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帘半卷开花雨

2024-12-13 00:00:00曹敏
求学·理科版 2024年22期

父亲有一张大渔网,寓居在微山湖畔的那几年里,那张网是我们家里最浪漫的东西。

每次捕鱼归来,父亲总会细心地将网铺开,晾到院子里的两棵树之间。网的一边依附着笔挺的树干,另一边被斜斜地撑开,如同一朵湿漉漉的云悬停在两片绿荫之间,上面还携着湖底苲草的鲜嫩气息。

我在那两棵树的荫蔽下开蒙,被父亲带着写字、画画、算术、学诗。学诗的时候,那会儿我还不识字,只能由父亲先念一句,我再跟着念一句,就这样学会了很多首诗,虽不解其中意,但也读得甚欢。尤其是那一句“珠帘半卷开花雨,又见芭蕉展半心”,念到它时,湖畔的凉风拂过,渔网上的水滴抖落到我的脸颊、鼻尖上,我抬头仰望,网丝交错处悬着晶莹剔透的水滴,在阳光下如水晶一般璀璨闪烁,真真像是“半卷珠帘”一样。

“爸爸你看,‘珠帘半卷开花雨’!”

那时的我没见过唐诗宋词里的贝阙珠宫、玉殿金阁,只觉得那在风中摇曳轻舞的渔网,就是最浪漫的“半卷珠帘”。从那以后,我愈发喜爱那张渔网,也喜欢上了跟着父亲去湖上下网。

下网捕鱼通常选在农闲时节的下午,阳光刚好,微风不燥,我坐在晃晃悠悠的小船上,父亲撑着篙在船尾忙碌。捞上来的野生鲫鱼、白鲢常常有我的小臂那么大,偶尔还能捞到漂亮的青蟹和湖虾。父亲总会为丰收而高兴,他咧着嘴笑着,黝黑的脸上挤出一道道皱纹,直至与鱼贩“接头”完毕回到家中,脸上的笑容才渐渐隐去。而我的注意力,总是落在那如云朵般的“半卷珠帘”上。

“半卷珠帘”是我们家的宝贝,父亲对待它就如同对待一件易碎的传家宝。听父亲说,这张网的“工龄”比他的年纪还要大,湖畔人家的网总是缝缝补补,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的。

“别小看这张网,你爷爷曾用它一角一分地攒出了我的学费。如今,你的学费也离不开它。”

收回来的渔网又被晾在树杈上,我也坐在树下,看着微风下的网在轻轻摇晃,让人生出一种正躺在碧波荡漾的湖底睡觉的错觉。此刻,晚霞也落在网上,于是“半卷珠帘”也洒落下粉紫色、橙黄色的花雨。没过多久,厨房里传出了“噼里啪啦”的烧柴火声、小鱼滑落锅中的“滋啦啦”声,耳畔传来父亲“开饭”的呼唤……

后来,我因上学离开了家乡,“半卷珠帘”继续伴着父亲留在了微山湖畔。

在我离乡读书的那些年里,微山湖一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碧波红荷吸引了远近的游客前来观光,“耕湖牧渔”掀起了致富的浪潮,渔人们有了越来越红火的生活。我们的村子通了网,父亲有了智能手机,我和他开始隔着一方窄窄的屏幕联络,聊起从前下湖打鱼的故事,聊聊在两棵大树下晒网念诗的日常。聊着聊着,父亲突然激动地摆摆手,从镜头中消失了一会儿,然后又抱着一捆晒干的渔网凑上前来。

“还在呢,‘珠帘半卷开花雨,又见芭蕉展半心’。”

手机那头的父亲仔细地展开那件比他年纪还大的“传家宝”,脸颊上不自觉地挤出了道道沟壑,手机里传出了他阵阵爽朗的笑声。

在笑声中,我似乎被时光拽回到童年。在昏黄的灯影下,父亲独自坐在屋子中央,用那双粗粝却灵巧的大手握着织网梭子,顺着网眼熟练地上下穿梭,温柔地将网织补成完美无缺的模样。我好奇地问他:“每回用完网都会立即修补好,是不是为了传给我?”父亲沉吟了半晌,说:“你得好好读书,等你长大以后,最好别再摸这张网了。”

“那这‘半卷珠帘’留给谁?”

这个问题当时父亲没有回答,但如今我心中已有答案。以后的日子里,无论我走得多远,那张在夕阳下闪烁着光辉的“半卷珠帘”永远是我心中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