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赓续红色血脉,让红色档案代代相传,加强大别山红色档案资源建设正当其时、恰逢其势。本文阐明构建专题数据库推进大别山红色档案资源建设的现实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面向专题数据库构建大别山红色档案资源的建设思路:资源收集全面化、内容管理精细化、开发利用多元化。同时,提出针对性可行性策略:打造多元协作模式,推进跨区域档案资源共建;深入挖掘档案资源,实现资源互联与知识发现;加强数字技术应用,有效盘活红色档案资源。
关键词:专题数据库;大别山红色档案资源;档案资源建设;知识发现;开发利用;数字技术
1 引言
大别山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红色革命资源,被誉为“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管好、用好大别山红色档案资源,融入党史学习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已然成为大别山红色档案资源建设的应有之义。然而,受到管理理念以及技术方法的影响,大别山红色档案资源建设还比较基础,离管好用好尚有发展空间,在此背景下开展专题数据库建设正当其时。
近年来,围绕红色档案资源专题数据库的建设问题也有一定探讨,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价值作用、技术架构、功能模块、建设步骤等。例如,认为构建红色档案专题数据库之于档案工作实践的“有用性”,用于技术类型与适用场景,应具备的基本功能、构建的具体实现路径等。[1-7]目前国内专门针对大别山红色档案资源专题数据库建设与开发利用的学术研究不多,仅有夏琳芳和李钢[8]提出黄冈市开展大别山红色档案资源建设的一些做法,张清改[9]介绍了信阳市基于大别山红色档案资源优势,对通过红色遗址开展现场教学、红色档案提升体验教学效果、红色影像档案激发学习激情的一些探索,尚未有针对性的专题数据库建设与开发利用的研究。
因此,本文聚焦于大别山红色档案资源,明确构建大别山红色档案资源专题数据库的现实需求,并提出相应的资源建设思路和策略。需要说明的是,本文采取当前档案学术界广泛认可的“大档案观”理念,认为大别山红色档案资源包括大别山红色档案和大别山红色资源两部分。大别山红色档案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大别山军民在革命时期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涵盖烈士诗稿、书籍文献、烈士档案、党证等纸质档案,货币票证、革命遗物遗址遗迹等实物档案,以及烈士遗照等音像档案,而大别山红色资源则是指能够体现中国共产党和大别山军民革命精神的各种文化资源,包括后来修建的纪念馆、陈列厅,以及体现革命精神的事件、人物、路线和歌曲等宝贵资源。[10]
2 大别山红色档案资源建设现状与需求
大别山红色档案资源呈现文字、图片、音视频、实物等多种形式,分布于安徽、河南、湖北三省的36个县(市)。近年来,大别山地区档案馆将大别山红色档案视为地域特色档案名片,持续开展红色档案资源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大别山区红色档案资源载体多样性、分布区域性的特点导致目前大别山红色档案资源分布零散且缺乏统一的调配和利用渠道,影响了资源的整合与深层次开发、利用与转化。据信阳市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大别山红色档案资源的跨区域共建共享需求较为迫切。然而,这项工作在信阳市“八县两区”内部较易实现,而与湖北黄冈、安徽金寨等革命老区的跨区域共享则较为困难。因此,引入专题数据库进行资源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应有之举。数字时代,建设大别山红色档案数据库,是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不仅能够保护珍贵的红色档案资源,防止其因自然或人为因素受到损害,还能够通过数字技术为红色档案资源共享利用提供有效支持。
其次,是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题中之义。通过引入专题数据库,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可以有效整合分散的资源,实现资源的系统化和规范化管理,打破地域和机构间的壁垒,形成统一的资源平台,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机构间的资源共享与协作。
最后,是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必由之路。将不同载体的红色档案资源统一进行数字化处理,实现高效的存储和检索,方便用户快速查找和利用所需资源,提升档案资源的可访问性和利用价值,有助于红色文化的传承与普及,为社会教育和革命精神的弘扬提供重要支持,增强社会影响力。
3 面向专题数据库构建的大别山红色档案资源建设思路
3.1 资源收集全面化。针对大别山红色档案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传统以自身资源为主的开发逻辑已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与后现代档案学倡导的“去中心化”及构建多元档案治理新体系理念难以契合。全面且系统、深入且细致地掌握大别山红色档案资源情况,是构建大别山红色档案资源专题数据库、有效挖掘并合理开发大别山红色档案资源的前提条件。鉴于大别山红色档案资源的分散性特征,亟须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积极挖掘和征集分散于各地的红色档案资源,建立完善的收集机制,确保资源的全面覆盖和系统集成。
大别山地区的各档案馆应走出自身红色馆藏的狭小范围,跨区域开展协同合作,汇集各馆红色档案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和成果共享,将历史事实连贯起来进行完整呈现,构建完整、丰富、全面的大别山红色档案资源专题数据库。合作途径既可以是行业内的纵向模式,如省、市档案馆之间的上下级协作;也可以是行业内的区域协同模式,如“苏浙皖沪”共同主办的长三角红色档案珍品展[11];还可以是跨行业的横向模式,如中央档案馆和解放军档案馆联合举办的“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档案文献展。[12]
3.2 内容管理精细化。在从“收管存用”四个环节实现对档案资源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基础上,大别山红色档案资源内容管理有待朝向精细化发展。相较于传统的内容管理方式,在数字时代,需要应用包括自动编目、自动文摘、自动标引、信息提取、信息过滤、数据挖掘、Web挖掘等在内的内容分析技术与工具。[13]
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对大别山红色档案资源的多层次、多维度管理,提升资源利用的精准度和有效性。对此,应建立完善的档案资源分类和标引系统,利用自动标引技术对档案内容进行精细化分类和标注,确保每一份档案资源都能准确定位和高效检索;[14]采用信息提取和过滤技术,从海量档案数据中提取出关键信息和有价值内容,提高信息筛选和利用的效率;[15]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可以深入分析档案资源中的隐性信息和潜在关联[16],发掘大别山红色档案资源的深层次价值;应用Web挖掘技术,拓展大别山红色档案资源的获取渠道,通过网络抓取和整合相关信息,丰富专题数据库的内容。此外,结合语义分析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档案文本进行深入理解、分析和内容管理,增强大别山红色档案资源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和利用价值。
3.3 开发利用多元化。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大别山红色档案资源建设仍处于前期收集、整理、数字化阶段,大多数尚未触及后端利用阶段(特别是面向公众的利用)。现阶段,主要利用场景集中在编史修志、档案宣传等方面,影响了大别山红色档案资源建设成效。随着数字技术更迭,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和数据化趋势愈发明显。在数智融合背景下,探索利用数字技术为馆藏档案资源开发提供创新开发方式,以促进档案资源的共享利用,既是现实利用之需,又是数字时代下档案资源开发转型的必然要求。未来,在做好大别山红色档案资源收集和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应更加重视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盘活档案资源,最大程度发挥其价值,实现资政决策、教育教学、社会服务三大功能。
4 面向专题数据库构建大别山红色档案资源的建设策略
4.1 打造多元协作模式,推进跨区域档案资源共建。打造多元协作模式是构建大别山红色档案资源专题数据库,推进大别山红色档案资源建设的必然趋势。
首先,构建多主体参与的联合机制。从战略层面和操作层面明确各参与主体的职责和权利,确保各方在明确的分工和时间安排下,通过协商方式共同制定合作行动的指南和规则。牵头机构应承担起协调工作,确保各项任务按计划推进,实现整体开发目标。
其次,以专题项目为纽带,整合多主体红色资源。由于各参与主体之间不存在严格的隶属关系,也不受层级管理规则的约束,这种合作关系更倾向于一种松散型的伙伴关系。可以通过设立专题项目,签订合作协议,以目标管理的方式驱动多方力量的汇聚与融合,有助于挖掘和整合各主体的特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同时,根据各参与主体的资源特点,确定合作项目的主题,确保项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2024年6月,湘鄂赣档案部门组成“红三军团”,共享开发利用三省红色档案,三省档案部门共同签署了《长江中游三省红色档案共享开发利用协议》,互换湘鄂赣红色档案首批联合目录,并同步展出三省红色档案珍品。[17]
最后,引入公众力量。档案馆可以通过现有的众包平台和社交媒体,吸引并激励不同背景、不同领域和不同技能的社会主体参与大别山红色档案资源建设,充分发挥广大用户的集体智慧和力量。例如,河南省漯河市档案馆持续开展老兵口述历史档案采集活动,利用采集到的口述历史档案,丰富完善红色档案专题数据库。[18]
4.2 深入挖掘档案资源,实现资源互联与知识发现。为了实现大别山红色档案资源的全面整合与高效利用,有必要深入挖掘档案资源,促进资源互联与知识发现。
大别山区的红色档案资源系统应实现无缝对接,打破各自为政的孤立状态,加快联通各区域的红色档案数据库,构建统一的红色档案资源专题数据库。为此,需要建立一致的红色档案数据标准体系,通过实行联合编目、统一检索、统一标准等措施,消除不同区域间的数据壁垒与红色数字资源“自成一体”的问题,实现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红色档案数据共享。
此外,大别山红色档案资源应在知识层面实现融合与关联。目前,大别山红色档案资源的数字化整合仍处于初级阶段,未来可以利用语义网中的关联数据和知识图谱等技术,对分散、异构的大别山红色档案资源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揭示和描述。可以围绕人物、地点、事件等主题构建知识本体,并与外部资源建立尽可能多的关联,构建一个全面、完整且具有语义性的关联数据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与知识发现。例如,龙家庆等借助知识图谱工具,对红色人物方志敏生平进行了可视化知识表达,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物知识网络,便于用户的浏览、查询、检索等。[19]
4.3 加强数字技术应用,有效盘活红色档案资源。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仅为档案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为大别山红色档案资源的活化提供了新的路径。
首先,档案编研方面,数字编研作为移动互联技术发展背景下的一种全新的档案开发模式,是对传统档案编研的蝶变和跃升。[20]未来,在专题数据库的数字资源支持下,可通过融合虚拟现实技术、音视频技术等推出数字编研出版物,更符合新媒体时代公众利用需求,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感。如在2024年6月9日第十七个国际档案日,河南省档案馆与河南广播电视台联合推出了大别山红色记忆系列微纪录片《不倒的旗帜》,即是大别山红色档案资源数字编研的一次有益尝试。[21]
其次,档案展陈方面,目前推出的大别山红色档案资源展览主要为线下展览,虚拟展览多以图文在线展为主,还未推出三维展。未来可借助3D、VR全景等多种数字技术,融入艺术设计,打造虚拟展览,为公众提供全新的视觉感受和全方位的互动体验。[22]
最后,文创开发方面,可通过创新“档案+旅游”“档案+文化”等开发模式加强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从内容到形式进行数字化创新,探索产业化路径,不断提升公众利用档案的满意度。[23-27]同时,可通过开发数字藏品等数字文创产品等吸引更多公众了解档案、认识档案。如2021年11月,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根据太阳神鸟、大金面具等文物推出6万份数字藏品,在50秒内售罄。[28]
本文系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大别山红色档案资源数据库建设与开发利用研究——以信阳市红色档案资源数据库为例”(项目批准号:2023-K-008)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朱彤,王兴广,陈贺琪.数字人文视域下红色档案传承红色基因路径探析[J].档案学研究,2023(03):112-118.
[2]郑慧,刘心怡,杨秀翠.广西红色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研究[J].山西档案,2021(05):110-117.
[3]翟乐,李金格.数字人文视阈下红色档案资源的遴选、组织与开发策略研究[J].情报科学,2021(12):174-178+186.
[4]刘念,陈浩冉,施威.“互联网+”视域下红色档案开发模式构建研究[J].档案与建设,2022(10):42-45.
[5]张雷珍.论红色档案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浙江档案,2022(05):52-54.
[6]周林兴,姜璐.红色档案资源开发中的叙事表达研究[J].档案学研究,2022(04):4-9.
[7]樊春颖,聂勇浩.社会记忆再生产视角下红色档案传承红色基因的实施路径[J].档案与建设,2023(12):22-26.
[8]夏琳芳,李钢.关于挖掘和丰富红色档案资源的思考:黄冈市开展红色档案资源建设的做法[J].湖北档案,2014(07):26-28.
[9]张清改.用红色档案资源激活党员干部正能量刍议:基于信阳市红色档案资源的分析[J].延边党校学报,2017(01):82-84.
[10]朱兰兰,段燕鸽.叙事理论在红色档案资源开发中的应用:以大别山区为例[J].档案学研究,2023(02):95-102.
[11]中国档案报.长三角档案部门联合推出红色档案珍品展 上海市委常委、秘书长诸葛宇杰出席开展仪式[EB/OL].[2024-05-20].https://www.saac.gov.cn/daj/c100198/202102/c629bb6386d14794b540088b41f862b3.shtml.
[12]本刊编辑部.中央档案馆、解放军档案馆联合举办“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档案文献展[J].中国档案,2018(08):10.
[13]丁家友,方鸣,冯洁.论档案内容管理的理论体系与技术路径[J].档案学研究,2020(01):19-24.
[14]鄢明芳,郑川.档案数据挖掘的应用实例分析[J].山西档案,2021(03):132-142+131.
[15]王毅,李晶伟.大数据分析方法在企业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档案管理,2017(01):57-59.
[16]鄢明芳,郑川.档案数据挖掘的应用实例分析[J].山西档案,2021(03):132-142+131.
[17]新华社.长江中游三省谋划红色档案共享开发利用[EB/OL].(2023-04-25)[2024-06-10].https://www.gov.cn/lianbo/difang/202406/content_6955876.htm.
[18]中国档案报.河南省漯河市档案馆持续开展老兵口述历史档案采集活动[EB/OL].[2024-06-06].https://www.saac.gov.cn/daj/c100226/202311/af08e2c0a1794e09a35f8e37f042fc70.shtml.
[19]龙家庆,裴佳杰,张强.面向数字叙事的多模态红色馆藏资源开发策略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23(05):38-46.
[20]牛力,曾静怡.数字编研:一种全新的档案业务模式[J].中国档案,2022(01):70-71.
[21]大象新闻.国际档案日即将来临,《不倒的旗帜》系列微纪录片上线![EB/OL].[2024-06-1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1172020622318984&wfr=spider&for=pc.
[22]杜文飞.核心的力量:解读档案展览设计中技术与内容的融合之道[J].档案管理,2024(01):91-95.
[23]曹欣恺,周林兴.数字创意产业视角下红色档案文化价值跃升路径[J].山西档案,2023(04):62-71.
[24]周玉秋,陈建.基于众筹模式的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策略研究—以摩点众筹网站为例[J].山西档案,2023(05):83-89.
[25]肖鸿强.数字人文和文旅融合双驱动档案文创IP培育策略—以侨批档案开发为例[J].档案管理,2023(04):73-75.
[26]郑慧,余晓彦.“老字号”档案开发现实困境与文旅融合突破路径探讨[J].档案管理,2023(04):78-85.
[27]梁思思.少数民族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模式构建研究[J].档案与建设,2023(03):65-68.
[28]数字罗塞塔计划.在博物馆大火的数字藏品适合档案馆吗?[EB/OL].[2024-05-25]. https://www.sohu.com/a/573982277_121424855.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裴佳杰,博士研究生;2.郑州量子伟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陈飞,学士,助理馆员,董事长;3.信阳市档案馆,汪运利,学士,副馆长 来稿日期:2024-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