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方法论意蕴

2024-12-15 00:00:00徐俊闫田雨
邓小平研究 2024年6期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方法论文化建设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运用“两个结合”积极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创新,其思想体系蕴含并体现着丰富的方法论意蕴:坚定政治引领,把稳文化建设前进方向;坚持守正创新,正确处理文化建设的‘根’和‘魂’;坚定文化自信,传承独立自主的精神文化基因;立足生动实践,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秉持开放包容,推动世界文明新发展。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方法论意蕴,对于全面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要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方法论;文化建设;中华现代文明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21(2024)06-0048-13

〔基金项目〕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共产党信仰建设史研究”(21BDJ027)

〔作者〕徐俊,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江苏扬州225009

闫田雨,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江苏扬州225009

文化之兴衰事关国家和民族之安危。“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始终强调文化建设对于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极端重要性,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围绕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既是对我国文化建设经验的总结、凝练与升华,又开辟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境界。作为一种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方法论意蕴。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方法论意蕴,对于全面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要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定政治引领,把稳文化建设前进方向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创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则。就其方法论而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则是其突出表现。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和道路,是一项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历来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文化建设的根本方法和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战略需要,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对我国文化建设的指导作用。习近平深刻指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①,“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②。这些重要论述表明,只有一以贯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引领,才能在良莠不齐的社会文化思潮中正确区分积极与消极、先进与落后的社会意识形态,也才能凝聚起推动我国文化建设工作乘风破浪、行稳致远的磅礴力量。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明确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③2023年10月,习近平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又把“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④置于新的历史方位下我国文化建设“七个着力”①重要要求的前列。事实表明,习近平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引我国文化建设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行的根本指针,深刻回答了当前及今后我国文化建设工作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一系列原则性问题。

(二)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②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中,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持续发展,文化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换言之,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才能确保我国文化建设事业始终行进在正确的轨道上,也才能确保我国文化建设事业始终保持中国特色。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是实现我国“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③这一新的文化使命的根本政治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综合研判我国文化发展态势的前提下,始终坚持把文化建设工作置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突出位置,并且将如何确保和巩固文化领导权作为重要问题来对待。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针对党在思想文化工作中的领导地位明确强调:“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④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又指出:“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⑤2023年10月,习近平在对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指出要“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⑥。这些重要论述既充分展现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工作的党性原则,又彰显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工作的党性光辉。可以说,从2013年党在十八大之后首次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到2023年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从“两个巩固”①的确立到“七个着力”重要要求的提出,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在文化建设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绩。这些成绩表明,正是因为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文化建设工作中的掌舵引航,我国的文化建设事业才能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不断书写新的辉煌。

由上可知,习近平文化思想正确把握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在高举思想旗帜、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前提下不断推进我国文化建设劈波斩浪,充分体现了其政治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

二、坚持守正创新,正确处理文化建设的“根”和“魂”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②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方法论上的集中体现之一,守正创新深刻体现了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高度统一。

(一)守正是文化建设的根基

守正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基和命脉,只有“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和推进我国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始终把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党百余年来领导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置于战略基点的高度来对待。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的强大底气。“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④作为中华文化内核和精华所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⑤,其中所蕴含的广泛而深刻的思想资源是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我国文化建设的最大底气。正因如此,习近平反复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①在此理念指导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人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事实表明,新时代我们党带领人民在守护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的同时,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备了更为强大的底气。

其次,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是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的坚实支撑。万丈高楼平地起,人类社会每一次向前迈进都是历史积淀的结果。马克思曾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②作为当代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伟大事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也毫无疑问必须建立在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领导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之上,否则我们就可能犯下无法挽回的历史性错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大历史观正确审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的文化建设史,提出了“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③“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④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总结和运用党百余年来领导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可以使我们获得知识武装和思想启迪,对于新征程上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二)创新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习近平指出:“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时应势、推陈出新。”⑤就其方法论意义而言,习近平文化思想既体现了文化思想理论的创新,又展现了文化实践要求的突破。

第一,以创新赓继中华文化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血脉基因,是中华儿女在不同时期运用创新思维、凝聚创新力量所孕育的智慧结晶。新时代以来,在“两个大局”交错叠加的背景下,以创新之力赓继中华文化血脉既是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的必然之举,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由之路。基于此,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开创性地提出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⑥的“两个结合”重要论断,不仅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出了原则要求,也为巍巍中华的文脉赓继提供了路径遵循。可以说,作为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方法,“两个结合”不仅是一代代中华儿女传承和守正的结果,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勇于创新与创造的方法论结晶。

第二,以创新推动世界文化发展。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各个国家和民族因历史传统、民族性格、风俗习惯等的不同塑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支流,最后共同汇入人类文化历史长河。然而,就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言,如果各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没有创新,一直停留在过去、固守传统,那么人类众多的文化支流都将会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最终人类文化长河也将会干涸。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文化创新意识不断增强、文化创新活力不断释放、文化创新成果层出不穷。从三星堆“上新”万众瞩目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备受关注,从《千里江山图》数字展热映到《只此青绿》“破圈”……中华文化的时代创新成果在引起世界广泛关注的同时,也为世界文化的创新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事实证明,新时代我们党带领人民不仅立足于中国立场进行文化理论创新,也秉持人类情怀推进文化实践创造,体现了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博大的世界胸怀。

(三)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的辩证统一过程。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熔铸历史文化传统与聚焦现代文化使命的有机结合体,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性。其一,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中华文化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创新发展必定是以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魂脉和坚守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为前提的。中华文化只有守住“正”,才能推出“新”。对此,习近平告诫道:“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①唯有如此,才能保证中华文化创新之路不迷向。其二,创新是守正的目的和要求。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活力源泉和不竭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文化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之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坚守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开创性提出了“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②的新的文化使命任务以及“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③的文化精品要求,催生出了一大批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的新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内容。这些新的文化样态及其内容在坚守“老祖宗”的同时又立足当代文化发展需求讲了很多“新话”,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创造性和中华文化的时代创新性。

由上可见,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注重守护好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的根基,又注重呵护好推动其发展进步的灵魂,深刻揭示了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在世界文化激流中乘风破浪、书写辉煌的奥妙所在。

三、坚定文化自信,传承独立自主的精神文化基因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②,中华民族传承独立自主的精神文化基因具备了更为强大的精神底气。

(一)文化自信事关文化安全

确保本国或本民族的文化免受外来文化的控制与支配,使自身具备抵御外来文化入侵、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能力,是文化安全的本质体现。就文化安全与文化自信的关系而言,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而后者则是前者的根基与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始终坚持把文化自信当作文化安全的关键一环来抓,在不同场合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对于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比如,2016年11月,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就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文化安全的大问题。③这一科学论断将文化自信与文化安全的关系阐述得清晰明了,深刻揭示了坚定文化自信对于维护文化安全的重要性。换言之,我们要想从根本上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就必须从增强文化自信这一精神根源着手。这是因为,没有对中华文化的坚定自信和深刻认同,“他者”文化的“触角”就很容易伸进来,我国文化安全的防线就很容易被攻破。新时代以来的实践已经证明,坚定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在当代世界文化交流互鉴中坚守文化安全防线、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根本前提和战略保障。

(二)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

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对本民族文化高度认同基础上的一种积极、稳定的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文化自信放在重要战略位置。2016年11月,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的大问题。①这就将文化自信的地位提升到了国家层面的战略高度。此后,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对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作了进一步阐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②可以说,文化自信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对此,习近平深刻指出:“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③回溯过往,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可谓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与风险挑战,但中华民族依然能够勇立潮头迎风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儿女从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中汲取了文化自信的强大精神力量。历史事实充分表明,文化自信是实现国家繁荣兴盛的重要条件,一个丧失了文化自信的国家和民族是难以发展壮大、兴旺发达的。正如习近平所言:“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④可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行稳致远,就必须厚积文化自信的精神底蕴。

(三)文化自信事关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⑤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五千多年而不衰,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五千多年而不绝,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在历史征程中始终把坚持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作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法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文化自信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2016年7月1日,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⑥之所以如此,“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一脉相承的价值追求”⑦。不仅如此,习近平还进一步指出:“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⑧诸如此类的重要论述不仅深刻揭示了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内在逻辑,也为深刻理解文化自信与民族精神之间的紧密联系提供了指南。一方面,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本身也就是中华儿女对于文化自信的自觉表达;另一方面,坚定文化自信能够引导中华儿女培养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和民族观,激发其新时代爱国情怀,从而促进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综上所述,文化自信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思想根基,是推动国家繁荣、民族兴盛的强大精神力量,还是传承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武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但把坚定文化自信作为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重要抓手,而且还把其上升到传承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精神文化基因的战略地位来对待,从而彰显了文化自信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重要方法论意义。

四、立足生动实践,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①习近平文化思想产生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圆梦时代,发展于新时代人民群众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因此,立足鲜活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方法论上的又一重要体现。

(一)文化是实践的产物

关于文化产生的根源问题,不同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持有者的答案是不同的。比如,康德把文化视为人类自由发展的结果,黑格尔将文化视为“绝对精神”衍生出的自在之物,费尔巴哈将文化视为由“原子”中所包含的文化元素组合而成的产物,而马克思、恩格斯则将文化视为人民群众实践的产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实践观的同时,始终强调要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实践基础。习近平指出:“要推出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就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②究其原因,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的产物,而习近平文化思想又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正确把握和理论总结。因此,从根本意义上说,习近平文化思想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其次,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是对以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任务书与路线图。可以说,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来源于实践,又发展和成熟于实践,充分体现了其历史性与时代性、当下性与前瞻性的有机统一。最后,“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是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开拓前进的,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科学理论体系,其方法论意蕴也必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

(二)人民是文化建设实践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更是文化建设实践的主体。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习近平在文化建设领域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实践中的主体地位也不断得到彰显和巩固。例如,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②2014年10月,他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③的重要论断,生动形象地揭示了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中的主体地位。换言之,人民既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的创造主体,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果的享有主体。如果离开人民群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就会丧失主体力量、迷失前进方向。作为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深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而产生的原创性理论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鲜明地体现着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主体的思想,强调只有积极调动人民的文化创新活力、充分激发人民的文化创造伟力,才能接续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辉煌,也才能成功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人民至上

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不仅始终贯穿党所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之中,还体现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的各领域和各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与实践观,不但充分强调人民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还把坚持人民至上这一价值取向作为新时代推进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方法论之一。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①,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六个坚持”的科学方法论,而其中位居第一位的则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②。在此思想方法的指导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推动中华文明发展。不仅满足了新时代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增强了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也增强了人民群众文化创新创造的积极性、主动性。可以说,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既是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根本政治立场的坚守和践行,又是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验所得出的重要结论,充分彰显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担当情怀。作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创新创造的智慧结晶,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充分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依靠谁的问题,也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为了谁的问题。

总体而论,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创新的集大成者,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彰显了他“我将无我,不负人民”③的为民情怀。

五、秉持开放包容,推动世界文明新发展

“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④回望历史,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之所以能够绵延至今、没有中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与精神。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了中华文化开放包容的文明基因,强调文化发展既要立足于中国场域又要放眼世界,从而为推动世界文明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一)文化因开放而盛

开放,在系统论中主要是指同外界环境之间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而从文化发展视域来看则主要是指不同民族或国家的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文化开放之路是通往文化兴盛大道的必由之路。这是因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无法离开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更无法离开彼此之间的交流互鉴而孤立存活。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存续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始至终就以开放姿态闻名于世,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能够积极主动地从他国文化中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我们党始终坚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开放观,在坚守中华文化根本立场的同时不断推进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互通、互鉴、互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①。这些重要论述不仅促进了世界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交融、交锋,也展现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增进人类不同文明传播的中国态度、中国智慧。回望历史,“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②,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坚持文化开放的博大胸襟和精神气度。历史与现实表明,促进文化交流互鉴、推动文化开放发展,是推动文化多样性和创新性发展的根本方法。换言之,文化的创新发展、国家的繁荣兴盛,都离不开文化交流、文明互鉴,都需要走文化开放发展之路。作为新时代文化理论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但深刻回答了中华文化坚持走什么样的文化开放之路、为什么要坚持走文化开放之路以及怎样才能继续走好文化开放之路的重大时代课题,也表明了新时代我国持续摒弃走封闭禁锢的文化小路、坚持走开放交融的文化大道的坚定决心。

(二)文化因包容而兴

就其基本内涵而言,包容主要是指容纳、包含等,反映在文化发展上,主要是指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尊重、认可和吸纳。包容是中华文化发展的精神基因。2023年6月,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③纵观中华文明发展史,中华民族始终坚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文化姿态,积极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无论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汲取外来佛教文化的过程中而形成的中国佛教文化,还是在中原文化汲取草原文化的过程中而产生的黄河文化;无论是在中华文化吸纳异域文化的过程中而创造的丝路文化,还是在本土文化吸纳外来文化的过程中而铸就的敦煌文化,中华文化宝库中这些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本质上都蕴含着中华民族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精神基因。这种基因贯穿中华文化发展过程的始终,跨越了地域差异、血脉宗族以及历史传统,强调要以文化包容取代文化隔阂冲突,以文化多元代替文化一元,致力于打造集多元文化于一体的“文化春满园”。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及其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提升不难发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秉承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大国胸襟和文化气度,强调“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①。这在深刻揭示中华文化的内在发展规律的同时,又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文化理念。

包容是世界文化兴盛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指出:“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②本质上而言,文化平等是文化包容的前提和基础,而世界文化能否繁荣兴盛又与各个民族、国家的文化包容程度息息相关。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党始终站在全人类立场关注世界文化发展趋势,致力于在不断提高中华文化自身创造力、影响力和感召力的同时推动世界文化新发展。习近平强调指出:“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③从习近平的重要论述可知,正是由于中华文化始终秉持兼容并包的价值理念,才使得饱受磨难与艰辛的中华文明始终能创造历久弥新的人间奇迹。新时代以来习近平相关重要论述表明,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熔铸了海纳百川的世界文明观,充分展现了其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思想体系应有的包容性,从而为世界文明的繁荣兴盛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能。

一言以蔽之,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运用“两个结合”积极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结晶与理论总结,而且在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中也蕴含并体现着丰富的方法论意蕴。当前及今后,全面深入地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所蕴含的方法论意蕴,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义不容辞的时代责任,更是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

①《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21页。

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95页。

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6页。

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2-33页。

④《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人民日报》2023年10月9日。

①“七个着力”即: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参见《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人民日报》2023年10月9日。

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6页。

③《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人民日报》2023年10月9日。

④《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34页。

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14页。

⑥《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人民日报》2023年10月9日。

①“两个巩固”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参见《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533页。

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0页。

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164页。

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164页。

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67页。

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8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70-471页。

③《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376页。

④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3页。

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470页。

⑥《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483页。

①习近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求是》2023年第20期。

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85页。

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56页。

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3页。

②《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人民日报》2023年10月9日。

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6页。

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6页。

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2页。

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7页。

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101页。

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7页。

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6页。

⑦《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23-124页。

⑧《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3页。

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02页。

②《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85页。

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8页。

②《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694页。

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60页。

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8-19页。

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9页。

③《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250页。

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434页。

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46页。

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471页。

③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

①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

②《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280页。

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470页。

(责任编辑肖雪莲)

猜你喜欢
习近平文化思想方法论文化建设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特性
科学导报(2023年92期)2024-01-06 05:44:03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及世界贡献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国际汉学(2020年1期)2020-05-21 07:23:52
方法论视角下的制定法解释
法律方法(2019年4期)2019-11-16 01:07:02
法本位的方法论阐释
法律方法(2018年2期)2018-07-13 03:22:02
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进展的大数据分析及深化研究的路径思考
UAF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38:15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6:33:32
医院文化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