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视观音山

2024-12-13 00:00姚谦
新民周刊 2024年45期

姚谦
音乐制作人
游走于两岸音乐界

因为一个意外的缘故,我在台北淡水住了两日,所住的房间落地窗正对观音山,因此得以细细观赏常被遗忘的台北象征。三十多年来居住台北,我与这座山并不陌生,却也谈不上亲密。年轻时有过几次周末去淡水吃吃喝喝,或许会随意地在观音山前拍张照,却从未真正如此地凝视它。

这次不一样,我日夜对着它,犹如身处一场无声的对话。那抹熟悉却飘忽的山影,瞬间变得鲜活起来。它从来不只是一座山,而是台北人情感里一种抒情的寄托,是台北人家乡记忆中的朦胧轮廓。而连续两日的凝视,细看观音山被淡水河环绕,望着淡水出海口,随着临海多变天气与海风沿河吹拂下,景色是不固定的时时变化中的,清晨云雾袅袅飘渺,正午阳光透亮直面,傍晚则随夕照变幻成多彩。

这两天终于让我理解了曾经喜欢过的本地老艺术家们笔下的观音山,为何各自不同风情,相同的山景实则反射着不同人/V8YHE5oOKwbx0Y+pB5zpw==的情感。我的收藏中也珍藏着两幅观音山的画作,一幅是陈德旺先生的近抽象的描述,另一幅则是洪瑞麟先生的作品——透过朦胧的色调与近景的淡水礼拜堂屋顶去对望远方的观音山。洪先生笔下的观音山,不只是单纯的山色,而是投射了台北人对淡水的整体印象,或许更蕴含了台湾人对家乡的一种共同记忆。我觉得它们正描摹着某种难以言喻的情感——台北人对这片山水的归属感、对生活的安然,以及对未来的默然期待。

每一位观看者,皆在它的面前找到自己所需的那份力量,或安慰,或感伤。

人与土地之间的记忆总是互相映照。观音山这样的风景,对于台湾艺术家来说,其实不仅是眼前景致的记录,更是心境的投射。这片山水记录着历史,也蕴藏着台湾社会内在的不安与静默的期盼。随着时光流转,台北人对观音山的凝视一如既往,却也因着不同世代的际遇而多了些不同的诠释。听罗大佑以观音山为名写的歌曲,似乎正唱出这种微妙的心情:在现代的台北,观音山成为了情感上的避风港,它像是稳定的依靠,又隐隐呼应着我们心底对于动荡世界的沉默对抗。当我们望着这座山,想象着平静的生活,彷佛在这份无言的对望中寻求心灵的慰藉。观音山时而艳阳高照、时而云雾缭绕,仿佛在提醒我们:人与土地的羁绊,或许来自于我们内心对稳定的渴望与不安的隐忍。

这样的思绪随着落日散去,观音山的轮廓在暮色中变得模糊而悠远,似乎在轻声回应我的凝视。每一位观看者,皆在它的面前找到自己所需的那份力量,或安慰,或感伤。观音山的美不在于其固态不变,而在于它的包容,它随着每个人不同的心情与故事而变化着面貌。这座山的存在,像是一面倒映着我们自我意识的镜子。两日的凝视,不仅使我体会到艺术家笔下的观音山为何各异,也让我明白在这变幻之间,我们其实都在无声无息地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心灵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