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党的创新理论 世界观 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D261.1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新挑战,我们党着眼于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持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最新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丰富,涵盖内政外交国防、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等多个方面。要深入学习和准确把握这一科学理论,关键在于用其武装头脑,并自觉成为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党的全部奋斗历程,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是围绕这一目标与宗旨展开的。这要求党员干部在实践中坚决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全面发展,确保全体人民在发展中不断增强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把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新时代新征程,必须高度重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加强其制度体系建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坚持和完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拓展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以及社会事务。
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力量所在,也是党在革命战争年代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战胜国内外强大敌人、不断走向胜利的根本原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必须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要求我们永远与人民站在一起,坚决反对官僚主义、脱离群众、高高在上等行为,坚定不移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决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因此,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这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是否得到实惠,人民是否增加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来评价改革发展成效。同时,必须始终站在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创造真正经得起历史检验、得到人民衷心拥护的政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这种自信是有深厚的历史和现实基础的,是建立在对历史演变规律和现实比较把握基础上的必然结论。
一方面是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中国社会、中国人民命运根本变化中得出的必然结论。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经历了从屈辱到振兴的艰难历程。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和屈辱。但是,中华民族没有屈服,在无数仁人志士的英勇奋斗下,中华民族逐渐从苦难中崛起,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历史演变充分证明了“四个自信”的必然性和正确性。
另一方面是从当代世界许多发展中国家走不同道路导致不同结果的比较中得出的必然结论。从当代世界的发展状况来看,许多与中国相似的发展中国家在探索发展道路时选择了与实际不相适应的制度,并未取得显著的成功。而我国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这一事实进一步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生命力,也要求党员干部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此外,自信自立不仅体现在对历史演变和现实比较的深刻认识上,更体现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的深重灾难走向如今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党的百年奋斗所开辟的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的结果。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探索的结晶。而贯穿其中的一个核心要义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主解答。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遵义会议成为决定中国革命命运的关键转折,因为其标志着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遵义会议后,中国革命能够战胜千难万险,打败凶恶强大的敌人,原因诸多,但坚持独立自主、坚定地走自己的路、自主解决各种问题,是党领导中国革命成功的基本经验。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如何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国家工业化等历史性课题,党坚持独立自主,结合中国实际,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坚定推进改革开放、独立自主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党一方面坚定地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另一方面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文化的形成和成就,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和优越性。可以说,没有独立自主,就没有中国革命的成功,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辉煌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坚持守正创新,既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坚持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和深刻教训。马克思、恩格斯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创造。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历史深刻告诉我们,坚持守正创新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从前苏联创造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在这段历程中,既有前苏联在列宁、斯大林领导下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化强国、打败法西斯的辉煌成就,也有前苏联后期经济发展长期停滞、政治上忽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最终导致国家解体的惨痛教训。这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既坚守住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制度优势,又根据时代变化和国情特点进行创新和发展,才能确保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
坚持守正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道。一方面,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都是我们党在坚持守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结果。另一方面,我们党在百年征程中始终坚守初心和使命,不断排除万难,夺取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还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果,都是我们党在坚持守正创新的过程中取得的。
新征程,我们更要深刻把握守正创新的世界观方法论。所谓守正,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所谓创新,就是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情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在践行守正创新的世界观方法论的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守正和创新的科学内涵、根本要求,在坚持守正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坚持守正的原则和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不断取得新的更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理论的根本任务在于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并通过解决问题推动事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正是通过不断解决问题,形成了一系列新认识、新理念、新思想,从而推动革命事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蓬勃发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面临的基本问题是如何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围绕这一核心问题,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面临的基本问题是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把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中国。为此,我们党领导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并开展了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面临的基本问题是如何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此,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道路、文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巨大成功。可以说,坚持问题导向,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创造辉煌的重要经验,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途径。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坚持问题导向,需要正视问题。这包括两类问题:一是形势发展变化导致的新情况、新问题。比如,改革开放的深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得党的建设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坚守共产党人的牺牲奉献精神,如何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等,都是需要正视的问题。二是在事业发展中、工作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比如,个别基层干部因对事业发展规律认知不足,或因决策执行不力,导致事业发展未能达到预期,甚至出现偏差与损失等。对于第一类问题,人们普遍有较为清晰的认识;而对于第二类问题,由于涉及责任归属,往往容易被忽视或回避。勇于直面问题,不回避、不掩饰,是坚持问题导向、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石。
坚持问题导向,需要具备对党和人民事业的高度责任感。面对影响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问题,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逃避责任、消极应对;另一种是高度负责、积极解决。坚持问题导向,要求我们树立对党和人民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高度的责任心主动担当、主动作为,不推诿、不敷衍,这是坚持问题导向世界观方法论的内在要求。
坚持问题导向,需要勇于担当、勇于斗争。当前,我们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各种利益矛盾交织,国际形势风云变幻,风险挑战层出不穷。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敢于担当、勇于斗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担当和斗争是一种精神,最需要的是无私的品格和无畏的勇气。无私者无畏,无畏者才能担当、能斗争。”要直面问题,迎难而上,不畏艰难险阻,勇于与阻碍事业发展的人和事进行斗争,通过斗争破除障碍、解决问题,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向前发展,这是坚持问题导向世界观方法论的题中应有之义。
马克思主义强调事物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依存。要准确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需要用普遍联系、全面系统、发展变化的观点来观察事物。
一方面,要深刻理解并准确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系列科学方法。这包括全局与局部、当前与长远、宏观与微观、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以及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党员干部需要具备大局意识,明确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使自己的工作服从并服务于大局,绝不能偏离大局,更不能阳奉阴违,损害大局利益;要把握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既要坚定远大理想,为宏伟目标努力奋斗,又要脚踏实地,做好当前工作;既要贯彻宏观工作的指导思想,服从、服务于宏观的整体要求,又要紧密结合微观的实际情况,针对其特殊性采取适宜的策略和措施,将宏观要求落到实处,确保微观举措有助于实现宏观目标。同时,要把握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应对这一主要矛盾,我们应集中力量推动发展。然而,也应清醒地认识到,除这一主要矛盾外,还存在其他诸如社会治理、民生改善、国家安全等次要矛盾。这些次要矛盾的解决,不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还能有效促进和保障主要矛盾的解决,因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此外,要处理好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我们党始终强调各地、各级、各单位的党组织在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既要遵循一般性要求,也要充分考虑各自的特殊情况,采取符合本地、本级、本单位实际的具体办法。只有在一般与特殊的统一中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才能推动党的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科学思维能力。这包括战略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法治思维能力。一是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党员干部在履行职责、开展工作时,需具备战略思维,确保每项决策和举措都能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避免短视行为。从长远、全局和根本出发,能够确保决策的科学性。二是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党员干部要树立历史思维,既要深入学习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又要具备历史眼光,站在历史长河的角度思考谋划工作,使工作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三是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辩证唯物主义,树立普遍联系、对立统一、矛盾转化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形势、分析问题、提出对策,防止工作简单化、片面化、机械化、形式化。四是提高系统思维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党员干部应从整体出发,制定解决方案,坚决反对将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割裂开来,或是仅从某一局部视角来审视和解决问题。五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党员干部应严格遵循规律,既要遵循认识论的基本规律,又要深入把握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创新思维能够产生比常规思维更加积极、更加有效的成果,进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实现更好的发展。六是提高法治思维能力。党员干部应树立法治意识,严格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依法行使职权,依法处理各类问题。同时,应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把党的领导贯彻在依法治国全过程各方面,实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七是提高底线思维能力。提高底线思维能力,需深刻认识我们所处环境的复杂性,清醒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障碍、风险、挑战。要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历史教训,对待工作和改革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对于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风险,都应做好预判,提前布局,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确保改革和建设事业稳步前行、行稳致远。
坚持胸怀天下,需要具备世界眼光。这意味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要立足于全球视野,认清世界的发展趋势、特点以及面临的挑战,把握当代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明确国际环境对中国发展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回溯至20世纪90年代,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终结,然而,世界并未因此步入持久的和平与安宁。霸权主义依旧横行,粗暴干涉他国内政,以武力改变地区局势、颠覆他国政权等行径依然存在。由霸权主义产生的冲突,如乌克兰危机、巴以战争等,导致了大量平民伤亡与人道主义灾难的持续。我们必须认识到,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是解决当今世界突出问题的价值取向,也是开创人类更加美好未来的重要途径。当前,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依然根深蒂固。一些国家凭借军事、货币与政治霸权,肆意掠夺全球资源,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实施科技封锁,滥用国家安全概念以维护其霸权地位。我国的发展对世界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赢得了全球友好国家与公正人士的广泛赞誉与支持。然而,少数西方国家却基于霸权主义思维与帝国主义立场,将我国的发展视为对其全球霸权的挑战。
坚持胸怀天下,要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人民在追求自身幸福美好生活的同时,也积极支持世界各国的发展,致力于让全球人民共享美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为了推动各国的共同进步与发展,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在这一理念下,我们倡导所有国家一律平等,尊重彼此国家主权,互不干涉内政。各国自己的内部事务应由各国人民自主解决,而国际性事务则应在联合国宪章规定的原则下,由相关国家共同商量解决。坚决反对以武力解决问题,坚持通过和平谈判、劝和促谈的方式来解决争端。同时,积极与世界上所有国家开展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动世界的繁荣与发展。
坚持胸怀天下,要正确认识建设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关系。坚持胸怀天下意味着我们要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世界其他文明,尊重它们的独特性和多样性。要善于发现并学习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积极吸收和借鉴那些对建设中华文明有益的文明成果和文化内容。对于西方文明,需要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西方文明作为人类历史上十分重要的文明成果,其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等重要阶段。这些历史条件下的文明成果,对于反对封建专制统治、推动近代工业化、促进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以及弘扬民主、自由、公正、法治等精神,都起到了积极的历史性作用。然而,也必须看到,西方文明有其独特的生长环境和历史局限性。不能将其视为人类终极文明或标准文明,更不能将其当作世界各国都应采纳、完全照搬的所谓“普世价值”。在对待西方文明时,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既要看到其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其在当代西方社会中的存在环境和基础。宜采取交流、交往、互鉴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才能更好地吸收西方文明中的有益成分,为建设中华文明贡献力量。
(作者为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副会长)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
②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
责编/孙渴 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