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最后的孤勇者,誓死不降的文天祥

2024-12-12 00:00:00段怡然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24年12期
关键词:零丁洋汗青元军

他是南宋风雨飘摇之际最后的脊梁,年少入仕,忠心为国,宦海沉浮,仍保初心。山河破碎,身似浮萍,零丁洋里传来他的哀叹。他途经梅岭,风雨凄凄,打湿了征衣,故国不在,万里飘零。高官厚禄从未动摇他的决心,宁死不降,他捍卫着南宋最后的尊严,唱罢正气歌,面南而拜,从容就义。人生在世,终有一死,唯愿留取丹心照汗青。他本身是拿笔的文人,却为了南宋征战沙场;他本可以屈服谋富贵,却为了忠义视死如归。他就是南宋的硬脊梁——文天祥。

南宋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文天祥出生在江南西路吉州庐陵县(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先辈是普通庶民,没有当过官,所以文天祥一再说自己是“起身白屋”。幼时的文天祥,每每来到学宫祭祀,望着乡贤欧阳文忠、杨忠襄、胡忠简的画像,他们的谥号都有“忠”字,文天祥心生崇敬,发誓成为他们中间的一员。忠君爱国的种子在幼年文天祥的心中生根发芽。

南宋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20岁的文天祥参加科举考试,殿试题出自《易经》,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文天祥不打草稿,一万多字的文章一气呵成。

当时的皇帝宋理宗在阅读了他的答卷后,当即选他为本次考试的状元。就连陪同在一旁参与复审的考官王应麟也不禁连声称赞道:“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

南宋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蒙古国的第四位大汗孛儿只斤·蒙哥决定大举南下攻宋。蒙军分三路进犯,在中原大地上横冲直撞。面对来势汹汹的入侵,没有做好充分对战准备的宋军溃不成军,只得将生的希望寄于委曲求全的议和。宦官董宋臣上奏,建议迁都,却遭到了文天祥一次又一次的上书反对。时任宁海军节度判官的他,强烈请求斩杀董宋臣,以实现民心归一,可建议均被驳回,于是刚正不阿的文天祥自请免职回乡。

南宋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蒙古大军压境,长江上游告急,朝廷号令天下兵马勤王。正在赣州任知府的文天祥捧诏痛哭,捐尽家资作为兵饷,召集万余志士保家卫国。朋友劝他此举“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他凛然道:“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在危如累卵的局势下,文天祥置自己与全家人的性命于险地,希望能以自己挺身而出的表率唤起全民救国抗元的热潮,保住自己的国家。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英雄气魄,让他把国家兴亡和民族兴衰作为自己的使命所在,即使肝脑涂地也义无反顾。

后来,文天祥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与元军议和,因面斥元主帅伯颜被拘留,于押解北上途中逃归。不久后,他在福州参与拥立益王赵昰为帝,又自赴南剑州聚兵抗元。

可不幸的是,孤军无援的文天祥在五坡岭(今广东省海丰县北)被元军俘虏。元军统帅张弘范软硬兼施,文天祥毫不动心;张弘范要文天祥写信招降宋军,文天祥写下《过零丁洋》一诗,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自己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鼓励战友舍生忘死、为国奋战。

崖山陷落后,张弘范试图劝降文天祥,文天祥以“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拒绝。被押往大都(元朝首都,今北京市)后,文天祥在囚牢中经受肉体和精神的折磨,仍创作《正气歌》,写下“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可见其救国救民舍生忘死,浩然正气至大至刚。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之位”为诱惑亲自劝降文天祥,文天祥以“愿赐之一死足矣”断然拒绝。次日,文天祥慷慨就义,临死前向南方祈祷,从容殉国。

文天祥在遗书中说:“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他以生命为殉捍卫国家尊严,忠肝义胆与日月争光,天地同辉。

文天祥的生平和作品,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面镜子,映照出个人对于国家和民族所应承担的责任,也为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和民族复兴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伶仃洋潮起潮落,时代沉沉浮浮,时至今日,文天祥依旧是我们心中的英雄,他沧桑半生,换忠义千古。

猜你喜欢
零丁洋汗青元军
过零丁洋
十年等待,“大狼”的战友何时归?
华声文萃(2021年9期)2021-09-05 13:17:59
十年等待,“大狼”的战友何时归?
嘉兴瑞节耀汗青
青年歌声(2020年2期)2020-02-27 05:28:58
零丁洋
零丁洋
爱国情怀永流传
因偷马引发的倾国之败
“汗青”原来是史书
沙场碧血照汗青——深切怀念70年前牺牲的二伯柳汀
大江南北(2016年8期)2016-02-27 08: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