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防寒保暖措施日益完备的当下,冻伤虽然已不常被提及,但在寒冬里,这一威胁人们健康的伤害依然值得我们关注,特别是对长时间户外工作者、运动爱好者以及防寒措施不足的群体而言。了解冻伤、做好防护,对于保障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冻伤,又称冷伤,是由于人体长时间暴露在极低的温度下导致皮肤及皮下组织受到损伤的一种情况。它可能发生在任何季节,但尤其常见于寒冷冬季或高海拔、极地等极端环境中。
冻伤通常分为两类:非冻结性冷伤和冻结性冷伤。
由10℃以下至冰点以上的低温,加以潮湿条件所造成。常见的非冻结性冷伤有冻疮、浸渍足等。冻疮多发生于冬季和早春,北方多见,多发生于血液循环较差的手指、脚趾、耳朵、鼻子等末梢部位。表现为局部皮肤红肿,温暖时发痒或刺痛,轻者可出现水疱,水疱皮去掉后创面有渗液,并发感染后形成糜烂或溃疡。
由冰点以下的低温所造成,分为局部冻伤和全身冻伤。局部冻伤大多发生于意外事故中,如人体接触冰点以下的低温,在野外遇到暴风雪、陷入冰雪中或工作时不慎受到制冷剂(液氮、干冰等)损伤等。全身冻伤则可能出现在极端寒冷环境下,身体长时间暴露于低温中,导致全身组织受损。
冻伤的症状因程度和类型而异。轻度冻伤可能只表现为皮肤发红、轻微肿胀;重度冻伤则可能出现皮肤青紫、起水疱甚至发黑,伴有剧烈的疼痛和麻木感。全身冻伤则可能出现寒战、苍白、发绀、疲乏无力、打哈欠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发展为肢体僵硬、幻觉或意识模糊、心律失常、呼吸抑制,甚至心跳呼吸骤停。
一旦发现冻伤,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治疗:
1.转移至温暖环境:将冻伤部位迅速转移到温暖、干燥的环境中,避免继续暴露在寒冷中。
2.复温处理:对于局部冻伤,如手指、脚趾等,可以使用温水(40℃左右)进行浸泡复温。注意水温不宜过高,以免加重组织损伤。浸泡时间应持续至皮肤略微发红、有温热感为止。对于全身冻伤,应迅速将患者移至室内,并关闭门窗以防止热量散失。
3.清洁与包扎:复温后,使用温水轻轻清洁冻伤部位,去除表面的冰霜和污垢。然后涂抹适量的冻伤膏或抗生素软膏,以防止感染。对于水疱,小的不需弄破,大的可在无菌条件下穿刺引流,然后覆盖无菌纱布进行包扎。
4.药物治疗: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组胺药、维生素E等药物进行辅助治疗,以缓解疼痛、瘙痒等症状。但需注意药物剂量和使用方法,避免过量或不当使用。
5.就医治疗:对于重度冻伤或全身冻伤的患者,应迅速就医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预防冻伤的关键在于做好保暖措施和加强锻炼。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
1.做好保暖措施
外出时穿足厚棉衣、棉鞋,戴耳罩、手套,护住易冻部位。避免长时间处于寒冷潮湿的环境中。
2.加强锻炼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跑步、瑜伽、打羽毛球等,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对寒冷的抵抗力。
3.注意饮食营养
饮食中添加高热量食物,如牛羊肉、坚果等,给身体“囤热”。同时,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4.了解天气预报
提前了解天气预报,遇极端寒冷天气时,尽量减少外出时长。
冻伤并非小事,它可能对我们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充分了解冻伤的知识,做好防护措施,并在发现冻伤时及时进行治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安然度过寒冬,免受“冷伤害”之苦。(综合整理报道)(策划/谭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