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诈骗泛滥冲击机构公信力

2024-12-12 00:00
海外星云 2024年11期

在美国马里兰州郊区的一座加油站里,莫妮卡·科特林厄姆泪流满面地将现金塞入比特币机器。那天早些时候,她接到了一个显示为她父亲所在的路易斯安那州区号的电话。电话那头,一个自称是美国海关官员的人告知她,政府截获了一个寄给她的包裹,里面装有被盗的护照和驾照,她有大麻烦了,执法部门要与她谈话。

不久后,科特林厄姆再次接到电话,对方自称是当地警方,告诉她联邦调查局将会介入。几分钟后,第三个电话打来,来电显示为警察局的号码,电话那端的人声称,如果她能向比特币机器存入1.8万美元,就可以摆脱麻烦。

事后,科特林厄姆意识到自己落入了一个精心设计的骗局。那些所谓的“执法部门”人员有着明显的口音,而且反复强调她不能告诉任何人这件事。尽管银行柜员警告过她,比特币机器上也有醒目的红色警示标志,但当时她都没有在意。

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科特林厄姆回忆说,她在休病假的第一天就遭遇了这场骗局,这给她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创伤。“这是难以置信的打击。”她说道。

与她有类似经历的美国人越来越多。美国《时代》周刊称,这标志着骗子迎来了他们的“黄金时代”。根据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的数据,2023年,美国消费者因遭遇诈骗损失了创纪录的100亿美元,比2022年增加了14%。然而,实际损失可能更高,因为超过3/4的受害者,包括科特林厄姆本人,都没有向官方报告被骗情况。

根据美国电话筛选应用“RoboKiller”的统计,美国每位智能手机用户平均每月会收到42条垃圾短信和28个骚扰电话,意味着大多数人持续受到骗子的骚扰。现代骗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即便是最警觉的消费者也难以完全避开。诈骗手法五花八门,包括情感诈骗、投资诈骗和虚假工作机会等。骗子的目标无所不包,从药剂师到特定企业的员工,无一幸免。美国退休人员协会防诈骗项目主任凯西·斯托克斯感叹道:“我们正处在一个诈骗泛滥的时代。”

研究表明,新冠疫情加剧了人们的孤独感和孤立感,这使得人们更容易成为诈骗犯的猎物。随着在线交易的增加,人们也变得更加容易受到攻击。美国精神医学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1/3的美国人每周至少有一次感到孤独。Z世代(泛指1995年后出生的一代)比前几代人更加焦虑和抑郁,他们成为诈骗受害者的风险是婴儿潮一代(泛指1946年至1964年出生的美国人)的3倍。技术的进步也为骗子提供了助力:他们可以使用机器人自动拨打大量电话,或者借助人工智能生成大量的电子邮件和短信。此外,还出现了一些在线平台,专门出售黑客服务、诈骗剧本等欺诈工具。骗子能够利用社交媒体收集个人信息,进而实施精准诈骗。

科特林厄姆所经历的就是典型的“冒充公职人员”骗局,这类骗局中,犯罪分子通常会假扮成政府官员、银行职员或执法人员。2023年,这类诈骗导致美国人损失了11亿美元,是2020年的3倍。在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2023年收到的欺诈投诉中,将近一半涉及冒充公职人员的骗局,受害者人数达到了49万。

这种类型的诈骗在美国盛行,背后反映出的是公众对权威机构信任度的下降。美国斯克里普斯学院教授、欺诈问题专家斯泰西·伍德告诉《时代》周刊,美国民众对政府和媒体的信任度已经大幅下滑,这给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机。许多人不再相信传统机构,但仍渴望相信某些事物。有时候,一个陌生人的承诺——解决他们的问题、提供理想的工作、改善生活质量或给予关爱——就足以让他们上当。

道格·萨德尔是美国退休人员协会的欺诈问题专家,自20世纪90年代起便致力于打击诈骗活动。当时,他在华盛顿州总检察长办公室工作,负责捣毁所谓的“电话推销中心”。在那里,数十名诈骗者不停地拨打电话,按照预设的脚本将人们引入圈套。萨德尔解释说,过去,诈骗者一天最多只能联系几百人,并且需要支付长途电话费;如今,借助互联网通信技术,骗子可以在任何地方免费拨打成千上万的电话。“他们可以伪造来电号码,使其看起来像是从政府机关打来的。而且,他们对目标对象的了解程度远超以往。”

根据非营利组织身份盗窃资源中心的数据,2023年,美国共报告了3205起数据泄露事件,影响了大约3.53亿人。泄露的信息包括个人的社会保障号码、住址、电话号码和会员资格等,这些都可能被骗子利用。在加利福尼亚州,有一个家庭因骗子利用他们的社保号码给银行打电话16次,要求更改密码和账户信息,最终损失了40万美元。犯罪分子甚至可以通过网络购买诈骗“教程”和个人资料。安全公司“Guard.lo”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只需花费500美元,就能买到一套实时诈骗培训课程、2.5万个美国电话号码,以及如何发送垃圾邮件链接的指南。

明尼苏达大学研究诈骗问题的马蒂·德利马教授指出,诈骗集团遍布全球,形成了新的犯罪网络。美国智库和平研究所2024年的一份报告指出,以东南亚为基地的跨国犯罪组织每年通过诈骗非法获利640亿美元。

人工智能的发展对骗子来说是一大利好。10年前,当人们收到一封自称“尼日利亚王子”的筹款邮件时,很容易识别出其语法错误。如今,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非母语者撰写更具说服力的邮件。不仅如此,人工智能还能用来伪造声音和图像,让人误以为自己的亲人遇到了危险。人在情绪激动时更容易被骗,因此骗子常常试图挑动你的情绪,告诉你中了大奖或遇到了严重的麻烦。美国退休人员协会2021年的一项研究表明,诈骗受害者经历的压力事件数量是非受害者的两倍。

人们为这些骗局付出的代价远远超出了金钱损失。在诈骗泛滥的时代,消费者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对机构缺乏信心使他们更容易成为诈骗的受害者,而遭受诈骗又加深了他们对机构的不信任。

科特林厄姆在2022年遭遇的诈骗至今让她难以释怀。她不再接听任何来电,除非来自她的联系人名单。“我现在对透露自己的个人信息非常谨慎。”科特林厄姆说,她曾经过于信任他人,现在却很难再建立起信任。(综合整理报道)(策划/李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