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爱国奋斗精神马克思主义 源流
【中图分类号】D647
【文献标识码】A
爱国奋斗精神既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与对时代发展趋势的前瞻引领,更是对中国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挖掘与拓展。深刻把握爱国奋斗精神的源流,是理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与时代担当的必然要求,也是激发全民族爱国热情、凝聚社会共识、推动国家发展进步的关键所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科学体系深刻贯穿于党的历史脉络与发展进程之中,可以说,党的历史上的每一次理论创新,都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精髓的深刻领悟与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爱国主义精神和奋斗精神有着深刻认识与广泛探讨,这些构成了当代爱国奋斗精神的坚实基础和丰富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
在阐述爱国主义精神时,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指出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构成了爱国主义的先决条件,强调真正的爱国情感与行动,首先必须致力于消除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与外来侵略,确保国家的主权完整与民族的自由尊严。他们认为,国家的平等自由与民族解放是“一切健康和自由的发展的基本条件”,即“无产阶级的国际运动,无论如何只有在独立民族的范围内才有可能”。①列宁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爱国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对帝国战争中的狭隘民族主义与错误爱国观进行批判,形成了具有独特历史价值的无产阶级爱国主义思想。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有祖国,因而爱国主义本质上就是爱社会主义祖国,就是要坚持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构成了奋斗的原动力。马克思主义政党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是无产阶级的代表,“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②,经由奋斗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精神源泉和实践动力。
马克思强调哲学的关键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而非解释世界,改变世界的根本途径在于实践主体通过不断奋斗来推动社会变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③。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④对“两个必然”论断的深刻洞察,表明资本主义内部存在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并且伴随着矛盾的激化,无产阶级革命将使资本主义社会最终灭亡。“两个绝不会”指出社会主义的胜利亦非一蹴而就,这要求共产党人必须秉持长期奋斗的精神,致力于推动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与自由发展。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延续至今的文明体系,承载着深厚的思想精髓与哲学智慧,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全人类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璀璨明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爱国情感承载着最深切的民族精神而薪火相传。从孔子的“天下为公”、荀子的“天下为一,诸侯为臣”,到董仲舒所倡导的“大一统”理念,都深刻体现了维护国家和民族统一的思想,成为激励无数仁人志士投身爱国行动、追求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奋斗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历久弥新的特性彰显了跨越时代的生命力与价值,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在追求进步与发展过程中的智慧与追求。
奋斗精神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懈追求与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孟子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鼓励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应保持坚定的信念与高昂的斗志,通过不懈努力实现自我超越。二是崇尚俭朴与勤勉并重的精神。“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史和现实均表明,只有那些坚持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的民族,才能在逆境中不断前行。三是永不言弃的奋斗精神。正如荀子所云:“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要求人们在面对困境与挫折时,不仅要有敢于正视问题的勇气,更要有持之以恒、不畏艰难的决心。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艰苦奋斗精神作为一股不竭的动力源泉,深刻塑造了中华民族的辉煌文明与强大凝聚力。众多先贤志士正是凭借这股积极进取、勇往直前的精神,在各个领域不懈探索创造,共同铸就了辉煌的中华文明。
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孕育并发展了独具特色的革命文化。革命文化在革命斗争的洗礼中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表现为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仰、对人民利益的深切关怀、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以及对艰苦奋斗精神的崇高颂扬。“革命精神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⑤革命文化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与奋斗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爱国奋斗精神的重要源泉。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等,充分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坚定的革命意志。这些精神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情怀,并与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形成的革命精神与奋斗理念深度融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大庆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时代精神,共同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以载人航天精神为例,其深刻体现了在新时代科技探索领域,中国航天人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爱国奋斗情怀。一代代航天人所展现出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正是爱国奋斗精神的生动体现。
作为中国共产党独特的精神标识,革命文化深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崇高理想信念的坚定与忠诚,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深厚的爱国情怀,为党的历史进程与未来发展指明了清晰的方向,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共同努力,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体现。在新时代,革命文化促使党员与人民群众在遭遇困境与挑战时,能够汲取历史智慧,坚定信心,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步伐,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之中。
中国共产党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创立并发展,回首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历史长卷,不难发现,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挑战与挫折而不改其志、坚韧不拔,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秉持着崇高的理想信念与爱国奋斗精神。
毛泽东同志向全党发出的“永久奋斗”的时代强音,既是对革命时期不懈努力的鞭策,更是对未来持续奋斗的期许;毛泽东同志在即将迎来胜利的前夕,告诫全党牢记“两个务必”,即“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⑥,为即将执掌国家政权的中国共产党人树立了新的行为准则。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强调了长期奋斗与艰苦创业的必要性,指出:“必须下长期奋斗的决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不能不提倡和实行艰苦创业。”⑦这一论述为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指明了方向,即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决心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排除任何干扰,克服一切困难,以百倍的努力进行工作。”⑧胡锦涛同志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⑩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家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唯有坚守奋斗精神,以实干兴邦的态度,扎实推动各项政策与措施的落地生根,方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开创出更加辉煌的未来。只有当我们每一个人都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中,以实际行动践行奋斗精神,才能汇聚成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并推动社会向着更加繁荣、更加文明、更加美好的明天迈进。
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正在进行的每一项工作、每一段历程,都蕴含着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深刻追求与坚定信念,标志着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日益临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指引下,党和人民不仅要为奋斗永葆底色,更要为奋斗努力增色,让新时代的奋斗精神永不褪色,并焕发新的光彩。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页。
②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4页、第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13页。
⑤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9页。
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257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60页。
⑧《江泽民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3页。
⑨《胡锦涛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6页。
⑩《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2页。
责编/靳佳 美编/陈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