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体外试验和人体功效测试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一款修护抗皱护肤精华的功效。利用3D表皮皮肤模型评价了产品对VC刺激性的舒缓效果;采用人体功效测试,通过仪器测试、图像拍摄分析及受试者自我评估方法对各项指标进行评估,综合评价了产品在保湿、修护、舒缓、抗皱、紧致方面的功效。结果显示:①相较于10%VC,添加测试产品可显著抑制炎症因子表达;②使用产品4周后,皮肤角质层水分含量、经皮水分流失率、皮肤红区参数、皮肤弹性(R2、R5、R7)、皮肤紧致度(F4)、外眼角皱纹参数均有显著性改善。结果表明,该精华产品具有良好的保湿、修护、舒缓、抗皱、紧致的效果。
关键词:修护;舒缓;抗皱;人体功效评价
皮肤作为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更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处于敏感状态[1]。敏感性皮肤大多表现为自觉性症状,如刺痛、灼烧、瘙痒紧绷感等不适感觉,可能伴有红斑反应、鳞屑、毛细血管扩张等客观体征[2]。目前,敏感性皮肤的生理产生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有研究认为敏感性皮肤病的发生是一种累积皮肤屏障-神经血管-免疫炎症的复杂过程,包括:皮肤屏障功能损伤、皮肤感觉神经功能失调、血管反应性增高、免疫炎症反应[2]。与此同时,随着大众消费水平及护肤意识的提升,对护肤品的功效需求越来越多,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皮肤的负担。开发能够修护敏感性肌肤同时具有其他护肤功效的护肤品成为化妆品市场的热门研究方向之一。
神经酰胺是皮肤表皮层细胞间脂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表皮的结构功能有重要的作用[3, 4]。神经酰胺可以增强表皮屏障功能,同时具有抗皱的功效,在敏感肌修护化妆品中应用广泛[5-7]。蜂毒肽是蜂毒的主要功能物质,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的强抗炎活性的物质之一[8],在化妆品中使用类蜂毒肽物质,可以起到很好的抑制炎症和舒缓的作用。多聚脱氧核糖核苷酸(polydeoxyribonucleotide,PDRN)是一种分子量范围在50-1500kDa的活性多聚核苷酸混合物,主要是从鳟鱼和鲑鱼的精子细胞中的DNA经严格纯化过程提取而来,具有高安全性和稳定性[9]。PDRN能够激活腺苷受体A2A并产生有助于DNA合成的核苷酸,因而具有组织修复、伤口愈合和抗衰老的作用[9, 10]。它被广泛应用于个人护理品、水光产品和皮肤填充剂中。
本研究以一款含有神经酰胺,类蜂毒肽成分及PDRN的修护抗皱护肤精华为研究对象,采用体外皮肤模型和人体功效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对该护肤精华进行多维度的功效评估研究。
Part 1实验部分
1.1 主要材料、试剂与仪器
测试样品:含有神经酰胺、类蜂毒肽成分及PDRN的修护抗皱护肤精华,西安博鸿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3D表皮皮肤模型(EpiKutis®)、EpiGrowth培养液,博溪生物;磷酸盐缓冲液PBS,索莱宝;维生素C(VC)、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lauryl sulfate,SLS),美国Sigma公司;IL-1α ELISA试剂盒,Abcam公司;地塞米松,中检所;PGE2 ELISA试剂盒,ENZO公司。
Corneometer CM825型皮肤水分含量测定仪、Tewameter TM Hex型皮肤水分流失测定仪、Cutometer dual MPA580型皮肤弹性测定仪,德国CK;Primos CR型3D皮肤成像系统、VISIA CR型面部图像分析仪,美国Canfield;150I型CO2培养箱,美国Thermo;SW-CJ-1F型超净工作台,苏净安泰;Epoch型酶标仪,美国BioTek。
1.2 实验部分
1.2.1 3D表皮皮肤模型炎症因子测试
将3D表皮皮肤模型转移到添加0.9mL表皮模型溶液的6孔板中,分为空白对照组(BC)、阴性对照组(NC)、阳性对照组(PC)和样品组。BC组不作处理,其余组别的模型表面添加25μL 0.1%的SLS溶液,孵育30min。孵育结束后,NC组液下添加相应浓度的工作液,PC组和样品组模型表面分别涂布地塞米松和待测样品,于37℃、5%CO2培养箱中孵育24h。孵育结束后,用PBS溶液清洗模型表面残留的受试物。收集模型培养液于离心管中,将ELISA检测的样品置于-80℃冰箱冷冻保存,根据ELISA试剂盒的操作说明书进行IL-1α、PGE2的含量检测。
1.2.2人体功效测试
1.2.2.1 受试者筛选
按照以下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入组32名中国健康敏感皮肤女性受试者。
纳入标准:18岁-60岁;自认为面部皮肤为敏感肌者,面部皮肤有泛红、紧绷、灼热、发痒、刺痛等不适感;自认为面部皮肤松弛、无弹性者;面部泛红等级3-6级;随机一侧外眼角皱纹等级3-6级;随机一侧脸颊区域皮肤水分含量<60 a.u.;随机一侧脸颊区域经皮水分流失率>15 g/m2/h;自愿参与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测试部位患有皮肤疾病者;自述处于怀孕期、哺乳期;在参加测试前3个月内接收过皮肤治疗或者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受试者;其他研究者判断为不适合参与者。
1.2.2.2 产品使用及测试要求
受试者每天早晚洁面后,取适量测试产品均匀涂抹于面部,按摩至吸收,连续使用4周。测试期间受试者需停用其他同类功效护肤产品。
测试当天受试者使用实验室提供洁面产品清洁面部并静坐30min。测试全程在温度为(21.0±1.0)℃,相对湿度为50%±10%的恒温环境中进行。
1.2.2.3 测试方法
(1)使用Corneometer CM825和Tewameter TM Hex在使用前、使用后1周、4周分别检测受试者皮肤角质层水分含量和经皮水分流失率(TEWL值),评估产品的保湿、修护功效。
(2)使用VISIA-CR在使用前、使用后1周、4周分别采集受试者正面图像,通过软件分析测试区域皮肤红区a*值、红区面积及占比,评估产品的舒缓功效。
(3)使用Primos CR在使用前、使用后4周分别采集受试者随机一侧外眼角区域图像,并分析皱纹体积、皱纹面积、皱纹长度、皱纹深度,评估产品的抗皱功效。
(4)使用Cutometer MPA580在使用前、使用后4周分别检测受试者皮肤弹性参数R2、R5、R7和皮肤紧致参数F4,评估产品的紧致功效。
(5)受试者在初次使用产品30s、4周分别填写自评问卷,对使用产品后的各项效果进行5分制满意度评价,以辅助评估产品的保湿、修护、舒缓、抗皱、紧致功效。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使用SPSS 28.0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形式表示。统计分析前对各参数进行正态分布检验,若测试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配对T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否则采用两个相关样本秩和检验。显著性水平为p<0.05。
Part 2结果与讨论
2.1基于3D表皮皮肤模型的舒缓VC刺激性测试结果
随着“早C晚A”“刷酸焕肤”等护肤理念的盛行,消费者在使用了VC、VA等刺激性比较大的强功效性护肤产品后难免会出现刺痛、泛红、脱皮等“猛药翻车”问题。本测试采用表皮皮肤模型,对比10%VC+测试产品的样品组与10%VC对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来评价测试产品对VC刺激性的舒缓效果。
如图1所示,10%VC组的IL-1α含量相较NC组有显著上升(p<0.001),PGE2含量同样超过了NC组,说明单独使用10%VC会促进炎症因子的分泌,对皮肤具有明显的刺激性。而添加了测试产品的样品组的IL-1α含量相较10%VC组有显著下降(p<0.001),PGE2含量同样有显著下降(p<0.01),说明测试产品能够显著抑制VC引起的炎症因子的分泌,从而舒缓VC对皮肤带来的刺激问题。
2.2人体功效测试结果
本次试验共31例完成所有回访,年龄在20岁至59岁,平均年龄为(36.87±12.52)岁。
2.2.1 角质层水分含量、TEWL值测试结果
TEWL值是表征皮肤屏障功能的关键指标,TEWL值越低,皮肤屏障功能越好。角质层水分减少,会使局部对刺激的敏感性增强,所以通过检测皮肤角质层水分的变化,可间接反映皮肤屏障功能[11]。受试者使用产品前后各时间点的皮肤角质层水分含量和TEWL值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与0周相比,皮肤角质层水分含量在1周和4周后均有显著升高(p<0.001),说明产品具有良好的保湿效果。与0周相比,TEWL值在1周和4周后均有显著下降(p<0.001)。以上结果说明产品具有修护皮肤屏障功能的作用。
2.2.2 皮肤红区测试结果
皮肤红区相关参数直接反映了真皮乳头层的血红素情况,从而间接反映皮肤的炎症状态[11,12]。红区相关参数数值越低,产品抑制皮肤炎症、改善皮肤泛红、舒缓肌肤刺激状态的效果越好。受试者使用产品前后各时间点的皮肤红区a*值、红区面积及占比的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与0周相比,红区a*值在1周后有显著降低(p<0.05),在4周后有更显著的降低(p<0.001)。与0周相比,红区面积和红区面积占比在1周、4周均有显著降低(p<0.001)。以上客观测量结果说明产品具有良好的舒缓退红效果。
图2是19号和25号两位受试者在使用产品前后的面部皮肤红区图像。从图中可直观看出,两位受试者在使用产品1周和4周皮肤红区情况有明显的缓解现象。
2.2.3外眼角皮肤皱纹参数测试结果
受试者使用产品前后的外眼角皮肤皱纹参数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与0周相比,皱纹体积、皱纹面积、皱纹长度在4周有显著减少(p<0.001),皱纹深度在4周也有显著减少(p<0.05)。以上客观测量结果说明测试产品能够改善皱纹问题,具有抗皱效果。
图3是7号和11号两位受试者在使用产品前后的一侧外眼角皱纹的Primos图像。从图中可直观看出,两位受试者一侧外眼角的皱纹程度有一定改善。
2.2.4皮肤弹性及紧致度测试结果
受试者使用产品前后的皮肤弹性及紧致度测试结果如表4所示。参数R2、R5、R7表征皮肤弹性,数值越大,皮肤弹性越好[13];参数F4表征皮肤紧致度,数值越小,皮肤越紧致[14]。与0周相比,皮肤弹性参数R2、R5、R7在4周后均有显著提升(p<0.001),紧致度参数F4在4周后有显著降低(p<0.001)。以上客观测量结果说明产品可以提升皮肤的弹性和紧致度,具有紧致功效。
2.2.5 受试者产品使用自我评价结果
在单次使用产品30s 后,100% 的受试者认同皮肤紧绷/ 灼热/ 刺痛/ 发痒等问题得到即刻改善与舒缓,87% 的受试者认同皮肤即刻退红,表明测试产品具有较好的即刻舒缓皮肤不适的效果。具体结果见表5。
Part 3结论
本研究采用体外皮肤模型和人体功效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对一款含有神经酰胺,类蜂毒肽和PDRN 等功效成分的修护抗皱护肤精华进行了一系列功效评估研究。
体外试验结果表明:基于3D 表皮皮肤模型,测试产品能够抑制炎症因子(IL-1α、PGE2) 的表达,舒缓VC 对皮肤的刺激性。
人体功效测试结果表明,31 名敏感肌受试者在初次使用产品30s 后,100% 的受试者认同皮肤紧绷/ 灼热/ 刺痛/发痒等问题得到即刻改善,87% 的受试者认同皮肤即刻退红;使用产品4 周后,皮肤角质层水分含量、TEWL 值、皮肤红区参数(a* 值、红区面积及占比) 有显著性改善,表明产品具有很好的保湿、修护皮肤屏障、舒缓皮肤刺激、改善退红的效果。同时,受试者皮肤弹性(R2、R5、R7)、皮肤紧致度(F4)、外眼角皱纹( 深度、体积、长度、面积) 均有显著性改善,表明产品具有很好的紧致、抗皱效果。受试者在使用产品4 周后,对产品保湿、强韧屏障、减少敏感、舒缓、紧致和抗皱效果的满意度均达到97% 及以上。
综上所述,该精华产品具有良好的保湿、修护、舒缓、抗皱、紧致的效果。
作者介绍
温燕佳,王长明:供职于博鸿生物技术( 苏州) 有限公司
吴黎明:供职于西安博和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吴田田:供职于陕西佰傲再生医学有限公司
[ 参考文献]
[1] 董强, 马雪, 羡志明, 等. 一款含鲜奶面霜缓解皮肤红斑反应的功效评价研究[J]. 日用化学品科学, 2021, 44(02):22-25+32.
[2] 何黎, 郑捷, 马慧群, 等. 中国敏感性皮肤诊治专家共识[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7, 31(01):1-4.
[3] 黄韬, 乔小玲. 神经酰胺的研究进展及在护肤品中的应用[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23, 52(06):727-735.
[4] 胡嘉奂, 樊雨梅, 魏春花, 等. 一种印加果籽油组合物改善皮肤屏障功效研究[J]. 香料香精化妆品, 2023, (04):51-56+61.
[5] CHA HWA JUN, HE CONGFEN, ZHAO HUA, et al. Intercellular and intracellular functions of ceramides and their metabolites in skin (Review)[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 2016, 38(1):16-22.
[6] 刘韵祎, 张嘉文, 刘子菁, 等. 神经酰胺与相关皮肤病的研究进展[J].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0, 36(10):626-630.
[7] 陈田, 叶理, 殷庆飞. 含有亚油酸和神经酰胺的润肤剂皮肤屏障修护的作用机制[J]. 香料香精化妆品, 2023, (04):106-111.
[8] 周琴, 曾佳, 刘志丹, 等. 蜂毒肽在治疗炎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23, 40(09):1270-1277.
[9] 邱凡珊, 王涵, 陈静静, 等. 多聚脱氧核糖核苷酸在组织修复中的应用进展[J]. 中国药师, 2024, 27(03):510-519.
[10] 唐玮键. 适合与纳晶微针联合使用的温和低刺激性PDRN 精华液的开发[J]. 广东化工, 2023, 50(11):55-58.
[11] 王敏, 赵华. 化妆品功效评价[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23.
[12] 赵小敏, 赵云珊, 瞿欣. 图像分析法在化妆品功效评价中的应用[J]. 日用化学品科学, 2016,39(1):29-33.
[13] 唐莉. 女性皮肤纹理、粗糙度、弹性与年龄和部位相关性研究[D]. 四川:四川大学, 2006.
[14] GILLBRO J M, MERINVILLE E, CATTLEY K, et al. In vivo topical application of acetyl aspartic acid increases fibrillin-1 and collagen IV deposition leading to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f skin firmnes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5, 37(Suppl 1): 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