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习俗中,“逗”孩子、“哄”孩子的事屡见不鲜,流传已久。比如,孩子正在吃一样好吃的食物,大人过来对孩子说“让我吃一口吧”,如果孩子不给,就故意板起面孔批评孩子“小气”“吃独食”;但如果孩子真诚地想要分享时,大人却又拒绝了,告诉孩子“我只是看看你怎么做”。也有人故意把孩子喜欢的玩具藏起来,说丢了,吓得孩子哭鼻子……大人能想出的哄骗方式实在太多了,每每会让孩子尴尬或着急,甚至哭泣。大人以此为乐,却没想到孩子并不快乐,他体验到的是不被尊重。“逗”孩子是一种恶习,毫无趣味,只会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惧和对他人的不信任。
我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我女儿圆圆上幼儿园时,有一段时间我工作特别忙,就由她爸爸接送。她爸爸的单位离幼儿园很近,幼儿园放学早,爸爸的接上她还不到下班时间,就把她带回单位再待1个小时才回家。
她爸爸办公室的几个人当时都30岁左右,大家处得很好,也很随意,经常互相开玩笑。有两个同事很喜欢和圆圆说话,但他们不是正常地和孩子说话,而是把她当个小动物一样捉弄,要么装出很凶恶的样子,强行要来抱圆圆,圆圆吓得直躲,他们则乐得哈哈大笑;要么煞有介事地要圆圆喊他们“爷爷”,孩子不懂事,就叫了“爷爷”,逗得办公室的人都笑起来。我可以想象,当时圆圆一定从大家的表情中感觉到有什么地方错了,但又不知错在哪里,她一定很惶惑,很不安。再后来他们又让圆圆叫“爷爷”,圆圆不叫,他们就假装生气了,说这个孩子不懂礼貌,弄得圆圆不知所措。圆圆爸爸也不喜欢别人那样逗她玩,但也许是觉得这只是开玩笑,也许是因为同事之间不好意思,就没去强行制止他们。
我开始并不知道这件事,孩子那么小也没有能力把她的不快讲给我。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后,我突然发现圆圆和外人打交道时流露出不自信,说话不像以前那么大方了,经常是想说又拿不准,眼神犹疑躲闪,尤其是和陌生人打交道时。
“逗”孩子应该是以儿童的快乐为前提,成年人要把自己放到儿童的位置上,以儿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制造出让儿童快乐的事件,行为中要包含着童心、快乐,甚至幽默和智慧。成年人绝不可以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或害怕,给孩子带来羞辱、担忧和失落。
真和善,是美好生命的两大基石,也是教育的两大基石。我们喜爱孩子,就是喜欢他的纯洁和天真。孩子原本信任一切,尤其对父母没有任何提防心,如果他发现爸爸都不可信任,他怎么能相信世界是安全的呢?这样的“逗”在爸爸看来只是个玩笑,但孩子感受到的却是欺骗,是栽面子。
和孩子玩也是德行教育,因为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是认真的,是随着大人的塑造而不断调整自己的。经常被捉弄的孩子会出现品德方面的缺陷,慢慢形成不信任他人、自卑和说谎的心理及习惯。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不是父母用嘴巴“说”出来的,而是孩子在被爱与被尊重的安全感中自发生成的。爱与安全感的来源就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