝聚着厚重的红色文化积淀和具体鲜明的内涵禀赋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两弹一星”精神的底色是爱国。“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始终是“两弹一星”事业奋斗者的共同追求,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在新中国尖端技术领域的集中体现。人们常说科学没有国界,可是,科学家是有祖国的。家国情怀深刻印记在以“两弹一星”元勋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身上。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打破西方大国的核讹诈和核垄断,“两弹一星”的研制者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自觉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联系在一起,他们怀着强烈的报国之志,克服千难万险,一心一意报效祖国。正是由于强烈的精神激励,一大批功成名就、才华横溢的科学家不计较个人得失,冲破重重阻挠,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先后回到当时条件非常艰苦的祖国,为国奉献。正是这些老一辈科学家付出的努力与艰辛,见证了半个多世纪前那段令人惊心动魄、又充满激情的峥嵘岁月。他们的心中只有祖国,他们是真正的英雄。也正是有这种精神、这种力量,我们伟大的祖国能够挺起脊梁,人民能够挺起脊梁,中华民族能够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凝聚着不朽的民族精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两弹一星”精神萌发的基点。毛泽东和党中央自“两弹一星”事业起步就明确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毛泽东说过:“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两弹一星”精神的孕育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气神”的现实呈现。“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两弹一星”的研制者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我国早期的导弹发射和核试验基地是在大西北的戈壁滩上建设的。那里的环境异常恶劣,创业者们立下了“以场为家,以苦为荣,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的誓言。他们住帐篷,睡地窖,喝苦水,战风沙,以昂扬的斗志战胜艰难困苦。“两弹一星”研制时期,正是我国三年困难时期。尽管生活困难,大家却团结一心,咬紧牙关。正是有科学家们的埋头苦干和拼命硬干,以及成千上万与他们一起协同奋战的普通建设者艰苦努力,“两弹一星”事业才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从弱到强的飞跃。几十年来,“两弹一星”精神凝结成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激发亿万中华儿女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昂首阔步前进。

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体现了崇高的科学品格。“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崇高精神清晰地映射着科学精神与智慧力量。“两弹一星”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源泉和生动体现,形成于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其价值底蕴和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坚持弘扬科学家精神,必须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教育引导各类人才矢志爱国奋斗、锐意开拓创新。正是秉持着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精神,“两弹一星”奋斗者团结奋战,包容协作,自主创新,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寻新路径,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这些奋斗者不畏挫折、敢于试错,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在解决受制于人的重大瓶颈问题上强化担当作为,勇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赢得胜利,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将国家发展与民族安危紧紧掌握在自己手中。实践有力证明,只要秉持科学精神、把握科学规律、大力推动自主创新,我们就一定能够把国家发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为可靠的基础之上。

“两弹一星”精神植根于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两弹一星”精神作为“两弹一星”事业胜利发展的精神支撑,其孕育、形成和发展有其必然的生成逻辑。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两弹一星”精神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上。“两弹一星”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观点,始终处于与时俱进、充实创新的过程中,不仅承载着红色革命精神,而且还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这种精神凝结成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推动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等一座座新的精神丰碑,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这其中典型的是载人航天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

“两弹一星”精神的萌发与践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两弹一星”精神是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一种极其重要的生动样态。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 “两弹一星”每一次突破、每一步跨越,都凝结了成千上万家单位、数万名科技工作者与解放军指战员的心血和智慧,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新型举国体制的显著优势。他们从新中国百废待兴、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以超常的毅力和投入向世界宣告“别人已经做到的事,我们要做到;别人没有做到的事,我们也一定要做到”。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科学工程铸就伟大时代精神。正是社会主义制度形成的气势磅礴的强大合力,大大加速了中国“两弹一星”以及其他大国重器的研发制造和投入使用进程。在这一进程中所孕育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凝聚着科技工作者报效祖国的满腔热血和赤胆忠心,反映出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是社会主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力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续写新时代辉煌篇章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包括“两弹一星”元勋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在内,千千万万革命先辈毕生奋斗追求的目标。2023年2月21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我国几代科技工作者通过接续奋斗铸就的“两弹一星”精神、西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科学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共同塑造了中国特色创新生态,成为支撑基础研究发展的不竭动力。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广泛宣传基础研究等科技领域涌现的先进典型和事迹,教育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传承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心系人民的光荣传统,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在新时代,我们要传承好、发扬好“两弹一星”精神,继续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和奋斗精神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中。

↑参观青海原子城纪念馆

要深刻领悟“两弹一星”精神昭示的重大战略意义,强化理论学习,准确理解和把握“两弹一星”精神在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重要地位。必须更加自觉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两弹元勋以及广大科技工作者的高尚情操和爱国情怀,真心感悟“两弹一星”精神力量,常怀强烈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考虑到“两弹一星”精神极具历史穿透力、思想引领力、时代感召力,并且处于不断充实、更新,再创造、再创新的过程,要以深化研究阐释为本、以开拓资源载体为基、以强化宣传教育为要、以完善实践保障为重,加强先进理论武装和思想引领,汲取实现伟大梦想的现实力量、推进伟大事业的精神力量,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凝心聚力。

要持续推动“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弘扬,让“两弹一星”精神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科学精神鲜活的体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伟力,是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是推进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指引,需要一代代人用心、用情、用力去研究宣传和传承弘扬。新征程上,必须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系统掌握这一思想的科学体系、精髓要义、实践要求。应以加强“两弹一星”精神宣传教育为抓手,实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开拓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的资源载体,达到实体宣扬与精神传承的有机统一,确保宣讲教育的有效进行。

要在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进程中深化力行实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习科技知识、发扬科学精神,主动靠前为科技工作者排忧解难、松绑减负、加油鼓劲,把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一系列战略部署落到实处。广大人民群众要以“两弹一星”研制者为榜样,响应党的号召,听从祖国召唤,保持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畏艰难,无私奉献,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坚持实干担当促进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来源:理论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