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数字叙事的大别山红色档案专题数据库建设

2024-12-16 00:00:00王兴广陈飞柴焰
档案管理 2024年5期

摘 要:本文引入数字叙事理念和模式,对大别山红色档案专题数据库建设进行探析,重点阐明业务、数据、技术、应用四个模块的功能架构。在此基础上,指明数字叙事视域下大别山红色档案专题数据库的构建策略:突出情感交互,奠定互动性叙事基调;立足资源禀赋,引导协同式叙事参与;深化技术赋能,提升跨媒介叙事能力;融合多元场景,搭建沉浸式叙事空间。

关键词:数字叙事;大别山红色档案;档案专题数据库;档案开发利用;数据库建设;情感交互

红色档案专题数据库建设,是数字转型背景下档案部门基于馆藏资源助力红色基因传承、红色记忆建构的有益探索。其中,“红色档案信息化与专题数据库建设”[1]是深化红色档案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的重要议题之一。

当前,学界对于我国红色档案专题数据库建设的价值意义、主体参与、技术架构、建设进展已有一定探讨,在特色资源共享、主体协同参与、技术架构设计、建设进展考察分析等方面均有一定的研究进展。[2-6]总体而论,已有研究为红色档案专题数据库建设提供了一定基础,但相对缺乏对特定区域代表性红色档案资源的充分审视,以及缺少对档案专题数据库功能架构的详尽探究。本文立足于数字叙事的理论,选取大别山红色档案资源为研究对象,对其专题数据库建设的功能架构与实现策略予以探究,以推动大别山红色档案资源实现共建共享,为我国其他地域红色档案资源建设与数智转型提供借鉴。

1 数字叙事及其对红色档案专题数据库建设的指导意义

1.1 数字叙事的理论意涵。数字叙事,意指借助数字程序的交互行为而产生的叙事,其作为一个“梯度式”概念的产生,是经典叙事学理论遭受后经典叙事学冲击、解构与拓展之结果。[7]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数字媒介的兴起与发展催生叙事学理论研究走向新阶段。布伦达·劳雷尔(Brenda Laure)是“数字叙事”的提出者,见于其1986年博士论文《走向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互动幻想系统设计》,揭开了数字叙事研究的序幕;此后,可能世界叙事学和数字媒介叙事学领域的原创性贡献者——玛丽-劳尔·瑞安(Marie-Laure Ryan),以“文本架构”和“互动模式”为“互动悖论”提供了解决方案,指出互动叙事是叙事的终极形态,[8]并奠定了数字叙事学的理论基础。数字叙事的理论体系虽处于完善发展阶段,但其基础意涵已基本赢得共识,即借助数字技术或计算机平台等数字媒介开展的信息创造性管理活动。[9,10]进一步而言,数字叙事倡导打破叙述者在传统叙事空间中的主导性地位,赋予用户更为充分的叙事话语权,探索建构多模态的、兼具沉浸式和互动性的叙事体验,推动叙事样态实现从“传统单向式”向“人机交互式”的整体变换。

1.2 数字叙事理论对大别山红色档案专题数据库建设的指导意义。在“叙事转向”浪潮中,数字叙事的概念和理论逐渐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得以深度应用,档案学亦概莫能外。档案与叙事的结合,其实早在数字叙事学的兴起阶段就曾获得理论家的认可。恰如Ryan所认为的,得益于新媒介技术的强大表征能力,“档案叙事”在计算机应用软件的设计中成为突出叙事性空间维度的一个成功范例。

本文将数字叙事引入大别山红色档案专题数据库建设,重在探索新型档案叙事在档案开发利用中的价值实现,发掘传统媒介尚未显现或本不具备的叙事潜力。

大别山红色档案专题数据库借助数字技术的强大表征能力有助于促推红色档案叙事整体图式的重塑,引导红色档案开发利用从线下拓展到线上,弥合传统环境下线性档案叙事的效用短板,深化受众对红色档案的价值认知与情感认同。

2 面向数字叙事的大别山红色档案专题数据库功能架构

本文以法规遵从、资源为先、开放共享、统一规范、稳步推进等为原则,初步提出大别山红色档案专题数据库平台功能架构的设想,主要涉及基础层、数据层、功能层、交互层、用户层五个层次,参见图1。其中,借鉴数字叙事理念与模式,重点在“交互层”“用户层”提出大别山红色档案专题数据库的应用场景及实现方案。其中,这五个层次并非各自割裂,而是渐次推进,整体聚合于“功能层”。本部分重点从业务、数据、技术、应用四个模块入手,对大别山红色档案专题数据库的功能架构予以阐述。

2.1 业务模块。大别山红色档案专题数据库平台的业务模块包括档案收集、整理、鉴定和编研等功能。档案收集模块主要功能是明确大别山红色档案资源收集范围、收集类型、业务标准、引导互动,最大化实现大别山红色档案的归集整合。档案整理模块支持对多模态大别山红色档案予以规范整理和有序分类,细分建立视频、照片、实物、文书等资料库;为深度契合档案利用需求,支持建立大别山红色档案目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或结合红色事件和重要人物设置专题数据库。档案鉴定模块支持对大别山红色档案进行鉴定,评估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学术研究价值、记忆价值、遗产价值等。档案编研模块支持依托数字档案馆管理系统建立红色档案编研专题数据库,具备“人工编研+系统编研”的复合功能,完整反映编研项目“选题确定—素材收集—分析整合—鉴定审核—成果呈现”的全过程,确保档案编研成果、呈现形式与用户需求精准适配。

2.2 数据模块。平台的数据模块包含数据收集、遴选、加工、录入与存储、检测与维护等功能。数据收集模块主要在建库前,依据预期建库目标重点开展大别山红色档案的摸排调查、系统收集,推进档案应收尽收、提取整合和补充征集。数据遴选模块引入价值鉴定理念、技术和方法,支持对大别山红色档案数据予以鉴定甄别,筛选出主题鲜明、价值凸显、内容丰富的红色档案数据纳入加工范畴。数据加工模块对大别山红色档案数据进行序化处理,如标引、分类、数字化、内容编辑、格式转换等,[11]并对系统内的数据资源进行目录制作、多媒体链接等处理。数据录入与存储模块根据建库目标,进行档案及元数据规范录入和数据存储。数据检测与维护模块的功能是在数据发布前,参照《文书类电子档案检测一般要求》(DA/T 70—2018)完成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安全性和可用性检测;数据库建成后,对数据进行审查维护,持续开展数据收集、录入、提交等。

2.3 技术模块。平台的技术模块包含技术选择、实现和附加功能。技术选择功能主要是在自建数据库前选择合适的Web服务器、ASP、HTML5、数据库管理技术等。技术实现功能是确定专题数据库的层次和规模、设计数据库及子库的结构、技术附加功能(栏目管理、资源管理、系统管理等)、呈现形式等。技术附加功能主要是构建高效的检索引擎,支持通过全文检索、关键字检索、高级检索等快速、准确获取大别山红色档案信息;利用数据可视化、文本内容分析技术,以图表、地图等形式直观展示大别山红色档案数据等。

2.4 应用模块。平台的应用模块包含实现场景、利用权限和运行维护功能。依托前台网站建设,设置集成检索、智能编研、数字展馆、虚拟社区等模块,引入场景思维,实现交互式开发利用。设置多级管理制,差异化开展权限管理。建立问题筛查、意见反馈、系统维护机制,根据用户多样化利用需求,开展系统运维升级。

3 面向数字叙事的大别山红色档案专题数据库建设策略

本部分从目标、主体、技术、应用四重维度入手,提出大别山红色档案专题数据库建设的具体策略。

3.1 突出情感交互,奠定互动性叙事基调。将数字叙事的理念应用于大别山红色档案专题数据库建设,关键是突出“互动性”这一叙事基调,在建库全过程中均应嵌入用户参与的互动性叙事设计,助力形塑情感交互的红色档案叙事图式。

其一,在建库论证阶段,面向档案服务机构、专家学者、社会力量等征求意见建议;其二,在架构搭建阶段,以人性化理念为指引,充分考量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学术研究机构、教育机构、媒体宣传机构、普通公众等不同主体的多样化红色档案利用需求;其三,在页面呈现阶段,聚焦多感官叙事体验,依托集成检索、智能编研、知识图谱、云上直播等实现“数据库—用户”的双向交互;其四,在评价反馈阶段,畅通用户交流反馈渠道,逐步消弭专题数据库在运行过程中的操作堵点和安全风险,助推其提质增效。

3.2 立足资源禀赋,引导协同式叙事参与。大别山红色档案专题数据库宜凸显“众包共创”[12]的价值理念,遵从“一主多元”的分布式建设模式。具体而言,建议由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牵头统建数据总库,湖北、河南、安徽三地省级、地市级综合档案馆分别建设数据分库;除档案部门外,也可将大别山地区革命纪念馆、党史馆、博物馆、图书馆等纳入其中,着力推进大别山红色档案专题数据库的集约共建,为后续实现叙事协同奠定基础。

其一,遵循“实体分散、数据集中”的原则,在保持档案归属权不变的基础上,有序推进大别山红色档案数据向本区域综合档案馆分类化系统汇交。为夯实档案专题数据库建设的资源基础,大别山地区档案部门应依据《档案征集工作规范》(DA/T 96—2023),不断拓宽珍贵档案进馆渠道,实现馆藏档案资源总量提升与结构优化。在此方面,可以江西省档案馆为借鉴,探索通过发布专题、名人建档、举办捐赠座谈会、口述史料采集、合作编研等方式加强散存红色档案资源的征集力度,面向不同档案征集对象分类施策。[13]

其二,坚持法规遵从、标准适用的原则,对大别山红色档案数据的著录加工、元数据标引等要求予以统一。具体而言,大别山地区档案部门应参照借鉴《文书类电子文件元数据方案》(DA/T 46—2009)、《照片类电子档案元数据方案》(DA/T 54—2014)、《录音录像类电子档案元数据方案》(DA/T 63—2017)等标准规范,加快探索制定专门用于大别山红色档案资源组织描述的技术方案,进而推动大别山红色档案资源从非结构化、半结构化向结构化形态转变,为专题数据库建设夯实基础。

其三,探索引入联盟区块链技术,拓展大别山红色档案资源共享利用的潜在空间。在推进大别山红色档案专题数据库建设过程中,鉴于联盟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性、维护和信任机制、合约机制和安全存储等优势[14-17]与档案资源共享利用的需求相契合,档案部门应积极引导各单位将存量的大别山红色档案数据整合上链,以此推动大别山红色档案资源实现跨区域安全管控与共建共享。

3.3 深化技术赋能,提升跨媒介叙事能力。以大别山红色档案专题数据库建设为契机,档案部门应强化多种传播媒介的介入、组合与运用,助力建构一种迥异于传统环境的新型叙事结构与空间,赋予新的生命力。其中,发挥数字技术的赋能优势,以丰富红色档案的“生命表达结构”。[18]

在建库阶段,借助平面扫描、立体建模、全景式数字资源采集与呈现等技术,对不同模态、结构的大别山红色档案予以加工组织,将其转化成为数字媒介环境下的档案叙事可用文本。

推动专题数据库与“互媒性”平台的联动延展,增强深度交互功能,推动红色档案叙事空间重塑与优化。譬如,档案部门可通过网络直播、影视创作、特色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等途径,横跨多媒体平台将大别山红色故事予以创新呈现。近年来,湖南省档案馆深耕档案宣传模式,借助电视专题片、党报党刊专栏、网络平台(微信视频号、抖音短视频等)持续拓宽红色文化传播渠道,取得了良好反响。[19]

3.4 融合多元场景,搭建沉浸式叙事空间。构建沉浸式技术与人文资源共生融合的新型档案叙事形态需要档案部门积极引入场景式思维,注重发掘用户与档案利用场景的多重关联,实现大别山红色档案交互利用方式之创新。

一方面,应注重巧妙转换数字叙事视角(无聚焦、内聚焦、外聚焦),[20]在专题数据库建设过程中预先设定资政决策、思政教育、学术研究、文旅融合等多元场景,助力“用户主导叙事”的创新模式建构;另一方面,应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虚拟现实、3D建模、数字孪生、虚拟数字人等技术运用,着力打造富含沉浸感、在场感的实时交互场域,推动红色档案开发利用走向数智化、场景化、故事化。

北京市档案馆曾联合首都图书馆、首都体育学院建设推出“奥林匹克教育数字孪生馆”,通过运用AR互动、智慧阅读、热点延展操作等技术,满足公众沉浸式感悟奥林匹克运动与发展史的需求。[21]这是数字叙事空间下档案场景式开发利用的范例,对于红色档案专题数据库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4 结语

着眼于实践,大别山红色档案专题数据库的具体建设工作有赖于河南、安徽、湖北三省大别山革命老区档案部门的协同发力和数字技术要素支撑。由是而论,如何高效推进大别山红色档案专题数据库的协同共建,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如何加强风险防范和质量控制等,构成了档案界未来需持续探索、积极回应的重要议题。

本文系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大别山红色档案资源数据库建设与开发利用研究——以信阳市红色档案资源数据库为例”(项目批准号:2023-K-008)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朱彤,王兴广,唐懿飞.新时代我国红色档案管理的实然困境与应然进路[J].档案学通讯,2024(01):20-27.

[2]郑慧,刘心怡,杨秀翠.广西红色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研究[J].山西档案,2021(05):110-117.

[3]樊春颖,聂勇浩.社会记忆再生产视角下红色档案传承红色基因的实施路径[J].档案与建设,2023(12):22-26.

[4]翟乐,李金格.数字人文视阈下红色档案资源的遴选、组织与开发策略研究[J].情报科学,2021(12):174-178+186.

[5]方雯灿,刘越男.我国红色档案资源建设现状与未来发展:基于副省级以上综合档案馆的调查分析[J].档案学通讯,2024(03):45-53.

[6]龙家庆.基于数字叙事理论的红色档案开发策略研究[J].档案管理,2023(04):66-68+72.

[7]甘锋,李坤.从文本分析到过程研究:数字叙事理论的生成与流变[J].云南社会科学,2019(01):170-177.

[8]张新军.数字时代的叙事学:玛丽-劳尔·瑞安叙事理论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7:11+96.

[9]张斌,李子林.图档博机构“数字叙事驱动型”馆藏利用模型[J].图书馆论坛,2021(05):30-39.

[10]李子林,虞香群.基于数字叙事理论的档案服务创新研究[J].档案与建设,2023(01):33-36.

[11]孙瑾.军队档案专题数据库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兼论数据组织阶段质量控制[J].档案学研究,2013(03):41-45.

[12]王鹏程.基于叙事五要素的沉浸式档案策展案例评析与优化策略[J].档案管理,2023(02):102-104.

[13]谭荣鹏.守护红色记忆 传承红色基因[N].中国档案报,2023-08-21(03).

[14]马仁杰,沙洲.基于联盟区块链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档案学研究,2019(01):61-68.

[15]聂云霞,罗宛清.基于区块链的可信电子文件保障体系探析[J].档案与建设,2021(11):28-31.

[16]马仁杰,李梦云.关于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我国档案利用工作的若干问题[J].档案管理,2020(04):29-33.

[17]海啸.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档案信息安全建设策略探究[J].山西档案,2020(02):118-124.

[18]朱彤,王兴广,陈贺琪.数字人文视域下红色档案传承红色基因路径探析[J].档案学研究,2023(03):112-118.

[19]湖南省档案局.深耕档案宣传新模式 让档案真正“活起来”:《湖湘独一档·走近“镇馆之宝”》正式上线[EB/OL].[2024-06-13].http://sdaj.hunan.gov.cn/sdaj/gzdtxx/xdzxxx/202312/t20231204_32456328.html.

[20]龙家庆,裴佳杰,张强.面向数字叙事的多模态红色馆藏资源开发策略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23(05):38-46.

[21]李祺瑶.奥林匹克教育数字孪生馆上线[N/OL].[2024-06-13].https://bjrbdzb.bjd.com.cn/bjrb/mobile/2022/20220613/20220613_008/content_20220613_008_8.htm.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王兴广,博士研究生;2.郑州量子伟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陈飞,学士,助理馆员,董事长;3.信阳市档案馆 柴焰,副馆长 来稿日期:2024-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