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档案】(期·页)
我仍然相信跨文化对话
——乐黛云先生访谈录/ 张菁洲 张辉 张沛(1·5)
燃我以火焰,润我以溪海/ 张洪波(1·12)
乐黛云:多元灵魂的塑造者与对话人/ 赵凯(1·15)
乐黛云学术年表(1·19)
刘勰:文学理论的先知/ 黄维樑(2·5)
黄维樑的第一本书
——《中国诗学纵横论》序/ 夏志清(2·9)
“沙田七友”之黄维樑/ 余光中(2·13)
略说黄维樑的“港学”“龙学”“余学”和散文(2·15)
黄维樑其人其文述评(2·17)
永葆文心, 致力雕龙
——黄维樑自编学术年谱(2·20)
“唐诗学”和我的学术人生谈/ 陈伯海(3·5)
学由人以就, 人因学而立
——陈伯海先生剪影/ 胡光波(3·12)
从唐诗学到东亚唐诗学/ 查清华(3·15)
整体观照与理论自觉
——读《陈伯海文集》心得/ 杨万里(3·20)
陈伯海先生与上海古籍出版社
——写于《唐诗学书系》出版时/ 高克勤(3·23)
陈伯海学术年表(3·25)
21 世纪中国生态散文的物性书写/ 王兆胜(4·5)
从文化、文体到天地之道
——王兆胜教授访谈录/ 黎保荣; 王兆胜(4·12)
创新突破笔耕不辍
——王兆胜教授的学术研究路径及其反响/ 左安秋(4·19)
王兆胜学术年谱(4·26)
第一功名只赏诗/ 李元洛(5·5)
李元洛:诗文化散文的树旗人/ 喻大翔(5·17)
学术研究之外
——李元洛老师印象/ 余三定(5·25)
贯通古今, 融汇中西
——李元洛先生《诗美学》读后/ 杨景龙(5·30)
李元洛主要著述目录(5·36)
怎样赏读古典诗词/ 叶嘉莹(6·5)
意暖神寒
——从《迦陵诗词稿》看叶嘉莹先生的入世与出世
/ 于家慧(6·13)
千古豪苏擅胜场
——《叶嘉莹论苏轼词》读后/ 闫晓铮(6·21)
迦陵年表/ 张静 可延涛(6·24)
我们为什么研究华文文学
——关于“华人性”/ 刘登翰(7·5)
刘登翰:提升世界华文文学学科水平的努力与贡献
/ 朱双一(7·7)
先侨史书写的侧影与正影
——评刘登翰《一个华侨家族的侧影》/ 陈庆妃(7·14)
跨域研究的探索与典范
——读刘登翰《中华文化与闽台社会——闽台文化关系论纲》
/ 陈耕(7·21)
刘登翰学术年谱(7·26)
文学是什么/ 杜书瀛(8·5)
杜书瀛的学术勇气、学术创新和时代感/ 童庆炳(8·11)
让理论露出笑容
——杜书瀛老师“这个人”/ 赵勇(8·14)
杜书瀛的学术情怀与理论贡献/ 詹艾斌(8·22)
杜书瀛学术年谱/ 杜书瀛(8·29)
成中英先生的学术贡献及其对中国哲学研究的启示
/ 孔令宏(9·5)
勤耕与博通:成中英先生人格与学术印象/ 黄敦兵(9·9)
本体诠释汇中西, 哲思治学作新儒
——追忆成中英先生/ 刘鹤丹 罗兴刚(9·15)
明月不归沉碧海
——悼念成中英先生/ 孙海燕(9·21)
成中英先生学术简谱/ 黄敦兵 潘德荣 赖贤宗(9·29)
答人问治学/ 陈美林(10·5)
陈美林先生学术研究简述/ 胡莲玉(10·11)
大地何须热, 名山自清凉:《陈批〈儒林外史〉》的治学精神
/ 乔光辉(10·18)
元明清杂剧研究成果的另一种表达形式
——读陈美林教授“元明清杂剧故事”/ 徐明翔(10·22)
陈美林先生学术简谱/ 胡莲玉(10·29)
论唐人五绝的雄伟气象和高远境界 / 陶文鹏(11·5)
建立诗词艺术研究的新范式
——读陶文鹏《稼轩词艺术探胜》/ 王兆鹏(11·11)
陶文鹏先生古典诗词研究的三个维度/ 王宏林(11·19)
在诗心的指引下探索学术胜境
——我对陶文鹏先生治学精神的理解/ 刘宁(11·25)
乐把金针度后生
——陶文鹏先生的学术论文写作观/ 张剑(11·29)
拈花微笑
——我与陶文鹏老师的学术之缘/ 刘蔚(11·32)
陶文鹏先生学术年表/ 王宏林(整理)(11·39)
大变动时代的中国思想界/ 耿云志 (12·5)
一生以学问为志业——耿云志先生生平/ 邹小站 (12·19)
回忆耿云志先生/ 席云舒 (12·22)
“跟着事实与逻辑走”
——悼念耿云志先生/ 林建刚 (12·29)
耿云志学术年谱简编/ 彭姗姗 (12·33)
【大家讲谭】(期·页)
风景画中的人造物与文学/ 丁帆(1·29)
古代笑话的风格类型与社会功能/ 陈文新(1·34)
传媒的立场、责任与担当
——从学人画传到晋版书评/ 陈平原(2·41)
智术之子的博雅文章
——试论《文心雕龙·杂文》说法可作为现代“学者散文”定义
/ 黄维樑(3·39)
文学社会学:一种文学研究的“义理”与“义法”
/ 罗时进(3·46)
唐宋文学编年地图里的诗词奥妙与文旅路线
/ 王兆鹏(5·38)
季羡林先生的学术高度与人生境界/ 王岳川(6·39)
北宋学校教育的振兴与王荆公的学记文(上) / 朱刚(6·46)
北宋学校教育的振兴与王荆公的学记文(下) /朱刚(7·40)
幼学杂忆/ 钱志熙(8·45)
从乡野村夫到乱世贤臣
——从《三国演义》看诸葛亮的悲喜人生/ 苗怀明(8·52)
调色板上的颜色:文学、绘画与舞蹈的灵魂旋律
/ 丁帆(8·62)
卡夫卡的现代性
——从卡夫卡的画作说起/ 曾艳兵(9·43)
“叫出无所可爱的悲哀”
——《莎菲女士的日记》人物漫议/ 陈漱渝(10·52)
成为学者的早期训练
——一个“六八式”学人的自言自语/ 赵勇(10·57)
最美的诗歌模特儿
——《青青河畔草》和《错误》/ 曹旭(11·69)
传奇性与日常化
——“唐宋”视野下的宋代文学/ 朱刚(11·73)
收放与进出——童庆炳老师的教学之道/ 方锡球(12·50)
《鲁迅全传·苦魂三部曲》的创作探秘
——张梦阳访谈/ 张梦阳 赵焕亭 (12·61)
名著三缺一
《水浒传》之江湖/ 杨早 刘晓蕾 庄秋水(1·38)
《水浒传》之忠义/ 杨早 刘晓蕾 庄秋水(2·45)
《水浒传》之男女/ 杨早 刘晓蕾 庄秋水(3·50)
《水浒传》之风土/ 杨早 刘晓蕾 庄秋水(5·50)
《水浒传》之职业/ 杨早 刘晓蕾 庄秋水(7·47)
《水浒传》之饮食/ 杨早 刘晓蕾 庄秋水(9·48)
【《名作》视野】(期·页)
《消逝的风景》专辑
隐喻的修辞才是散文的灵魂
——关于散文风景描写和文体形式的访谈
/ 丁帆 高明勇(10·36)
风景里的人/ 孙郁(10·42)
丁帆《消逝的风景》中的南京风景及记忆诗学/ 张闳(10·46)
豁蒙楼边的鸟鸣
——读丁帆《消逝的风景》/ 刘大先(10·49)
王瑶学术文献展专辑
三晋文化视野中的王瑶/ 陈平原(11·52)
把时代还给时代,把中国还给中国/ 郑伟(11·55)
人文学者的“归档”艺术/ 张丽华(11·56)
迫近的诗意——与王瑶先生晤对/ 袁一丹(11·59)
展馀剩谈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馆“魏晋风度与五四精神”王瑶专题展
/ 付丹宁(11·62)
在地文献展的视觉、叙事与空间生成
——以北大“王瑶先生诞辰110 周年学术纪念展”为对象
/ 尹冉旭(11·65)
【青年在场】(期·页)
文史论衡
“狐狸”与“刺猬”
——从《现代性的追求》看李欧梵的几副面孔
/ 李怡然(1·75)
从“天地玄黄”到“大小舞台”
——《1948 :天地玄黄》与90 年代的钱理群/ 贺天行(1·82)
横而不流, 青春万岁
——论谢冕的述学文体/ 鲁沛怡(2·65)
作为一种阐释的“翻译”
——读钱理群《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的东移》
/ 张诺娅(2·69)
“眼光向下”与“寓今于古”
——评董玥《民国北京城:历史与怀旧》的城市现代史书写
/ 郑芩(3·61)
北京、上海与中国现代文学
——读《北京:都市想像与文化记忆》/ 李鹏翔(3·69)
徘徊在古今边缘的历史“拾荒者”
——黄子平文学批评的学术视点与研究方法述略/ 张寻(4·54)
“我渴望点燃我的生命”
——赵园现代文学研究之一览/ 詹艺(4·61)
“汉字革命”的历史与神话
——钟雨柔《汉字革命:中国语文现代性的起源(1916—
1958)》读札/ 李雅杰(5·62)
“发展”的隐曲与顿挫
——读安德鲁·琼斯《发展的童话:进化论思想与现代中
国文化》/ 廖荷映(5·67)
“尽广大而致精微”
——王瑶鲁迅研究的方法论启示/ 梁子扬(6·53)
作为现象与方法的鲁迅研究
——论王瑶鲁迅研究的三篇文章/ 陈凯迪(6·59)
首在省己, 亦必知人
——浅窥比较文学学术史中的乐黛云先生/ 赵钚然(7·91)
温儒敏的学术个性及其实践品格
——围绕三篇学术文展开的述评/ 章旻辰(7·97)
融通“六义”兼达诗史
——论陈贻焮先生的古代文学研究/ 史晓宇(8·72)
他们为何犹豫不决
——关于洪子诚的述学文体与文学史写作/ 陈晓彤(8·79)
陈寅恪“以诗证史”侧解/ 夏寅(9·96)
《艺境》与现代中国美学研究的进程、方法及境界
/ 黄秋华(9·102)
“作家”到“学者”的身份转型
——废名在东北人民大学/ 胡天宇(10·99)
从大学到田野:“历史留声机”中
——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1941 年的五篇毕业论文为核心
/ 颜一澄(10·106)
我的废名研究之路/ 梅杰(2·56)
“说部”还是“小说”:刘永济《小说概论讲义》观念重勘
/ 陈斐(4·49)
【经典重读】(期·页)
莎士比亚喜剧《无事生非》的原型故事/ 傅光明(1·89)
盲人摸象说袭人
——《红楼梦》边缘人物论/ 田崇雪(1·97)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邶风·击鼓》的文义、诗义与经义/ 曹胜高(2·76)
读《骈拇》札记/ 王景琳(2·81)
花果山仙石·补天顽石·神瑛侍者
——从《西游记》中“石”的意象看通灵宝玉/ 徐凯(2·85)
《雪》:《野草》第二乐章的起始, 回望《秋夜》、进击更高阶
——《野草》精读/ 彭小燕(2·94)
《红高粱》中的“家族叙事”/ 刘卫东(2·97)
三国勘读记/ 李庆西(3·74)
光风霁月说晴雯
——《红楼梦》边缘人物论/ 田崇雪(3·85)
张爱玲《谈音乐》中的语象与示现修辞/ 黄开发(3·91)
马蹄——读《庄子》札记/ 王景琳 徐匋(4·37)
读“苏李诗”札记/ 曹旭(4·40)
《击鼓》:一段被尘封的战争史/ 刘毓庆(6·64)
人生难得是欢聚
——从李叔同的《送别》说开去/ 陈漱渝(6·71)
酒意阑珊中讲述的两件“无聊事”
——《在酒楼上》赏析/ 姜异新(6·74)
文本生成的初始“逻辑”
——探访一首诗的诞生/ 陈仲义(6·78)
约瑟夫·康拉德《胜利》中的种族隐喻/ 庞伟奇(6·86)
竟陵派“刁钻古怪”之诗辨析/ 程亚林(7·57)
俏不争春说平儿
——《红楼梦》边缘人物论/ 田崇雪(7·61)
鲁迅文言小说《怀旧》欣赏/ 张梦阳(7·67)
文本晶体的“未完成性”
——以中国台湾诗人白灵为中心/ 陈仲义(7·71)
才高而淡静科学见妙思
——《后汉书·张衡列传》解读/ 钟书林(8·66)
好人不好, 真人不真
——评张爱玲短篇小说《封锁》/ 路文彬(8·69)
多重经验的融合与散文文体
——读沈从文《鸭窠围的夜》/ 黄开发(9·84)
莎士比亚“传奇剧”《冬天的故事》的艺术世界(上)
/ 傅光明(9·89)
《邶风·柏舟》:《诗经》中的《离骚》/ 刘毓庆(10·67)
陶渊明的田园诗
——以陶渊明使用牛耕和牛车为中心/ 邓小军(10·76)
三重孤独况味、三种复仇行动
——《孤独者》赏析/ 姜异新(10·85)
莎士比亚“传奇剧”《冬天的故事》的艺术世界(下)
/ 傅光明(10·90)
钟惺、谭元春的月光诗/ 程亚林(11·81)
古董商人冷子兴
——《红楼梦》边缘人物论/ 田崇雪(11·87)
绝望实为表象,虚无乃是深根
——《野草·过客》的哲学精义/ 彭小燕(11·94)
“反迷信”的限度与民间文化的潜能
——赵树理《万象楼》重释/ 张慧敏(11·100)
读《蒹葭》札记/ 靳大成 (12·66)
神仙现实主义的两部名著
——《列仙传》和《神仙传》/ 顾农 (12·69)
互为镜像的“我”和祥林嫂
——重读鲁迅小说《祝福》/ 李林荣
米兰·昆德拉逝世一周年纪念小辑
米兰·昆德拉笔下的笑/ 张闳(7·79)
有关“刻奇”的文学与文化价值/ 陈嫣婧(7·83)
米兰·昆德拉:爱情, 非如此不可/ 辜玢玢(7·87)
【学会聚焦】(期·页)
本期聚焦: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
童老师是一个很“真”很“实”的人
——杜书瀛先生访谈录/ 杜书灜 赵勇(1·50)
20 世纪80 年代的爱与痛
——读童庆炳先生小说《淡紫色的霞光》/ 刘剑(1·61)
古典与新声的徘徊
——读童庆炳《〈文心雕龙〉三十说》/ 张懿奕(1·66)
本期聚焦:中国屈原学会
出土文献与《楚辞》研究/ 汤漳平; 黄璐薇(4·68)
当代学者《楚辞》校勘研究/ 黄灵庚; 李凤立(4·72)
海外《楚辞》研究成果概述/ 周建忠; 史浩然(4·77)
屈原及《楚辞》研究方法发展简论/ 朱闻宇(4·81)
屈原作品的篇目与真伪之争/ 谢君(4·85)
本期聚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一)
什么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真问题”与“大问题”
——主持人语/ 李浴洋(5·73)
学术研究的“预流”与“素心”/ 邵宁宁(5·74)
现代文学文体形式研究
——一个亟待深入的重要问题/ 贺仲明(5·77)
语言问题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真问题/ 文贵良(5·81)
现代文学研究如何关切“历史中的人”/ 姜涛(5·84)
答客问/ 张治(5·87)
本期聚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二)
“近一点, 更近一点”
——我眼中的我这一代人的学术/ 金理(6·91)
“破壁除障”与“平等对话”
——关于中国现代文人阅读史研究的几点观察
/ 李雪莲(6·94)
文学的“文化”化与文化的“社会”化/ 袁先欣(6·98)
小题大做与大题小做
——“老调子已经唱完”怎么办/ 林峥(6·101)
诚实而认真地面对数字时代这一新现实/ 王贺(6·103)
本期聚焦:中国诗经学会
二十世纪《诗经》学之一瞥/ 王长华; 赵棚鸽(9·59)
中国诗经学会与当代《诗经》学/ 易卫华(9·65)
《诗经》研究的“四大公案”/ 刘立志(9·67)
《诗经》在欧美的传播与研究/ 张万民(9·72)
近年来《诗经》出土文献研究/ 陈晨(9·78)
本期聚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三)
主持人语: 再说什么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真问题”与
“大问题” / 李浴洋(12·76)
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感与现实感/ 陈艳 (12·77)
回到文、史、人的维度
——如何发现现代文学研究中的“真问题”之浅见
/ 凤媛 (12·80)
作为文明的现代文学/ 李国华 (12·83)
“自明性”的破绽:从生活实感中发现问题/ 袁一丹 (12·86)
现代文学之“用”与现代文学研究/ 史建国(12·90)
【佚文钩沉】(期·页)
古华关于《芙蓉镇》的书信一通/ 宫立(6·109)
新见袁昌英乐山时期集外作品二则 / 胡耀 尹加加(6·112)
《高长虹全集》补遗四篇/ 武斌斌 陈鑫(8·86)
“鸳鸯蝶蝴派”在银幕上的出路:张恨水致姚苏凤的一通佚信
/ 金传胜(8·96)
【作家作品】(期·页)
文学的山河及其所临摹的世界
——贾平凹作品谱系中的《河山传》及其意义/ 谢尚发 (12·94)
精神困境与形式创新
——安琪诗歌的现代主义探微/ 刘君君(12·101)
【精神肖像】(期·页)
献身诗教的辉煌百年
——叶嘉莹先生对中华诗教的新解和实践/ 葛晓音(1·104)
当代汉语诗歌的一种新的表现可能
——任洪渊与中国古典诗学/ 杨景龙(3·9HD527MsZhUNZGPykHkSe0aEWpoP3nFOTpCFQdShjxjE=7)
闻山:被时代塑造和忘却的诗人/ 曹雪峰(3·107)
一个日本人对中国的礼赞/ 尧育飞(3·111)
王气中先生诞辰120 周年纪念专辑
“春意”的证言/ 曹虹(4·89)
怀念王气中恩师/ 周先民(4·91)
嚼硬饭的诗翁
——纪念王气中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 卢康华(4·93)
跟随王气中先生读书的岁月/ 周明(4·96)
周勋初先生纪念专辑
周勋初先生教给我们的事
/ 徐兴无 程章灿 童岭 樊昕(5·90)
我的老师周勋初先生/ 俞士玲(5·96)
揆端推类执一应万
——浅论周勋初先生治学中的实证史学方法意识
/ 赵益(5·101)
周勋初先生袪我文献之惑/ 刘重喜(5·106)
在人间, 在天堂, 并无分别
——怀念敬爱的周勋初先生/ 吴葆勤(5·108)
我所认识的周勋初先生/ 尧育飞(5·111)
【语文讲堂】(期·页)
荷花四季/ 周建忠(1·;108)
起兴与图腾
——《孔雀东南飞并序》通解(上)/ 周建忠(6·116)
主题与婚俗
——《孔雀东南飞并序》通解(中)/ 周建忠(7·106)
本事与创作
——《孔雀东南飞并序》通解(下)/ 周建忠(8·103)
王维《山居秋暝》三问/ 周建忠(10·114)
江上秋风与北风吹雁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三首解读/ 周建忠(12·112)
《项脊轩志》“真诚”的审美景观与“心灵成长”主题教学
/ 曹根生(1·114)
稽古为新的艺术重构
——再论王维《辋川集·竹里馆》的诗艺与诗意
/ 周欣展(2·104)
“景”由心生
——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 陈国恩(2·110)
说《文选》祖饯诗(四题五首)/ 顾农(3·116)
《老人与海》:“错位”中的对抗及强力意志
/ 骆艳红(3·121)
补上语文学的工作
——以杜牧《清明》为例/ 张耀平(4·99)
《秋风辞》与秋风楼/ 刘晓峰(4·108)
徐中玉与朱自清的文字相知:以书评和国文教学为中心
/ 廖太燕(5·117)
是表达孤独还是自得其乐
——李白《月下独酌》(其一)新解/ 郭自虎(5·123)
杨绛《老王》:主人公的困境与作者的自我和解
/ 林珊(6·122)
解读“爱情”的秘密——《伤逝》新探/ 施展(6·125)
从“矛盾”处发现深度解读文本的契机
——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三处“矛盾”为例
/ 杨大忠(7·113)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欧阳修《踏莎行》中的景语与离愁/ 黄敦兵(8·113)
鲁迅小说《祝福》的戏曲书写与审美再塑
——以黄梅戏《祝福》为中心/ 曹姝珺(8·118)
关于唐人绝句意脉结构类型及李白折腰体绝句的札记
/ 周欣展(9·109)
赤条条的本真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陈可抒(9·113)
平定高昌与唐代丝路的畅通
——柳宗元《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高昌》解读
/ 高建新(10·116)
一场赊账举办的饯行
——说李白《送韩侍御之广德》的史实与内涵
/ 吴怀东(11·109)
理解无为:隐遁于《庄子·逍遥游》中的思想脉络
/ 周耿(11·113)
再谈《静夜思》/ 徐有富(12·106)
【百家茶座】(期·页)
闲坐说东坡
乌台诗案(上)/ 彭玉平(1·118)
乌台诗案(下)/ 彭玉平(2·114)
黄州东坡(上)/ 彭玉平(3·126)
黄州东坡(下)/ 彭玉平(4·111)
惠州东坡/ 彭玉平(5·129)
苏轼在海南(上)/ 彭玉平(6·131)
苏轼在海南(下)/ 彭玉平(7·118)
苏轼在杭州/ 彭玉平(8·122)
终老常州/ 彭玉平(9·115)
魂归郏县/ 彭玉平(10·121)
苏轼与苏辙/ 彭玉平(11·117)
苏轼与苏过/ 彭玉平(12·115)
区域文学视野下的天台书写/ 周裕锴(1·123)
中国诗歌的新序列/ 庄晓明(1·128)
《周作人散文钞》的注释/ 朱航满(2·119)
龚明德的徐志摩研究/ 张学义(4·117)
张仃绝笔:沧桑记忆中的《焚书坑儒图》 / 李兆忠(4·120)
青春物语与后现代变奏
——读夏周小说集《戴王冠的白鹦鹉》/ 凤群(4·124)
文学如何表现现实
——读艾柯《开放的作品》/ 朱肇宁(4·128)
追寻“甲壳虫”:弥补性的精神长旅
——评沙石的《曾经的音乐》/ 毕光明(7·123)
多维探索昆曲的文化基因与美学内涵
——评安裴智新著《跨文化视域下的昆曲文化身份研究》
/ 郑培凯(7·127)
谈谈《基督山恩仇记》徐蔚南译本之出版问题
/ 北塔(7·131)
近代心学与鲁迅“立人”思想之生成/ 范阳阳(8·130)
迷宫深处的疑惧
——试论张炜长篇新作《去老万玉家》/ 洪浩(9·121)
孙荃和郁达夫的情书相思、诗词唱和(上)
/ 张耀杰(10·127)
为美而生:灰娃现象/ 李兆忠(10·132)
找回“已化入无边的黑暗之中”的历史
——《彭燕郊年谱》后记/ 易彬(10·135)
孙荃和郁达夫的情书相思、诗词唱和(下)
/ 张耀杰(11·124)
当代女性诗歌八人读札/ 梁志宏(11·134)
“夫子”原来是诗人
——《论语》漫谈/ 刘克敌 (12·122)
袁藩的多舛人生及其悲情书写/ 陆岩军(12·125)
书前书后
沉浸在历史悲欢之中
——《彭燕郊年谱》外序/ 程光炜(1·133)
博雅之文,行家之学
——《周笃文诗词论丛》读后/ 钱志熙(4·132)
旧体诗的文化传统与诗人的文化修养
——《寓真诗三百首笺注》前言/ 李蹊(4·138)
精心编纂,功不唐捐
——谈《废名全集》的出版/ 陈建军(7·134)
关于结缘豆/ 朱航满(7·138)
天山碧海丝路情深/ 许结(7·140)
快乐,也需要一双发现的眼睛
——《乐在其中:〈世说新语〉中的社交秘笈》序
/ 刘强(11·137)
人、偶然性与文学经典
——重版后记兼谈文学观问题/ 陈国恩(11·142)
新经典
“人学”视野中的苏东坡
——王尚文《东坡心耕录》读札/ 张岑(1·136)
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读《逍遥人间:走进庄子的世界》/ 蔡觉敏(1·141)
常识、知识与见识
——评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新讲——以作家作品为中心》
/ 刘皓(2·133)
学林心史治学正道
——评杨阿敏《学海沧桑:古典文学名家访谈录》
/ 陆岩军(2·137)
开拓者的足音
——读《孙昌熙文集》有感/ 叶诚生(2·143)
第一部程千帆沈祖棻合传
——《文章知己千秋愿——程千帆沈祖棻画传》读后
/ 徐有富(3·137)
秉烛者:一个关于“知识分子”的时代命题
——从韩石山《杨石先传》说开去/ 蒋应红(5·136)
功名一梦同驹隙,诗酒情怀胜少年
——读《龚缙熙日记》/ 姜好(5·141)
传神写照, 正在阿堵
——评刘强《世说新语通识》/ 陆岩军(6·137)
有方法, 然后有学问
——黄仕忠《书的诱惑》读后/ 尧育飞(6·142)
观澜之作与托命之书
——评胡晓明《中国文论九辨》/ 沈喜阳(8·137)
现代文化地理的重构:《漂泊东南山海间——抗战烽火中的
文化人》读札/ 廖太燕(8·140)
警醒主义者的式微
——《吴宓的精神世界》读后/ 王应平(10·139)
考证与呈现:鲁迅西安讲学百年记
——读王鹏程《1924 :鲁迅长安行》/ 杨光祖(10·141)
返回历史现场,感受晚清实况
——读“晚清珍稀稿本日记”丛书/ 王晨韵 (12·130)
山头桃花谷底杏,两花窈窕遥相映
——读钟锦校订《白雨斋词选》/ 向辉(12·133)
新经典·《沈祖棻全集》小辑
沈祖棻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读《沈祖棻全集·书札拾零子苾日记》/ 徐有富(9·126)
史铸词魂:从沈祖棻看明清江南才女传统的延续与演变
/ 周荣(9·132)
梅社四十年:诗词往还与文学共进/ 熊安娜(9·138)
第三届“名作欣赏杯”晋版图书书评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小说史编撰的开拓与创新
——读《中国现当代小说史》/ 任美衡(2·122)
普通读者了解善本的导航
——读《中国珍稀版刻图录》/ 南江涛(2·126)
纪实性散文的多重可能:文史互证与人类创伤隐痛的终极关怀
——读《重回1937》/ 刘璇(2·130)
战争书写的新探索及其得失
——读马三枣《慈江雨》/ 梅杰(3·132)
人性的景深与画布的背面
——读《西方艺术三万年》/ 郭新超(3·134)
【中插】(期)
乐黛云(01)
黄维樑(02)
陈伯海(03)
王兆胜(04)
李元洛(05)
叶嘉莹(06)
刘登翰(07)
杜书瀛(08)
成中英(09)
陈美林(10)
陶文鹏(11)
耿云志(12)
《名作欣赏(上旬)》2024 年总目录(1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