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与植物“结缘”
杨宗宗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6岁时,他看到家里有一本《新疆中草药手册》,虽然他还不能认全书中的字,但书里形形色色的图案让他开始对植物产生了兴趣。
那时,杨宗宗的爷爷在大院后面开辟了一块土地栽种果蔬,杨宗宗常跟着爷爷去浇水,见到新冒出来的杂草,他能蹲着观察许久。上学后,杨宗宗把零花钱都用来买中草药,他把买来的中草药和书上的植物一一比对,还学着自己开方、抓药,用他的话说,这是在认知上对药物和植物的一种满足。
中学时,杨宗宗正式接触生物分类学科,更是对植物分类越来越痴迷,外出采集植物也成了他唯一的爱好。14岁时,他在海拔2000多米的山地采集到一种零星分布的奇怪植物,花很小很密,萼片呈卵状,花瓣呈匙形,他回家翻遍各类植物书都没找到相关文献记载。于是,他写了一封信,连带着植物标本一起寄给一位兰科植物研究教授。一个月后,教授回信,确认这是我国首次发现的物种“小花鸟巢兰”,还鼓励杨宗宗写文章投稿至专业杂志。收到回信后,杨宗宗撰写了文章,投稿到植物杂志上,并以此参加第十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在参赛过程中,机器人制造、药物研究开发等参赛项目让杨宗宗大开眼界。“我只是一个植物的发现者,当时觉得能不能获奖无所谓,能见识到更广阔的天地就已经不虚此行了。”
比赛结束后,杨宗宗将参赛获得的奖金全部拿去买了书,在高一便自学完大学的生物课程,深入地投入到植物学科研究中。2003年,他进入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习。
02
炼成“植物猎人”
他是植物世界里的“天才”,却是学业上的偏科生。没有考上他心仪的专业,这让他十分沮丧,甚至扔掉了几乎所有与植物相关的书籍与标本。
一个偶然的机会,杨宗宗在曾经居住过的小房间里找到了一本《中国植物志》第68卷,一打开书,心里的缺失感瞬间被填上了,他重新沉浸在植物世界里。他去拍新疆郁金香,找到了被注明“已灭绝”的中国特有植物阜康阿魏。2017年,杨宗宗创办自然里植物学社,全身心投入科普教育工作,为植物发声,让大众更加了解有关植物的知识。2021年,杨宗宗以新疆特色植物为拍摄“主角”,在中国植物分类学泰斗王文采院士、被誉为“华北植物第一人”的刘全儒教授的指导下,杨宗宗完成了《新疆北部野生维管植物图鉴》,该书成功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认可,正式出版。这是目前关于新疆植物种类记录最全的一部彩色图鉴,共900多页、5899张照片,记录了1600多种新疆本土植物信息。
著作出版那一刻,杨宗宗觉得,所有的努力,都值了。
03
进阶“科普达人”
凭着热爱与坚持,杨宗宗在长达十余年的野生植物标本采集过程中,发现并命名发表8个新物种——其中有5种是和王文采院士一起发表,还拍下2000多种罕见植物开花的图片。这些发现以及发现的过程,杨宗宗常常通过自己的公众号“普兰塔的猎人”与大家分享。
“普兰塔是单词plant的音译,曾经这么称呼是想表达对植物的狂热追求。但如今,‘植物猎人’在我看来,还有另外一层更加重要的含义,那就是去保护、去珍惜植物的人。”
2021年7月开始,杨宗宗入驻短视频平台,注册账号“自然里·杨宗宗”,至今已发布了近200条植物科普视频。
“植物早已扎根在我的心里,这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离不开了。”杨宗宗说。
岁月更迭,热爱永在。如今的杨宗宗早已将植物当成生命之火,他会一直守护这些植物,他也希望通过视频形成各种各样的讨论,影响不同的人,让更多人参与到保护植物和爱护家园的行动中来。
杨宗宗,2000年第十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现为自然里植物学社创始人、植物分类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