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姓埋名30年,潜心攻关60载,无怨无悔献一生。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旭华。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这位“中国核潜艇之父”,阅读他震撼人心的传奇故事,看他如何将爱国精神、科学精神和奉献精神贯穿于自己的一生。
一句誓言,一辈子
旭华,旭日荣华,这个寓意深远的名字是黄旭华在少年时期为自己改的。
黄旭华原名黄绍强,1926年出生在广东省汕尾市一个杏林之家。他从小目睹长辈救死扶伤,因而立下了长大从医的志向。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者以制造卢沟桥事变为起点,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满腔愤怒的黄旭华发出了“我要救国”的誓言。他要学习造船或造飞机,抵御外敌侵略,让百姓不再流离失所。此后,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黄旭华”。
1945年,黄旭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在校期间,他不仅学到了现代造船理论和技术,也从国内造船大师身上学到了百折不挠的精神,为日后从事核潜艇研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他的思想觉悟日益提高。1948年,他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党需要我冲锋陷阵时,我就一次流光自己的血;党需要我一滴一滴地流血时,我就一滴一滴地流!”
拳拳赤子心,殷殷报国情,一诺即一生。
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1958年,黄旭华接到研制核潜艇的任务后,和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技术人员迅速奔赴荒岛,开启了这项神秘而伟大的事业。
当时,没有任何资料可作参考,加之国外技术严密封锁,一切只能从零起步。没见过核潜艇,他们以玩具模型作参考;没有图纸,他们边摸索边设计;没有计算机,他们以算盘、尺和秤来替代。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他们排除万难,日夜攻坚,用最土的办法解决了最尖端的技术难题。
十年磨一剑,一朝试锋芒。1970年12月26日,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不负众望,成功下水。1974年8月1日,这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为检验核潜艇的战斗力,确定中国核潜艇在世界的地位,1988年,黄旭华带领团队在南海首次进行300米极限深潜试验。此项试验具有极大的风险性,多年前美国就曾发生过核潜艇沉没事件,百余名官兵无一生还。为了确保试验万无一失,年过花甲的黄旭华亲自下潜指挥,完成了4个小时的测试任务,核潜艇最终安全靠岸。黄旭华和同事们创造了中国核潜艇发展史上的新纪录。在那令人振奋的时刻,他即兴赋诗:“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痴迷事业,以苦为乐,这正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
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当年,黄旭华接到神秘任务后,还没来得及和父母告别就远走他乡。由于保密工作的需要,他与父母之间的联系方式只是一个信箱。他的父亲到去世也没能见上他一面,更不知道他在做什么。由于他多年不归,亲戚们都以为他忘了父母的养育之恩,是一个不孝之子。这份误解,直到30年后才被消除。
1987年,黄旭华的母亲从《文汇月刊》上看到一篇报告文学,题目为《赫赫而无名的人生》。文中虽然没有提到黄旭华的名字,但细心的老人通过“他的妻子李世英”确定:为国家研制核潜艇的“黄总设计师”就是自己的儿子!第二年,黄旭华到广东出差,93岁的母亲才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儿子。阔别30年,终于相见,母子对望的那一刻,热泪盈眶……
2019年9月29日,黄旭华在人民大会堂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发言,他说:“誓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我和我的同事们,此生属于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