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赦天下”是古代帝王缓解社会矛盾的一种形式,是对那些已发现或未发现的犯罪行为予以赦免,称为“大赦”。
“大赦”一词起源于秦庄襄王元年“大赦罪人”。秦朝时期,秦始皇几乎不会赦免罪人,到了汉朝,帝王吸取秦朝的教训,将大赦作为缓和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凡是皇帝践祚、改元、立皇后及太子,甚至上帝冠、郊祀、封禅、巡狩、祥瑞、灾异都要大赦。对此《汉书·宣帝纪》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凤皇集鲁,群鸟从之,大赦天下。”
据史料记载,大赦是从汉朝开始的,到了唐宋时期,大赦天下的频率较高,平均十八个月就有一次大赦。而“大赦”的理由也各种各样,改朝换代而“与民更始”,要大赦天下;新帝登基要“荡涤积弊”,要大赦天下;皇帝成婚生子需“普天同庆”,要大赦天下;打了胜仗要显示“皇朝武功”,要大赦天下;发生灾荒要“罪己宽民”,还是要大赦天下;有了祥瑞吉兆要“奉天承运”,更是要大赦天下。虽然大赦有效地缓解了社会矛盾,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为大赦的次数过于频繁,大大降低了法律的权威,对社会的安定构成了威胁。所以,每当王朝统治力量比较强大时,大赦就开始变得有节制。再后来,大赦不再作为缓和统治危机的手段时,频率也逐渐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