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简称“新课标”)中强调了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融合,提倡通过综合性学习项目,将美术、音乐等艺术学科与文学、历史、科技等学科相结合,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新课标还提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数字化工具和资源,为跨学科教学提供技术支持,增强学习的互动性和沉浸感,这也是跨学科教学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重要体现。本文以苏少版美术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课“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教学为例,设计并实施以信息技术赋能美术跨学科学习案例。
一、美术学科跨学科学习的目的与意义
美术课程具有多元化、综合性的特点,涵盖了艺术、文化、历史、地理、哲学、数学等多门学科知识,需要学生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创新思维和艺术创造能力。新课标强调了美术教育的人文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倡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现和解决问题。教师在美术学科实施跨学科教学,不仅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还可以促进学生跨学科思维和艺术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实现学科交叉和整合
目前,美术跨学科学习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学科拓展型模式,以美术学科为主体,帮助学生从更高的维度构建起能力、思维、方法的整体结构,从而形成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知识体系;二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整合相关学科,实现学科融合,如项目式学习、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学习需要我们打破学科的壁垒,充分考虑各门学科的特点和资源优势,找到学科之间的契合点,将多门学科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美术学科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其产生愉悦的心灵体验,而美术跨学科学习可以从审美表达、技法运用、综合材料运用、创意想象等不同角度,与不同的学科内容融合,带给学生新的创作灵感,使学生迸发出新的创意,促使学生成为一个会思考、会实践、会创新的全方位发展的人。
(三)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
美术跨学科学习可以将不同学科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增强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跨学科学习方法和策略的运用,拓展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信息技术与美术跨学科学习
信息技术是在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下,关于一切信息的产生、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发送、信息的接收等应用技术的总称。《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明确要求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美术是视觉艺术,无论是传统形式还是现代方式,视觉性和审美性都是其首要特征。信息技术赋能美术跨学科学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利用信息技术的音、形、画、质的形象化呈现,赋能欣赏美、感受美,既能让学习内容以多元、直观的形式呈现,更能带给学生感官的冲击,直击学生心灵。(2)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设计多学科内容共同支撑,且具有教育性、可操作性的情景化主题,激发学生的灵感,引导学生运用各学科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并转化为艺术成果。(3)利用信息技术共研、共建、共享优质学科资源,让学生在跨学科学习过程中可以随时学、有选择地学,为跨学科学习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保障。
三、信息技术赋能初中美术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
(一)分析教材,提炼跨学科学习主题
学习主题是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的重要依据,教师应深入研读教材,围绕教材挖掘跨学科学习内容的契合点,依据教材里多学科整合的内容板块,基于教学的主要问题提炼学习主题。“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是苏少版美术七年级下册的第一课,属于美术课程的“欣赏·评述”领域。本次跨学科学习课程以美术鉴赏课为依托,以教材第二页中的中国传统经典绘画五代时期《韩熙载夜宴图》为主线,以“形神兼备,迁想妙得——中国古代人物画《韩熙载夜宴图》”为学习主题,融合音乐、历史、舞蹈、语文等多学科知识,运用信息化教学模式,以情景式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了解《韩熙载夜宴图》的知识背景,在鉴赏作品的过程中了解这幅画卷的创作历史,寓教于乐的同时讲好中国故事,让历史和文化记忆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艺术之美,理解艺术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关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基于课标确定跨学科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是学习活动设计的方向标,体现着教师教学预期达到的学习效果。新课标中强调教师要聚焦核心素养,重视对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依据新课标要求,美术跨学科学习目标的确定也应立足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见表1)。
(三)基于主题明确学科融合契合点
跨学科学习活动的设计应紧密围绕学习主题,找准各学科与美术学习的融合点,并将其有机地融入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跨学科能力的培养。在本次课程教学中,教师以《韩熙载夜宴图》的作品鉴赏为主线,融合了音乐、历史、舞蹈、语文等多学科知识(见表2)。
(四)借助信息技术设计跨学科教学活动
1.借助信息技术,了解学生学情
在设计跨学科学习活动之前,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情,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以适当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跨学科能力的发展。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处于由儿童向青少年转变的阶段,也是生理和心理发展变化的关键时期。为精准把握学情,教师在跨学科活动设计前可以借助信息技术,通过线上问卷的形式对学生相关知识的储备、经验技巧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对中国人物画的代表人物和代表画作的认知比较低,且学习兴趣普遍缺乏。中国人物画是学生的知识盲区,学生对这类艺术的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2.合理选择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
(1)初识夜宴: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韩熙载夜宴图》是南唐画家顾闳中的绘画作品,此画描绘了官员韩熙载家设夜宴载歌行乐的场面。整个画卷分为听乐、观舞、暂歇、清吹、散宴环节。整幅作品线条准确流畅,工细灵动,充满表现力,设色工丽雅致且富于层次感,神韵独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仅依靠图片、视频等方式导入,难以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该作品的艺术魅力。为此,在活动伊始,授课教师与历史教师携手,利用AR技术和故宫博物院开发的“韩熙载夜宴图”应用App,再现《韩熙载夜宴图》的虚拟实景,带领学生走入故宫博物院,探秘千年名画《韩熙载夜宴图》。绵延的画卷在学生眼前徐徐流动,让静态的画面动起来,学生不仅可以看到画中的场景和人物,还可以听到教师对画作背景、艺术特色等方面的详细讲解,更加真切和细致地观察、体会夜宴场景。历史画卷在AR技术的加持下变得栩栩如生。
(设计意图:AR技术的引入,满足学生对艺术的理解需求,打破了传统的导入方式,不仅为枯燥的艺术鉴赏注入了新的活力,还为学生带来了丰富的视觉效果。这种沉浸式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韩熙载夜宴图》所描绘的场景和氛围,使其更快地理解和掌握鉴赏知识和技巧;借助动画人物的生动演绎和讲解,将生硬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清晰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通过对韩熙载生平、所处时代的了解,分析画卷创作的原因及韩熙载的性格和命运,这为接下来的跨学科探究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夜宴之声:景音融合,感受不同乐器的艺术魅力
《韩熙载夜宴图》这幅画中展示了琵琶、竹笛、筚篥、拍板、羯鼓、书鼓六种乐器,十九件乐器依次出现,设计精巧,显露洽合,并以独奏、舞蹈、合奏等形式烘托气氛,渲染主题。在这一环节中,音乐教师首先借助故宫博物院开发的“韩熙载夜宴图”应用App,引领学生聆听音乐、观赏舞蹈,认识作品中出现的各种乐器,了解乐器的名字及演变历史,初步感受不同乐器的演奏方式和表现力。然后,教师通过展示、现场演奏和古诗词的教学,重点带领学生探索琵琶这一古典乐器。在此过程中,教师利用AR琵琶百科从概说、历史沿革、乐器构造、乐器体验和知识问答环节向学生全方位介绍这件传统乐器。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观舞”部分,该部分为全场气氛最热烈的时候,韩熙载亲自为王屋山伴奏。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德明和尚的姿态,让学生欣赏人物的舞蹈姿态,并通过表演认识到韩熙载这个人物的心境,并感受到画家顾闳中细致的观察力和高超的技艺。
(设计意图:虚拟与真实交互,AR琵琶实现了拨动琴弦的极致演奏体验,告别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变得更有趣、更形象、更丰富。)
(3)夜宴之景:分析人物形态,掌握人物刻画技巧
《韩熙载夜宴图》中,画家描绘了不同人物的姿态、目光及手势,如画中人物有的弹奏琵琶,有的挥手舞蹈,有的打拍欣赏,情态生动,以形写神,显示出高超的艺术水平。在教学中,笔者以活动的形式,带领学生对主人公韩熙载这一人物形象进行了分析。
活动1:小组讨论画面中主要运用了哪些造型手段。
活动2:认真观察主人公韩熙载的神态、动作、衣着等方面的细节,小组讨论画家对人物刻画具有什么特点。
活动3:请三个学生分别扮演德明和尚、韩熙载和王屋山,要求学生按画中的站位进行模仿,尤其是抓住韩熙载的神态。
活动4:小组探究三段画面中人物的动作、神态及互动关系,分析韩熙载的心理活动。
活动5:以《韩熙载夜宴图》为灵感进行了漫画形式的续画创作。
(设计意图:在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在掌握人物刻画技法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延伸和再创作原作中的人物、场景和情节,以幽默和夸张的手法展现夜宴的热闹和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绘画技巧,还让他们深入体验了中国传统人物画的魅力。)
(五)素养导向,注重多元评价方式结合
评价是教学活动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跨学科教学评价设计时,教师应体现以目标导向为主线,以学生的最终获得为原则,通过可靠的证据来描述和刻画学生的成长,引导学生在对多学科知识学习中逐步提升跨学科素养。
在本次跨学科教学中,笔者立足核心素养,设计了如下评价表(见表3)。
四、结论与建议
(一)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形式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美术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互动和参与度,从而提升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效果和兴趣。信息技术赋能美术跨学科学习,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自主探究,实现自主生成性学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深入学习,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可以为教师提供智慧化、信息化的教学工具,促进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同时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提高工作效率。此外,笔者还利用信息技术平台与其他学科教师协同备课、发布任务,组织学生通过研讨进行深度学习,并完成作品的创作;借助平台搜集的数据,形成对学生的学习反馈和个性化学习报告,在评价的基础上对学习任务进行迭代,不断完善,以切实提升美术跨学科教学质量。
(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科融合
在以往的学习中,各个学科往往是孤立存在的,很难形成有效的交叉和融合。然而在这堂课中,教师依托信息技术,将美术、音乐、历史和语文等多个学科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通过信息技术赋能,数字全景AR技术不仅让学生了解了《韩熙载夜宴图》的艺术特色和创作背景,还使学生深入探究了这幅画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这种沉浸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了知识的丰富性和连贯性,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同时,故宫博物院为这幅画专门开发的同名App“韩熙载夜宴图”软件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这些信息化教学工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和便捷。
(作者单位:宿豫区燕山路初级中学)
编辑:陈鲜艳
新课程·上旬2024年32期