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把能开锁的钥匙

2024-12-13 00:00:00邓倩茹
求学·理科版 2024年22期

每当有人问我“你的专业是什么”时,只要我回答“会展经济与管理”,对方就会挠挠头,一脸困惑地表示从未听过。

起初填报志愿时,我对许多专业的印象仅停留在搜索页面的简单介绍上,于是便选了一个看起来有意思的专业——会展经济与管理。然而,提交志愿之后,我就后悔了,因为这个专业似乎更适合外向的人学习,而我的性格却偏内向。上了大学之后,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我越发确定自己不会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工作。

那我还能做些什么呢?我开始陷入深深的焦虑之中,为自己的前途感到担忧,一如通往未来的大门紧锁着,我在口袋里慌乱地翻找,却找不到一把能开锁的钥匙。

唯有行动方可纾解焦虑。在亲戚的推荐下,我来到一家社工机构实习。这家社工机构的服务对象是附近小区的居民,初出茅庐的我每天都战战兢兢地“依葫芦画瓢”,学着同事的样子与居民打交道。

有一次,机构要组织一场不织布手工活动,由我来负责宣传工作。可活动宣传发布之后,报名的人数寥寥无几,主任将这一结果归因于居民对这种手工不了解。于是,他让我先用不织布制作几个饰品,再去小区门口一对一地“招揽生意”。

纵使心中有万般不情愿,我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只要有机会“逮”住一个人,我就会不厌其烦地向他推荐,天气炎热,我却顾不上口干舌燥,顾不上面红耳赤。大多数居民都摆手示意拒绝,但好在还是有少部分人愿意听我说话的。最终,活动顺利举行。实习期结束,我意识到自己耐心有余而热情不足,不适合这个职业,于是我果断决定去寻找“下一把钥匙”。

作为一名文艺青年,我在大学期间一直保持着写作的习惯,加之早在大一时我就加入了校园记者团,写过一些新闻稿,因此,经过综合考虑,我盯上了媒体这条赛道。我在网络上搜罗了一堆与媒体有关的招聘启事,而后仔细地制作简历并附上我的作品集,自信地将简历投递出去。可经过漫长的等待,所有的简历都如石沉大海,我甚至连一封拒绝的回信都没有收到。

“再试一次,再不成功我就不实习了!”抱着孤注一掷的心态,我向最后一家报社投递了简历,并附上一封写满了我真情实感的信,在信中,我娓娓道出了自己对媒体行业的热爱与憧憬。或许是被这封信打动了,又或许是他们实在缺人,报社的老师在几天后联系了我,并特许我跳过笔试、面WfpqFeglwePZcxORAbD9/uV/R/m3RXU1/Vh77DBF5ug=试环节,直接跟着她去采访。

来到报社之后我才发现,在学校记者团里学到的采访技巧不过是皮毛而已,与正式的新闻采访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采访问题的设计、采访设备的准备、临场反应与发挥,最重要的是要克服心理恐惧。我写出来的第一篇稿子更是让老师头疼不已,但是她没有责怪我,只是说:“这次先帮你修改,到时候出稿了,你可以对照看看。”我看着那篇被改得面目全非的稿子,心里很不是滋味,尤其是报纸上还印着我的名字,这更让我羞愧难当。

学校不是名校,专业又非新闻传播方向,不知天高地厚想要转行,就要付出百倍努力。采访别人时紧张得结巴,我就每天对着镜子练习好几遍;写出的新闻稿缺少逻辑和文采,我就买了一堆参考书来学习。那时的我拼尽全力,只为让自己不留遗憾,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

后来,在面对陌生的采访对象时我不再露出怯色,所写的稿子基本无须改动便可出稿。我的成长老师都看在眼里,她告诉我,当时报社的招聘启事一发出去,他们就收到了一大堆简历,但在看到我写的那封信之后,他们被我的真诚所打动,最终决定录用我。“我自己也不是新传专业出身的,但我觉得这不打紧,只要你足够热爱。”

实习结束那天,老师劝我留下来,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我婉拒了,微笑着解释说:“我还想到别处去看看世界。”世界那么大,路途漫长而多彩,我还不想就此停下脚步。之后,我做过公关助理,也做过广告文案,但唯有媒体记者这份实习工作让我看到了一个主动积极、充满热情的自己。最终,兜兜转转,我还是决定做回媒体行业,并且是更加坚定地踏上通往媒体之门的道路。

在探索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总会找到一把能开锁的钥匙。如果不确定哪一把钥匙才是最匹配自己的,不妨多试几把。到时你会发现,美丽的风景就在前方,所有的尝试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