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北京林业大学2021级、2022级、2023级的本科生们惊喜地发现,学校首批开设的11个微专业(见表1)对他们开放报名了!
学校的相关通知明确指出,完成微专业学习的学生,由学校统一发放微专业结业证书,不授予学位,且结业证书不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备注信息。即便如此,这些微专业依旧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其他高校已经开设的微专业也有类似的情况。那么微专业是凭什么吸引学生的呢?
微专业的“微”与“专”
北京林业大学在相关通知中明确指出:微专业是指在学校现有本科专业目录以外,以培养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型人才为目标,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围绕某个特定学术前沿研究、产业发展或新兴专业领域,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开设一组体现交叉融合的核心课程而开展的一种灵活、系统的新型专业组织模式。
该校的微专业采取学年学分制管理,一般学制设置为2个学期,最长不超过3个学期,学分建议设置为16个学分左右。所开设的课程中,至少有一门课程为实践类课程或产教融合类课程。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微专业课程同时面向校内外学员。
简单来说,微专业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微”(小学分、精课程):微专业主打“小而精”,无论是从时间要求还是内容安排上,学员的负担都相对较小。核心课程门数不多,上课时间一般安排在周末或者工作日晚上,很好地契合了年轻人的工作生活节奏。
“专”(高聚焦、跨学科、接地气):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学校一方面会选择与科技前沿技术领域相关,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连接的学科,或是更接地气,既能助力在校生日后高质量就业,也能让上班族更好地适应自身的工作领域。如果学生对某些领域感兴趣,将来有意愿从事相关职业,就可以通过就读微专业来提升针对这些领域的从业能力。
各具特色的微专业概览
近年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5G技术、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兴行业领域正在快速发展,传统的农林牧渔业、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也在新技术的快速渗透下发生急剧变化,各行各业皆迫切需要同时懂多学科、多专业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专业对个人的未来职业发展影响越来越大,但传统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现有专业设置框架下,越来越多的高校以开设微专业形式对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进行探索,设置了多样化的微专业。
西南大学的“公务员微专业”一度冲上热搜话题。这个微专业的全称为“公务能力与公务员文化素养微专业”,它整合了历史学、民族学、文学、心理学、社会学、行政管理学等学科及专业资源,是教授公务员和行政事业公务人员公开遴选所需核心知识的应用型专业。
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6所高校联合国内人工智能头部科技企业,推出了“AI+X”微专业,让学生在校园内就开始学习我国自主研发的编程平台。
南京体育学院运动健康学院申报的“智慧体重管理”微专业,通过打造一系列融入现代智能技术和可穿戴监测指导技术的新型体重管理课程,培养能够开展高度专业化、精准化、科技化运动减脂,辅以能够开展减肥相关饮食调控、传统中医体重控制、生活方式管理等工作,同时具备一定减肥机构运营管理能力的新型应用型、实践型、智慧型体重管理人才。
华东师范大学依托校内教育学、心理学、学前教育等学科雄厚的师资力量,推出了家庭教育微专业。课程内容既有家庭教育工作的前沿理念、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也注重结合实操的能力培养、应用示范和案例分析。这些课程为社会转型新时代下父母们遇到的新挑战和新问题提供思路。
广东工业大学经济学院打造的“工业数字经济微专业”,对今后想要在国家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从事产业数字化建设、数字化运营、大数据分析、数字技术开发等工作的同学来说,极具实用价值。
广东东软学院的微专业还引入了行业认证考试。如鸿蒙软件应用开发微专业涉及HarmonyOS应用开发者认证,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微专业学生可自主参加工信部—算法工程(数据分析)初、中、高级证书考试。通过这些认证考试,学生可以获得行业认可的证书。这些证书在求职市场上具有一定的认可度,能为学生增加竞争优势。
大多数院校开设的微专业不收取任何费用,部分院校的微专业课程以学分为单位收费,一般每学分100—150元。
在现代社会,学科背景和知识能力单一的毕业生已很难适应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以学习求发展,才能应对未来的挑战。微专业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专业的限制,促进了学科间的交叉和复合,让学生不用转专业,就可以在较短的周期内学习到新兴知识,实现“想学就可以学,想学什么就学什么,什么有用就学什么”,从而为其职业发展提供了更多方向和选择,因而受到了普遍的欢迎。
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是“微专业”,也同样需要耗费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因此学校一方面鼓励学有余力且学习成绩良好的在籍本科生根据个人兴趣自主修读微专业,另一方面也多对每个学生选报微专业的数量做了明确的限制,甚至有一定的考核条件。学生在选报的时候,需要量力而行,做好主修专业和修读微专业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