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晒化妆品具有乳液、膏霜、油、棒、凝胶、气雾剂等多种形式,以多元化、个性化的产品形态服务于消费者,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必备化妆品之一。防晒喷雾作为一类较新颖的防晒产品,兼具便捷、清爽的优势在市场上突出重围引起关注,但其所含化学防晒原料以及密闭承装容器潜在未知的安全隐患。本文通过在北京地区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消费者对防晒喷雾安全性的认知、关注习惯和市面上防晒喷雾产品的满意度,为日后消费者对防晒喷雾产品的安全使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防晒喷雾;安全性;消费者认知;市场调研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防晒化妆品逐渐成为众多消费者日常护肤的必需品[1]。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防晒化妆品行业市场规模为148亿元,同比增长12.3%,预计2028年中国防晒化妆品市场规模有望达224亿元[2]。防晒喷雾作为一种便捷的防晒产品,引起大众青睐。然而,使用人数的增加也使其安全性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在北京地区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消费者对防晒喷雾安全性的认知、关注习惯和市面上防晒喷雾产品的满意度,旨在了解消费者对防晒喷雾使用体验及安全性使用的认知,并探讨市场监管的必要性。
Part 1防晒化妆品简介
1.1 防晒化妆品的用途及作用机制
防晒化妆品是指用于保护皮肤免受紫外线伤害的化妆品,能够阻挡或吸收太阳光线中的UVA和UVB,以减少皮肤受到的伤害,预防晒伤、晒黑和皮肤老化。太阳光中到达地球表面的主要有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光,占太阳辐射能量的比例依次约为7%、50%、43%。紫外线所占比例最少,但对皮肤损伤却最大,是造成皮肤光老化的“罪魁祸首”。紫外线的波长为100~400纳米。当太阳光通过大气层时,波长短于290纳米的光线多数被臭氧吸收。因此,自然光线中的紫外线波长在290~400纳米之间。根据波长区分,这部分对人体有伤害的紫外线可以分为中波紫外线(UVB:290~320纳米)和长波紫外线(UVA:320~400纳米)。UVA能量高,会导致皮肤晒伤;UVB穿透能力强,可加速皱纹、色斑形成,导致皮肤衰老。
防晒化妆品利用防晒剂对紫外线的反射、散射或吸收等原理实现对皮肤的紫外防护。将防晒化妆品涂抹在皮肤表面,相当于在皮肤和紫外线之间修筑了一道“保护墙”。化妆品防晒剂可以分为物理阻挡剂和化学吸收剂:物理阻挡剂是能反射或散射紫外辐射的化合物;化学吸收剂指能够吸收有害紫外辐射的有机化合物,通常称为紫外吸收剂[3]。
1.2 防晒剂
1.2.1 化妆品中防晒剂的使用类别
防晒类化妆品的防晒功效如何与其添加的防晒剂种类、含量及复配情况关系密切。不同厂家一般依据化妆品的不同类別,区使用人群、部位、时间等因素,在化妆品中添加一种或多种防晒剂来满足不同的防晒需求。
化妆品中使用的防晒剂有4-甲基苄亚基樟脑、二苯酮-3、二苯酮-4(二苯酮-5)、双-乙基己氧苯酚甲氧苯基三嗪、丁基甲氧基二苯甲酰基甲烷、二乙氨基羟苯甲酰基苯甲酸己酯、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水杨酸乙基己酯、乙基己基三嗪酮、胡莫柳酯、p-甲氧基肉桂酸异戊酯、亚甲基双-苯并三唑基四甲基丁基酚、奥克立林、苯基苯并咪唑磺酸(及其钾、钠和三乙醇胺盐)、二氧化钛、氧化锌 16种,占我国允许使用防晒剂种类的57.1% [4]。
1.2.2 化妆品中防晒剂的使用情況
防晒剂是一类利用光的吸收、反射或散射作用,以保护皮肤免受特定紫外线所带来的伤害或保护产品本身的物质[5]。目前防晒剂从防晒机制上可大致分为化学性紫外吸收剂即有机防晒剂和物理性紫外屏蔽即无机防晒剂。《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以下简称《规范》)中规定准用防晒剂有27项,其中化学防晒剂25项,物理防晒剂2项。化学防晒剂因其较大的使用剂量和种类繁多的合成成分,成为防晒剂安全使用的重点关注方向[6]。
1.2.3 防晒剂的规范
防晒类化妆品属于特殊用途化妆品,具有保护人体免受紫外线辐射损伤的功能,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频率很高[7-9]。防晒类化妆品中的防晒剂是起到防晒作用的关键因素《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共列出了27 (类)准用防晒剂,并对允许添加的防晒剂种类,使用范围和最大允许使用浓度都作了明确规定[10]。防晒剂分为物理防晒剂和化学防晒剂2类[11],其中化学防晒剂在防晒类化妆品中应用较多。
《规范》中收载的15种化学防晒剂的检验方法,在2019年之前作为主要的质量监管方法,然而该方法涵盖的防晒剂种类较少。于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在2019年公布的《化妆品中3-亚苄基樟脑等22种防晒剂的检测方法》增加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检验的化学防晒剂的种类,以满足市场上大多数防晒类化妆品中化学类防晒剂的监管需求[12]。
1.3 防晒喷雾
皮肤是大多数化妆品的暴露位置。防晒喷雾的出现给防晒产品带来了新的使用方式,但也伴随着消费者对于其安全性的讨论,尤其是喷雾化妆品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吸入暴露以及随之而来的健康风险不容忽视[13]。
防晒喷雾使用方便,且能起到一定的紫外线防护作用,可以帮助减少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相比于防晒霜,防晒喷雾肤感更轻盈,更易涂抹和在皮肤上均匀分布,尤其是在“补涂” 环节更是省力,同时其质地没有乳液那么粘稠、油腻和厚重,也不容易留下白色残留物。另外,这类喷雾可以使用在大面积的身体部位,包括背部等难以触及的部位。
在使用方式上,防晒喷雾采用喷雾形式,可以更快速、均匀地覆盖皮肤,而防晒霜通常需要手动涂抹。由于防晒喷雾使用推进剂,可能存在吸入暴露的风险,需要在安全评估中特别考虑吸入引起的健康危害。同时,防晒喷雾中的推进剂是易燃易爆的高压气体,使用和存放时需要远离火源和高温,因此防晒喷雾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Part 2研究方法与设计
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发放问卷,收集数据。问卷回收496份。问卷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性别、年龄段、使用频率、使用场合、产品成分关注程度、不适反应、正确使用方法认知、安全隐患感知、使用注意事项、满意度和产品建议等。
2.2 调查问卷的设计
该问卷的设计主要目的是收集关于消费者使用防晒喷雾的习惯、偏好、安全性认知以及满意度等方面的数据。以下是设计问卷时需要考虑的几个关键点:
a.参与者信息:首先,我们需要详尽地收集参与者的基本信息,这包括但不限于性别、年龄段等。这些信息有助于我们进行更细致的分层分析,从而更准确地理解不同群体的需求和偏好。例如,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可能对防晒产品的需求和认知存在差异,职业和教育水平也可能影响他们对产品成分和品牌的选择。
b.使用习惯:我们将进一步询问参与者使用防晒喷雾的频率、场合、季节性使用模式等,以了解其日常使用习惯。此外,我们还将探讨他们在不同环境下使用防晒产品的具体情境,比如户外活动、日常通勤或是特殊场合等,这有助于我们理解消费者在不同情境下对防晒产品的需求。
c.产品选择因素:我们将深入探究消费者在选择防晒喷雾时考虑的主要因素,这不仅包括品牌、价格、成分、防晒指数等基本要素,还包括产品的包装设计、推广方式、口碑评价等可能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其他因素。
d.成分认知:我们将评估消费者对产品成分的认知程度,包括他们是否了解常见防晒成分的作用和潜在风险,以及是否在购买前会主动查看成分表,这有助于我们了解消费者在选择防晒产品时对成分安全性的重视程度。
e.安全性评估:我们将调查消费者使用防晒喷雾后是否出现过不适反应,如皮肤刺激、过敏等,并收集他们对产品安全性的看法和担忧。这将帮助我们识别产品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并为改进产品提供依据。
f.使用方法:我们将了解消费者是否了解防晒喷雾的正确使用方法,包括使用量、涂抹技巧、补涂时间等,以及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如避免眼睛接触、使用后是否需要清洗等,确保消费者能够安全有效地使用产品。
g.满意度和反馈:我们将收集消费者对当前市场上防晒喷雾产品的满意度,包括产品效果、使用感受、价格合理性等方面,并征求他们对产品的改进建议或反馈,以便我们不断优化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h.开放性问题:我们将设置开放性问题,允许消费者自由表达他们的看法和建议,这不仅有助于收集更深入的见解,还能激发消费者参与问卷调查的积极性,提高问卷的回应率和数据质量。
i.问卷长度和逻辑:我们将确保问卷长度适中,避免过长导致参与者疲劳;同时,我们将保证问题逻辑清晰,避免使用引导性问题,确保问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此外,我们还将考虑问卷的易用性,确保参与者能够轻松完成问卷,提高数据收集的效率。
2.3调查问卷的实际发放和回收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小组成员各自将制作好的问卷在校园内向学校同学随机发放,发放数量200份,同时在网上进行问卷的发放,发放数量300份,问卷有效回收总共496份。
Part 3调查问卷的结论及分析
3.1性别与年龄段分布
调查结果显示,女性参与者参与调查68.89%,占比较高,年龄段主要集中在18至35岁之间,占比88.89%。(图1)由于女性普遍更加关注美白,对于防晒的要求更加细化,不仅仅关注防晒效果,同时也注重使用产品时的肤感和体验感,这为我们的调查研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2使用频率与场合
大多数参与者在户外活动或夏季时使用防晒喷雾,频率从每天到每周不等。可见大多数人们都拥有防晒的理念,且都或多或少有使用防晒化妆品的习惯。(图2)
3.3选择因素
消费者在选择防晒喷雾时,最看重的因素包括防晒效果和成分安全性。防晒效果是人们使用防晒的关键点,通过对比不同产品的防晒效果,从而选择性价比最高的防晒产品。同时,成分安全性是我们此次调查的重点,有71.11%的参与者认为成分安全性是我们选择一款防晒的关键,我们希望通过这一调研结果,为消费者选择防晒产品提供参考。(图3)
3.4成分关注程度
调查显示,约45%消费者会在使用前查看产品成分表,但超过半数的被访者却对产品作用成分及安全成分没有充分关注。与上一条调查结果可以分析出,人们对防晒喷雾的防晒效果和成分安全性关注大多停留在意识层面,并没有在现实选购产品时主动去分析鉴别成分。这提示我们,对防晒喷雾进行消费者调查研究是有必要的。同时,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一评估和调查帮助更多的消费者关注产品成分和使用安全。(图4)
3.5皮肤不适
使用防晒喷雾后,如皮肤红肿、瘙痒、刺痛等现象,可能与自身皮肤敏感度,或防晒产品中某原料产生过敏反应有关。因此,产品包装标签应标注相关提示用语。(图5)
3.6正确使用方法认知
有77.78%的消费者对于防晒喷雾的正确使用方法缺乏了解,说明其安全隐患不仅存在于产品本身,可能更多来自于消费者对于日常使用的产品的使用方法和了解程度较差。同时,据统计,有22.22%的参与者了解如何正确使用防晒喷雾产品,这一结果并不理想。大部分消费者认为自己使用防晒喷雾的方法是正确的,这可能就会导致如图5所示的使用防晒喷雾产生的各种不良反应,和图6所示的各种安全隐患,从而造成许多不可避免的安全问题,值得关注。
3.7安全隐患感知与风险
有82.22%的消费者对防晒喷雾的安全性表示担忧,尤其是对化学成分的潜在影响。由于防晒喷雾是压力气罐型产品,且内装的是化学成分,消费者普遍认为在使用防晒喷雾时应注意产品易燃易爆风险以及喷出时的吸入性风险。而在对市场上防晒喷雾产品的满意度上,消费者整体表现出较高的认可,但仍有10%左右消费者认为防晒喷雾产品存在许多安全性问题,存在较大改进空间,所以对市面上防晒喷雾的安全性调查十分有必要。(图6)
3.8参与调查人员对产品建议与反馈大体如下
(1)增加产品特殊成分透明度
为了让防晒喷雾市场更加规范,希望企业能够主动公开产品的特殊成分,让消费者更加了解产品的质量和效果,在使用时将注意力放在更多产品细节上,甚至可以制定发布化妆品原料数据使用指南,整合发布化妆品原料安全评估相关的数据信息,构建和完善原料数据共享平台[14]。这不仅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和满意度,还将大大提高了消费者使用产品的安全性。其实,化妆品配方中所用成分的安全性和风险缺乏科学证据是许多消费者的主要担忧[15]。所以,厂家公开展示自家防晒产品特殊成分的可靠型和注意事项,也可以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让消费者更放心的选购[16]。(图7)
(2)提供更多天然成分的产品选项
天然成分植物提取物的添加可以为肌肤提供高度集中的营养物质,有效修复肌肤,同时减少肌肤吸收有害物质的风险 [17]。同时,全球天然美容用品市场规模的增长,反映了消费者对天然成分的偏好,这些优势使得天然物质化妆品在市场上越来越受到消费者欢迎,所以在防晒产品中考虑添加天然成分对防晒产品的安全发展有非凡的意义[18]。
(3)加强产品安全性的宣传和教育
加强产品安全性的宣传和教育对于消费者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如何正确使用产品并避免潜在的风险,最了解防晒产品如何使用的必然是厂商,那厂商就有义务去宣传教育消费者去如何正确使用自家产品,这种宣传和教育不仅可以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从而有效地保护他们的权益和健康[19]。因此,厂商应该持续不断地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为消费者营造更加安全可靠的购物环境。
Part 3结果分析及讨论
4.1消费者认知与实际行为的差异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北京地区消费者对防晒喷雾的使用普遍接受程度较高,他们对安全性与实用性表示关注。然而,这些考虑大多停留在较浅层,仅有部分人群在选购防晒喷雾产品时主动去关注成分组成,了解成分是否符合致敏风险,以及成分的功效性。这意味着防晒喷雾产品在生产设计时就要保证足够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在销售产品过程中加大对敏感性成分和安全的使用细则进行大力宣传的必要性,这样可以让消费者认识到如何正确选择和使用产品,消除日后发生安全问题的隐患。(图8)
4.2市场产品安全性问题
防晒喷雾的成分主要包括物理防晒剂和化学防晒剂,以及一些溶剂和其他辅助成分。物理防晒剂通常包括二氧化钛和氧化锌,而化学防晒剂则有多种,例如甲氧基肉桂酸酯、氢双苯丙烯酸辛酯、聚硅氧烷-15等 。此外,防晒喷雾主要以乙醇(酒精)作为溶剂,并可能含有可燃推进剂作为动力源。氧化钛的防晒喷雾安全性尚不确定,由于行业提供的信息不足,无法进行适当的安全评估测试。在无水配方下,如果二氧化钛作为防晒剂的浓度高达5.5%,这样的喷雾产品安全性还有待证明。目前这类产品在欧盟地区的喷雾防晒市场占比高达20%[20]。
防晒化妆品在上市前均需要通过国家认定机构的理化、微生物、毒理学、人体安全性和功效性检验,并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才能上市。按照我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版)》,防晒化妆品的重要成分——防晒剂是准用组分,规范中列出了允许使用的27种防晒剂,包括25种化学防晒剂(3-亚苄基樟脑、4-甲基苄亚基樟脑、二苯酮-3等)和2种物理防晒剂(二氧化钛和氧化锌)。而且,法规对每一种防晒剂在化妆品使用中的最高允许浓度都有明确的规定,以保证其安全性[21]。
市场上防晒喷雾产品成分复杂,在使用防晒喷雾时,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包括吸入风险和易燃易爆风险。吸入风险是指在使用过程中,消费者可能会无意中吸入喷出的液滴,这些液滴可能包含防晒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香料、防腐剂等,特别是在狭小密闭空间中使用时,可能引发健康风险,尤其是对气道敏感度较高的过敏体质儿童。易燃易爆风险则与气雾剂型防晒喷雾有关,这类产品中使用的推进剂可能是丁烷、丙烷等易燃物质,在遇火源时易发生爆燃事故。
4.3 安全使用教育的重要性
提高消费者对防晒喷雾正确使用方法的认知,是减少安全隐患的关键。有报道指出,不当使用防晒喷雾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如因误吸防晒喷雾而出现“大白肺”症状,即肺部呈现大范围白色样病变,这通常与重症肺炎相关。据统计,八成以上的喷雾类型化妆品安全事故均是由消费者不当的使用引起的[22]。因此,在使用防晒喷雾时应注意适量原则,尽量遮住口鼻,避免直接对着面部喷洒,应将防晒喷雾先喷到手掌上,再在脸上涂抹均匀。同时,应存放在阴凉干燥通风环境中,避免阳光直晒,并远离火源、热源等[23]。
4.4 结论与建议
如今,市面上的防晒喷雾产品主要的风险存在于使用方法上,厂商在产品开发时应更加注重成分的安全性和包装设计的安全使用性,提高产品使用的安全性。同时,加强消费者教育,包括如何根据自身肤质状况选择适合的防晒喷雾类型、如何正确使用防晒喷雾产品以及告知提醒不适宜使用防晒喷雾的人群。消费者在选择和使用防晒喷雾时,应更加关注产品成分,合理使用,以保障自身健康。
总而言之,防晒喷雾的安全性和使用方法备受关注。厂商和消费者都应共同为之努力,前者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实用性,后者在使用产品时应更注重安全使用,让防晒喷雾成为消费者日常美容护理的得力助手。
作者介绍
张 于,廖昊言,牛东方,赵雅琦,王 敏:供职于北京工商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妆品系
[ 参考文献]
[1] 徐良. 防晒化妆品配方技术及其未来发展[J]. 北京日化, 1999(4):7.
[2] 卢岳, 王紫茜. 防晒化妆品市场持续增长精准防晒需求驱动产品升级[N]. 消费日报,2024-05-30(A02).DOI:10.28866/n.cnki.nxfrb.2024.000633.
[3] 郭龙伟, 袁昕蓉. 选好防晒霜 不惧紫外线[J]. 食品与健康,2023,35(06):26-27.
[4] 杨艳伟, 刘思然, 罗嵩, 张卫强, 朱英. 化妆品中防晒剂使用情况调查[J]. 环境卫生学杂志,2015,5(2):139-142.
[5]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化妆品标准专家委员会. 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 年版)[S].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6] 杨红美, 龚盛昭. 化妆品中有机防晒剂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 香料香精化妆品, 2021, (5): 92-95, 109.
[7] ZHANG Z N,ZHANG W Q, YANG Y W,et al.Analysis on the use of sunscreen in cosmetics[J].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Laboratory Technology,2017,27(6):902-904.
[8] 邓静, 防晒化妆品市场发展现状山. 日用化学品科学,2018,41(6):1-7.
[9] 程双印,黄劲松,陈岱宜,等. 防晒剂的研究进展[ 香料香精化妆品,2014(6):67-72.
[10]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 年版IS].
[11]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Sunscreen Drug Products for Over-the-Counter Human Use[EB/OL].(2019-02-26)(2023-03-04].https://www.federalregister.gov/documents/2019/02/26/2019-03019/sunscreen-drug-products-for-overthe-counter-human-use.
[12] 刘阳, 李野.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化妆品中4 种防晒剂的方法研究[J].品牌与标准化,2024,(01):39-42.
[13] 刘婷, 王飞飞, 梁艺怀. 喷雾型化妆品局部耐受性评估与安全监管讨论[J]. 香料香精化妆品,2024,(01):50-55+158.
[14] 苏悦怡. 国家药监局发布12 条措施优化化妆品安全评估管理[J]. 中国化妆品,2024(03):32-33.
[15] Che Wan Jasimah Wan Mohamed Radzi, Fatin Nur Majdina Nordin Journal of Cosmetic Dermatology [J]2022-10-01 , DOI: 10.1111/jocd.15429
[16] 杨玉梅, 齐东梅, 李锐,等.普通化妆品安全评估报告审查标准探究[J].日用化学品科学,2024,47(06):5-11.
[17] Manful E M ,Ahmed L ,Ryan B C . Cosmetic Formulations from Natural Sources: Safety Considerations and Legislative Frameworks in the European Union[J]. Cosmetics,2024,11(3).
[18] 张红燕, 王旭楠, 王鹏, 等. 化妆品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探究[J]. 中国洗涤用品工业,2023,(08):13-16.DOI:10.16054/j.cnki.cci.2023.08.003.
[19] 郭丽. 安全用妆美丽有法——全国化妆品安全科普宣传周专家和品牌代表谈化妆品安全[J]. 中国化妆品,2021,(Z1):62-65.
[20] 刘晓闰, 唐萌. 纳米二氧化钛的毒性研究与安全性展望[J]. 东南大学学刊( 医学版),2011,30(06):945-952.
[21] 郭龙伟, 袁昕蓉. 选好防晒霜 不惧紫外线[J]. 食品与健康,2023,35(06):26-27.
[22] 熊熊. 原来你一直都没用对喷雾![J]. 中国化妆品,2016(Z1):54-56.
[23] 李铭泽. 脸在, 防晒在! 正确使用防晒喷雾[J]. 健康与美容, 2019.GB/T 7714-2015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