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的演讲水平怎么样

2024-12-15 00:00:00刘勃
领导文萃 2024年23期

春秋中期,晋楚两大国争霸。双方都还算谨慎,轻易不敢开战,争霸百年,真正的大战,也就打了三回。楚庄王时代的邲之战,是楚国唯一获胜的一次。

楚国就有大夫建议说,咱们应该把失败的晋军的尸体,堆积成“京观”,这是对我们伟大胜利的记录,也是告诉子孙后代,“无忘武功”。楚庄王否定了这个建议,并发表了长篇演说。他先拿“武”字的写法破题,止戈为武,戈是武器,止是停止,意思是,能够停止使用武器,也就是能够消除战争的人,才是真的武。

于是楚庄王回顾了周武王伐纣,还引用了好几段《诗经》中的话。像周武王那么大的德行,除掉的是商纣那样的暴君,灭商之后就武器入库了,从此天下人民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种情况下,建个“京观”,那是合理的。言下之意是,我比不了周武王那么伟大,眼前的晋军将士,也绝不像商纣那么邪恶,他们“尽忠以死君命”,是为国英勇牺牲的,我们对他们应该保持一点敬意。拿他们当“京观”的建筑材料,过分了。

楚庄王进一步展开,要称得上“武”,要满足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这七项标准。他自我批判,认为自己一项也没达到。

最终,楚庄王“作先君宫,告成事而还”。他建了一个临时性的宗庙,把历代楚王的神主都放进去,汇报了一下成功。

楚庄王的这段演说,算什么水平?

文字学者很容易挑出毛病来。止戈为武是一个明显错误的解释,武字里这个止,不是停止而是脚趾。一只脚,一杆戈,就是表现得像一个手持武器的战士。武的含义就是好勇斗狠,没有楚庄王讲的那个高大上的内涵。

历史学家大概也不信服。因为他扯什么周武王伐纣,也不是真实的历史。周武王伐纣之后就天下太平了?那后面还要周公东征干吗。

逻辑学家听了那个“武有七德”,则可能感觉这个一二三四五六七,排列得根本没逻辑啊。但当时演讲的效果,大概是很好的。

楚庄王这番话,是说给楚国的大臣们听的。当时楚国的大臣分两派,有好战的少壮派,这时候意气风发,才会提出建“京观”的建议来。楚庄王这么说,是提醒他们不要打了胜仗就翘尾巴。

另一派包括著名的贤相孙叔敖在内,开始都是反战的,这话对他们则是安抚:虽然如果听了你们的建议,就没有这次伟大的胜利,但是我并不认为你们错了。武有七德,这么些年来辅佐我,让我能够比较接近这个标准的,不是好战分子,而是你孙叔敖,所以你们的功绩,我也还是充分认可的。

另外这话也是说给中原诸侯国听的。这么些年楚国被中原华夏鄙视作蛮夷,这番话传递的信息,却是对西周以来的华夏传统文明的认同,而且表达了一种尊重生命、反对战争的观念。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信奉的是同一种价值观。所以认我做霸主,不但从利益上说,我比晋国靠谱,从文化观念上说,也没有什么障碍。

楚庄王这个演讲,含蓄地敲打了主战派,防止盲目乐观;体贴地安抚了主和派,肯定工作成绩;宣扬了华夏的“普世价值”,对中原各国表示了友好;但最后的仪式,是祭拜宗庙,强化楚国人的凝聚力……可以说各方面的利益和情绪,都照顾到了。他这个演讲,是一个经典的政治演讲,但从文字学、历史学、逻辑学上来说,就有些牵强了。

所以,专家学者和政治家,容易产生分歧。因为大家要利用同样的文化资源,但是目的不一样,评价标准也就不一样。学者看政治家,容易觉得你好像在引经据典,其实是胡说八道;政治家看学者,用后来汉宣帝的一句话说,叫“俗儒不达时宜”,你们这些书呆子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时代所需要的东西。这种事当然不能简单说谁对谁错,只是很多悲剧,确实也就是这么发生的。

(摘自《题不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