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公告栏前面围了好多人!他们在看什么?
走,去看看就知道了!
嘿,小伙伴们!我是你们的老朋友《发明与创新》,今年,我已经40岁“高龄”,但依然活力满满哦!
这些年,我可没少“折腾”:从“发明与革新”到“发明与创新”,从黑白变彩页,从月刊变旬刊……但无论怎么变,我的初心始终不变,那就是提升公众科学素养,为祖国培养创新人才!
和你们一样,我一直在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去年,我有幸入选了世界一流湘版科技期刊建设工程的大名单,还荣晋全国数字阅读影响力期刊TOP100(海外排名第31位);今年,我又光荣地成为第一批科普类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的一员!
未来,我又会成为什么样子呢?与我一起成长的读者、作者们,你们对我有什么期待呢?只要你们将未来的《发明与创新》画一画、说一说、写一写,并分享给我,就能获得一份神秘礼品哦!
《发明与创新》我可是每期必看!这个任务对我来说小菜一碟!
别着急。虽然你对杂志内容很熟悉,但《发明与创新》不只是一本期刊,它就像一位勇士,一直在尝试、解锁新的角色。我认识《发明与创新》的工作人员,我们先去了解清楚再行动吧。
这是《发明与创新》的主编李柏春,我们请他来揭晓《发明与创新》的多个角色吧。
主编 李柏春
《发明与创新》自诞生之日起便自带光环,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一大批著名科学家的关注,曾被湖南省新闻出版局《报刊审读与管理》誉为“高举创新大旗的好刊物”。步入新时代,《发明与创新》坚定地践行“创新伴我们成长”的理念,以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助力创新人才培养为使命,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的朋友们,在创新的道路上共同成长。
孔子有云:“四十而不惑。”今年是《发明与创新》创刊40周年,期刊的定位与发展战略越发清晰且坚定。通过实施品质提升、品牌建设、拓渠织网、人才聚合等“四大行动”,《发明与创新》成功解锁了多个角色:它是烹制知识盛宴的“厨师长”,给读者奉上一道道有味、有料的科学知识佳肴;它是播撒好奇种子的“园艺师”,呵护种子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它是搭建创新桥梁的“工程师”,引领青少年在生活中创新、在实践中探索,成功抵达科学的殿堂。同时,它也是汇聚创新星光的“筑梦师”,广纳各方英才,共同为科普事业添砖加瓦。
角色一 烹制知识盛宴的“厨师长”
一本好的期刊,如同一场精心准备的知识盛宴,“开餐”之前让人充满期待,“饱食”之后令人回味无穷。《发明与创新》这位“厨师长”,为大家准备了哪些令人垂涎的“美味”呢?
“主菜”:富有深度的主题文章
在成长的道路上,同学们不仅需要通过广泛阅读以充实自我,更渴望品尝那些能触动心灵、启迪智慧的“思想大餐”。为了满足大家的需求,《发明与创新》紧扣时代脉搏,围绕重大主题宣传、重大科技事件、重大社会热点、重要时间节点,每期重磅推出一篇主题文章作为“主菜”。
比如,《科普之光,照亮“湘”村》带大家见证科普如何点亮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闪耀吧!非遗》让大家在科学的视角下重新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味;《祖国妈妈变变变》描绘了新中国成立75年来,衣食住行方面的大变化;……这些文章内容丰富、观点新颖,具有很高的可读性和启发性。
“招牌菜”:权威专业的科普知识
作为一本科普期刊,《发明与创新》最拿手的当然是权威专业的科普知识。《发明与创新》邀请了多位专家、教授加盟,开设专栏:中国科学院大学汤超颖教授以“汤教授讲创造力”为阵地,传授家庭创新教育的独门秘籍 ;中南大学徐海教授开设“徐教授的科学实验室”,带领大家动手实验,感受科学的神奇;湖南大学谭浩教授开设“机智生活研究所”,揭晓前沿科技产品的奥秘 ;我国首位兼具大洋深潜与极地科考经历的女科学家唐立梅通过“南极日记”等,分享了充满奇遇的南极之旅;与湖南省科学技术馆共建的“问问之问”,向科技发问、向未来发问 ;……此外,还有更多科学大家和科普专家的“招牌菜”将陆续“上桌”。
“特色菜”:独具匠心的科创栏目
一家餐厅若想获得食客青睐,必有几道令人难以忘怀的特色菜肴。同样,《发明与创新》凭借一系列别出心裁的科创栏目,以“创新特质”在众多科普期刊中脱颖而出:“创新大擂台”精选学生科创作品,邀请专家提炼亮点、引导创新,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交流学习的平台;“创新少年”报道在科技创新方面表现优秀、富有个人特色的学生,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同学们勇于创新、不断成长;“创新课堂”通过具体事例,深入浅出地讲解创造学原理、创新思维、发明技法,成为科技活动的鲜活“教材”;“素材拾贝”融合科学与文学,以“故事叙述+名师点拨”的方式,在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同时,提炼写作素材;“课本中的科学”像一把“钥匙”,打开课本知识的宝库,从科学的角度拓宽读者的知识边界 ;……此外,还有“科创小练笔”“科幻小剧场”“头脑加油站”等精彩栏目。
这份知识大餐我太喜欢了。可是,小孩子的兴趣多变,到了初中、高中,我们还会像现在这样,对《发明与创新》爱不释手吗?
放心吧,你们一定会的。《发明与创新》是一本旬刊,对读者进行了科学合理的细分,确保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读到满足自己需求的精彩内容。那么,未来它会带来什么惊喜呢?请《发明与创新》的三位责任编辑来揭秘吧。
责任编辑 阳丹彦
聪明的你们,发现了从今年9月开始,《发明与创新》上旬刊的与众不同了吧?它是专为幼儿园和一年级的小朋友们“量身打造”的。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小朋友们可以在这里学科学知识、玩益智游戏、做趣味实验……最特别的是,还能读到AI小助手创作的科幻故事。
让杂志更好看、更好玩、更好听是我们的目标。未来,我们的故事将更加多样化,你们想看的,我们这里都有。科学小实验、创意游戏持续升级,变得更加有趣好玩。AI小助手不断成长,让想象飞得更远。与杂志内容配套的音频全新推出,让小朋友们既可以看故事,又能听故事。我们也欢迎小朋友化身主持人录制音频,邀请爸爸妈妈讲故事,延展杂志内容,为杂志注入更多活力。
责任编辑 李瑚
小朋友们,你们对《发明与创新》中旬刊应该很熟悉了吧。从二年级到六年级,它和小新、幸运兔都会一直陪伴你们,一起动手又动脑。
那么,未来你们还会经历哪些有趣的事情呢?或许,你们会用干冰吹出如梦似幻的泡泡,让调皮的小球乖乖听话;或许,你们会用一张简单的硬纸,折出一朵缓缓绽放的“花”,变出一只会下蛋的“恐龙”;或许,你们会成为“万物诊断师”,帮助教室解决“打喷嚏”的困扰,让公交车告别“消化不良”的烦恼;……
未来的日子里,《发明与创新》中旬刊将推出更多精彩内容,让你们在欢笑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每一步都充满喜悦与收获。
责任编辑 田春忆
试想一下,现在的你不再是个懵懂的小朋友,而是成长为一名中学生。你的思想更成熟,眼界更开阔,对未来充满期待。
在这个快速成长的阶段,《发明与创新》下旬刊将是你探索科学奥秘、开发创新能力的得力助手。在这里,你将领略到科学前沿的无限风光,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科技动态,从生活的点滴中捕捉创新的灵感。同时,你还能欣赏到身边同学们的创新作品、实践小论文等,感受科技创新的魅力与乐趣。
我们还有一个大胆的主意:借助3D全息投影等先进技术,带来更加生动、立体的阅读体验。怎么样,你期待吗?
角色二 播撒好奇种子的“园艺师”
在过去的几年里,《发明与创新》精心策划了数百场科创与科普活动,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园艺师”的角色,悄然在人们心中播下好奇与创新的种子,呵护这些种子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你们记得吗
2018年,《发明与创新》携手中国发明协会等,共同启动了全国中小学创新创造教育“燎原计划”。它就像一把火,点燃了全国各地的创新热情。在“燎原计划”的推动下,1000余所基地学校、50多个名师工作室相继成立。300多位专家志愿者用他们的智慧和热情,引领上万名老师在创新教育的海洋中破浪前行。
你们知道吗
由《发明与创新》策划的校园发明创意作品征集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了12届,收到了数万个创意满满的作品。这些作品凝聚了师生的智慧与梦想,闪耀着创新的光芒。
中小学教师创新教育说课大会也连续举办了6届,活动采用“老师说课+专家点评”的方式,让科创老师收获满满。特别是第3届中小学教师创新教育说课大会的网络直播,吸引了150万名网友在线观看,将创新教育的热情推向了新的高潮!
你们听说了吗
2023年开启的湘科普“四进”活动,全年覆盖了湖南省10个市州19个县市区的120余家单位。100多名专家志愿者走进学校、社区、农村、企业,开展科普活动160余场次,捐赠科普读物30 000余册、科学实验器材2000余套。我们也因此荣获了“全国科普日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称号,被科技部推荐为“三下乡”活动全国科技系统的五个优秀团队之一。这份荣誉让我们倍感骄傲!2024年,湘科普“四进”活动已持续开展超过200场次。
此外,《发明与创新》还推出了人工智能与创新教育思享汇、院士专家进校园、科创名师送课下乡、科创夏令营、机器人挑战赛、创新教育论坛、科学普及与科创教育研讨会、小学科学教师蚕桑知识培训等一系列特色活动。
不瞒你说,我参加过校园发明创意作品征集活动,获得了一等奖呢!
哇,你太棒了!除了这个,我们还可以参加哪些活动呢?
活动策划部 周星星
小朋友能参加的活动可多了。你们可以近距离观看科学实验秀,亲自尝试“火焰掌E0FoWcEsUuElqPuYAiE6Kw==”;和同学们一起开动脑筋,来一场激烈的思维竞技;跟着专家一起探秘自然,将树叶制成标本,用仪器“看穿”石头的“前世今生”;……
如果这些活动你们都参加过了,那还有更刺激的呢!你见过高速列车的碰撞实验吗?你想沉浸式体验“开飞机”吗?你敢看人体标本吗?未来,我们会带大家走进科普基地、科学实验室等,开展更丰富的研学活动。
老师们别着急,一场高端论坛正在紧锣密鼓地策划中!到时候,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专家、科创名师、科普大咖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造星”计划。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角色三 搭建创新桥梁的“工程师”
今年6月,由《发明与创新》策划、中国发明协会发起的“创新少年培育工程”在中国科技会堂正式启动。《发明与创新》作为这项工程的主要实施者,通过独具特色的“六大教育模式”,带领创新少年在生活中创新,在实践中探索,为他们搭建一座创新的桥梁。
系统培养: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都有导师的悉心指导与陪伴,助你一路升级,让你的创新之路畅通无阻,实现从“小发明家”到“未来科学家”的华丽蜕变。
学科融合:专家名师齐聚一堂,打破学科壁垒,精心打造一系列独具特色的科学教育精品课。科学家精神、创新思维训练、发明创造技法、科技论文写作……各种课程应有尽有,让你的知识库更加丰富多元,思维更加开阔灵活。
双师共育:线上,名师们通过直播授课,带你领略科技的无限魅力;线下,导师们进行个性化辅导,帮你攻克科创路上的每一个难关。到了后期,更有高校教授亲自上阵,带你一起探索科学的奥秘,开展前沿的科学研究。
家校协同 :邀请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团队,为家长们精心设计一套家庭创造力培养课程,悉心呵护孩子的创造力,让家、校、社携手共进,共同为每一个创新梦想保驾护航。
重在成长:坚持因材施教,为你量身定制成长方案。同时,全过程记录你的每一步成长,形成一份珍贵的创新成长大数据档案,为你的创新之路留下满满的回忆,为未来发展提供翔实的依据。
实践探索:同题擂台赛、实验室探险、高校研学营、科创特训营、创新创业路演……各种好玩的活动等你来挑战。在这里,你可以亲手打造自己的发明作品,体验从创意到实践到产品的奇妙旅程。
事业发展部 李杨静
心动不如行动。你相信吗?未来的发明家、科学家、工程师等引领时代潮流的创新人才,很有可能曾经是我们的“创新少年”。
“创新少年培育工程”不仅是一座充满魔力的创新学院,更是孕育创新人才的摇篮。在这里,你将接触到一流的科创课程,接受名师的悉心指导,从小学到大学,一路创新,全程记录;在这里,我们搭建了丰富的实践舞台,各类活动、赛事等你来“战”,助你突破自我、创造不凡;……越来越多志趣相投的“创新少年”汇聚于此,越来越多的成长故事在这里书写,“创新少年培育工程”将被着力打造成全国最大规模、最具影响力的青少年科技创新俱乐部。
你,准备好了吗?未来正张开双臂,等你去探索、创造!
角色四 汇聚创新星光的“筑梦师”
在期刊领域,人才无疑是最宝贵的资源。《发明与创新》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星光熠熠的院士专家、实力超群的科普大咖以及经验丰富的科创导师,与他们携手共进,共同书写关于创新梦想的辉煌篇章。
院士专家指导委员会
院士专家指导委员会是《发明与创新》的领航者。委员会汇聚了何继善、黄伯云、金涌、赵宇亮等院士,以及中国发明协会党委书记余华荣、“中国人工智能教育第一人”蔡自兴、一级教授张亚林、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党委书记徐长发、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堂江、中国科技馆原党委书记苏青、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原副主任刘诗海、中国老教授协会秘书长张彦春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专家。他们凭借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前瞻性的视野,为《发明与创新》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与建议,引领着期刊不断迈向新高度。
科普专家团
科普专家团是《发明与创新》科普传播的中坚力量。这个团队由来自基础科学、前沿科技、天文地理等领域的100余名科技工作者和优质科普作家组成。他们不仅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更怀揣着对科普事业的无限热爱。他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精心撰写科普文章,严格审读期刊内容,积极参与各类科普活动,确保科普知识专业权威,为科学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
科创导师团
科创导师团是培养“创新少年”的重要力量。这个团队由经验丰富的科技创新名师、创新教育专家组成,他们深耕教育一线,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推动中小学校的创新教育发展。他们既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也是期刊的特约编辑,鼓励学生将那些充满创意的作品投稿分享,帮助学生踏上科技创新的“星光大道”。
没想到,一本薄薄的杂志,背后竟有如此强大的智囊团!
编辑部主任 秦银银
那当然,我们的智囊团还在不断壮大呢。未来,我们将推出更多吸引人才的创新举措,为期刊的持续发展增添新动力。同时,我们的编辑团队也会一如既往地勤奋钻研,严格把控期刊的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努力提升美术设计水平,不断创新求变,为大家带来更优质的内容、更精彩的活动。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看了以上介绍,想必你对《发明与创新》会有新的认识。在你心中,未来的《发明与创新》是什么样子呢?欢迎与我们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